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壮壮 耿宇辰 何祖杰 郑文栋
摘要:美是什么?是美学的中心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一个直到今天大家都还在争论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康德、马克思到中国近代多个学者及理论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看法并加以论述。
关键词:美学 美的本质 崇高 实践 主体性 人的本质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鼻祖,他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与发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他在调和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派的对立的基础上,纠正了美学的片面发展。探讨了美的本质及其来源,本文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基点对康德的美学思想进行梳理与讨论。
康德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判断力批判》这本著作中。《判断力批判》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试图调和《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所留下的隔膜,在二者之间其桥梁的作用。在《判断力批判》中关系到美学的只是第一部,即审美判断力批判,其中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审美判断力分析”,第二部分是“审美判断力辨证”,在第一部分中又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我将分别说明康德在这两大分析中的美学思想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康德在其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的第一部分“美的分析”中分别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来分析美的本质。从质的方面来看美,康德认为美的特点或者说美的本质在于“无利害”,它不涉及欲念和概念。从量的方面来看美的本质,康德认为美不涉及概念但是会使人普遍感到愉悦,从关系方面来看,美没有明确目的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进而从方式来看,康德替美下了如下定义:“凡是不平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
在19世纪哲学诞生以前,关于人本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点,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第二点,人是一种感性的自然物存在。前者是唯心论的观点,后者则属于旧唯物主义。二者都包含有一定得合理因素,人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但是,以往的哲学并沒有把二者很好的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二者的对立反差太大,这就难免陷入一种片面的观点,把人理解成一种抽象的存在。
学界普遍认为,旧哲学之所以不能把二者理解成既对立又统一,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的观点,理论认为“人所生活的世界是由物质生产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对象世界”,这就确立了实践的观点,并从实践基础出发去理解人,克服了长期以来的对人的抽象的解释。从目前学界的普遍观点来看,人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在实践中把自己从动物界中区分出来,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特征。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就好比离开了空气人就无法存在,但是,自然属性并不表现在人的内在本质。表现人的现实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人只有结成一定得社会关系,构成能与自然相抗衡的社会力量,才能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人才能成为人。而人的自然属性内在的包含在人的社会属性之中,正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无数个人活动所构成的系统。社会由人组成,人是社会的主体,不能离开社会去了解人,同样,要深入理解社会必须进一步去理解人。”事实上,哲学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了解。实践是社会生成的基础,也就是人生成的基础。必须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社会,同样,也只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才把我人的本质和特性。
在20世纪50、60年代国内的学术界发生了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换言之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问题是从哲学领域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引到美学领域里的。即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在美学领域成了美是主观的还是美是客观的,是美决定美感,还是美感决定美。在当时参与讨论的学者心目中这个问题牵扯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李泽厚有个很好的概括:“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这句话很重要,他把美学问题归结为认识论的问题。“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还是美决定美感?”在讨论中蔡仪先生认为美是客观的,自然物本身就有美。例如一株梅花的美,美就在梅花本身,和人没有关系,梅花是客观的,梅花的美也是客观的。蔡仪说:“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也是艺术美的根源。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蔡仪明确肯定美是在物,美是客观的,那么物的什么特性使它成为美呢?蔡仪认为是物的典型性:“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还有一种主张美是主观的。认为美在心不在物。从美和美感的关系来讲是美感决定美。梅花的美在于观赏者,而不在梅花。吕荧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认为:“有没有客观的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高尔泰承认美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对象,但是这个对象之所以成为美感的条件是因为他被人化了。高尔泰在论述他的观点的时候强调美和美感的统一性:“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扩大和丰富了美感。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绝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学者们各有看法,但他们之间并不是否定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不断的丰富、发展美的本质这一问题使其趋向完善。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朱光潜,2011。
[2]《判断力批判》[M].商务印书馆,(德)康德,1979。
[3]《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日)望月清司,2009。
[4]《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宗白华。
[5]《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叶朗。
[6]《中国美学史》[M].安徽文艺出版社,李泽厚,刘纪纲著。
作者简介:
卢壮壮(1997.8~)男 安徽省黄山市 大连工业大学17级风景园林系项目设计与管理
耿宇辰(1999.10~)男 辽宁省大连市 大连工业大学17级风景园林系项目设计与管理
何祖杰(1997.4~)男 安徽省芜湖市 大连工业大学17级风景园林系项目设计与管理
郑文栋(1999.7~)男 河南省焦作市 大连工业大学17级风景园林系理论研究与创意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