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霞
【摘 要】站在文体的视角教语文,要求教师要具有清晰的文体意识、文体思维以及运用问题思维解读文本的文体能力。“以体定教”,能让我们清晰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明晰“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语文课堂就会折射出理性光辉,进而成为高效的、有意味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体视角;语文学习
一、脑中有“体”——形成清晰的“文体意识”
当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章文体,主要还是传统的“四大家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但学生生活在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时代,出现了网络时代的許多新文体,诸如“知音体”“校内体”“走近科学体”等。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还要突破教材局限,从而扩大学生文体视界。教师脑中有“体”,首先是对传统文体的研究,其次是对学生生活中的文体的关注。
文体有着公认的法则,脑中有“体”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形成清晰的“文体意识”。比如小说文体的“三要素”、散文文体主要特质——“形散神聚”等。关注文体的法则,不是对文本写作、文本解读的束缚,而恰恰是一种规范,为写作文本、解读文本所必须的。否则就会鱼目混珠,丧失各自的个性。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然题材散文为例,包括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自然景物或景观的欣赏,借自然物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哲思,等等。对自然散文的精细化分类,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内涵是单一的,恰恰相反,许多自然题材的散文不仅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更有托物言志的作用。比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自然散文《雨的四季》,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等课文,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饱含着作者在特定时期的情绪、思想、人生及人格追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发掘自然散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体会表达之美;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的情感、把握文本意象美、意境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品味自然散文中表达的对故土的热爱、对人生、生命的哲思等。
脑中有“体”,就是要求教师要形成清晰的文体意识。只有教师拥有文体意识,才能将语文教学教“活”。关注语文课文文体特征,课文与课文的差异性就会显现,课文的个性也会彰显。关注文体,不仅能把握作者是“怎样写”的,而且能把握学生是“怎样学”的。脑中有“体”。如此,语文教学就会更具指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心中有“体”——形成清晰的“文体思维”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一方面是以题材作为主线的,另一方面是以文体作为编排方式的。这就造成了语文教材中的某些单元、篇章的“文选型”存在。如此,同一文体的文章往往散见在各个单元之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脑中有体”,即拥有清晰的文体意识,更要“心中有体”,即形成清晰的文体思维。只有当教师拥有清晰的文体思维,才能让学生形成文体意识、文体思维、文体思考习惯等。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文体为例。小说在四类文体中占比较高,如何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解读小说的方法?如何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这是作为小说文体的语文教学所有探讨的课题。作为教师,可以从叙事学入手,引导学生体味小说构思之精妙;可以从语用学入手,引导学生体味小说环境之效用;可以从小说美学入手,引导学生体味小说人物之魅力。以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小说为例,比如部编版九年级上的《故乡》、九年级下的《孔乙己》,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小说文体的共性,而且要注重鲁迅小说的独特性。因此在鲁迅小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把握小说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反复揣摩小说中的细节,品味人物形象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文体思维。抓住了小说文体的特质,兼及小说作品自身的独特特质,把握小说的独到的艺术手法,就能提升学生的小说鉴赏力。
文体是语文文本的灵魂,是题材、作者思路在文章内部的结构性安排。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结构形态、体制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形成了文体思维,才能让学生能自主分析文本、解读文本。学生的文本分析、文本解读才能走向深度。
三、手中有“体”——形成清晰的“文体能力”
所谓“文体能力”,就是依靠文本思维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学不同文体的文本,应当采用不同的解读姿态、方式、策略。语文教师不仅要脑中有体、心中有体,而且要手中有体。手中有体,教师才能形成实质性的文体识读能力,学生才能依靠文体思维进行文本解读。关注文体,不仅要把握文本的表达内容,更要把握文本的表达形式。
基于文体特征,探寻文本秘妙,就是要关注文本的结构、关注文本的言语实践。比如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记”,是散文中的一类独特文体,主要包括《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丽江》。对游记散文要素的把握,对游戏散文特质的认识,能助推学生解读游记散文。游记这一文体有三个基本要素:其一是作者的游踪,即所至;其二是作者的所见,即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迹的风貌,所感知到的风土人情,所把握的历史掌故;其三是作者的所感,即通过自我的所见、所闻而产生的一种所思、所想。教师手中有体,就能“以体定教”;学生手中有体,就能“以体定学”。比如在解读游记散文时,学生不仅能主动欣赏文中所写的景物,而且能根据景物,作一些关于生命、人生和历史的感悟。在解读游记散文时,不仅突出景物的人文价值,而且要发掘景物的育人价值。
实践证明,站在文体的视角教语文,不仅能把握课文的重难点,而且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文本的独特价值。只有当师生有了清晰的文体意识,有了清晰的文体思维,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充溢浓浓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欧治华.叶圣陶文体理论的还原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0 (9):3~4.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