张广英
很多跑步爱好者喜欢参加马拉松。这项运动起源于公元前490年的希腊,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中国,关于跑步的记载要更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夸父逐日。《山海经》中说:“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追逐太阳的夸父,给后人留下了自强不息的巨人形象。
现在,很多人跑步是为了锻炼身体;对古人来说,跑步则多追求实用。在冷兵器時代,擅长跑步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西周早期的青铜铭文《令鼎》中,就记载了一个与跑步有关的故事:春日里,周王到郊外举办活动后返回王宫,他乘着马车飞驰,令和奋两个人跑步追随。周王让他们比赛,谁能比马车先跑回王宫,就“舍汝臣十家”,即赏赐他一批奴隶。结果,令先跑回王宫,赢得了赏赐。汉代,则出现了职业跑步者,比如伍伯。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官员出行,都有前导开路,伍伯就是前导的一种。他们动作敏捷,身形矫健,都是训练有素的长跑健将。
长期跑步的人都知道,想跑得更远、更快,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也免不了会有身体上的疲惫和伤痛。怎么克服这些呢?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中,有一篇是《疾行方》,其中收录了一些提高长跑能力的“秘方”,包括药方和咒语等。当然,“秘方”可能只起心理作用,真正跑得快的人,除了练得刻苦,还要有天赋才行。
古代跑步有天赋的人,杨大眼算一个。他是北魏名将,当初之所以能得到提拔,就是因为跑得快。据《魏书》等记载,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欲南伐,命尚书李冲选拔人才。杨大眼从小胆识过人,且有“跳走如飞”的本领。他找到李冲自荐,被拒。关键时刻,他献上绝活儿:拿出三丈长绳系在发髻上,然后拔腿狂奔,一时“绳直如矢,马驰不及”。李冲看呆了,连呼:“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
到了宋代,许多跑得快的人都进入了邮驿行业,比如急脚递。元代,急脚铺取代了急脚递,当差的人“皆腰革带,悬铃”,跑得飞快。从公元1287年开始,朝廷每年为他们举办一次长跑比赛,称为贵由赤。据《南村辍耕录》等记载,贵由赤长跑的距离是90公里,能抵两个全程马拉松。可见在跑步这件事上,古人也是挺拼的。
当然,也有人将跑步当成养生法宝,比如苏东坡。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自己“晨兴疾趋必十里许,气损则缓之,气匀则振之。头足皆热,宣通畅适,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
(选自2019年12月31日《洛阳晚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