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
摘要:面向在校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为育人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大学生 助困 资助 思想政治教育
Thought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elping the poor in Universities
Absrtact: the funding work for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re both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ducation work, and they are indispensable parts of the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pported by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的职责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群体是广义上的社会人才储备库,是社会生产力进步中能动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涵。对大学在读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生活基本条件、学习基本条件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困难以一定形式进行补助和帮助,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助学、助困是大学肩负的一项重要工作。高等教育系统按照国家政策,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是教育事业发挥功能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同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客服经济困难,完成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属于全国扶贫工作一盘棋在教育领域中将国家政策落地落实的重要一环,是在人才储备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一项战役。扶贫助困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必须与育人相结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与扶志和扶智同向发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融合于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教育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围绕育人核心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根本的任务是塑造灵魂。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面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是高等教育强调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具体落实方式。
1.助困工作是塑造人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塑造灵魂、培养人才是一个多环节、多维度、多主体的系统工程。在信息来源多样化、不对等、碎片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难得机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中的需要在思想、心理、生活、学业等多个角度进行关注的群体,入学之前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地域因素、成长经历等都对这个群体的内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互结合起来,在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关照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用温度、态度、细致、耐心教育人、引导人、帮助人。大学生助困工作是高等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塑造人、培养人与帮助人的有效途径。高校的助困职能部门、院系有关的学生工作老师,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老师,在宣传、解读国家资助政策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祖国的利好条件讲给青年大学生。班主任老师在日常接触的基础上,细化教育工作,在班级组织、宣传、评议、公示过程中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接触,用进宿舍聊天、说家常故事等朴实平易的方式,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良好的奋斗观念。高校大学生助学助困工作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个人学习生活成长的融洽结合,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成,做到润物细无声,很好地起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良好风貌的作用。学校心理方面的老师,与各个院系的班主任、心理委员形成紧密、立体的心理关爱系统按照,以救助、助困为载体,通过受助大学生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实践体验和接受资助等过程实现心灵得到沟通。依托学生之间互助的帮扶活动,能够及时指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思想、心理、生活、学习、情感的实际问题,使他们逐步正视经济贫困的问题,提振学习好专业文化知识将来服务祖国的精神,养成知识改变生活、勤劳致富的心态。通过校友讲堂,特别是受到国家助学助困资助的校友回校交流讲座,为学生展现奋斗、拼搏人生的瑰丽画卷,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青年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接地气的榜样力量为在校大学生群体提供可以追寻的励志前驱者。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
2.助困工作中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足
一是偏重资金物质发放轻教育管理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从以往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助困工作来看,存在部分不重视助困工作育人功能的情况。在认识层面,将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助困工作简单作为发放物质、资金的扶贫工作[1],导致高校资助工作不同程度的表现为单纯的助学金发放工作,工作的完成仅仅以助学金发放的完成未主要衡量指标,忽视了育人效果的目标、助学效果的实现程度。由于认识方面的模糊,落实层面把助困工作当作一种物化任务来完成,基层高校院系采取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为助困而资助的、简单的物资发放形式,不同程度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跟进不足,导致资助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存在同向不同行、同向不同步的问题。
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培养方面的功能的认识有待加深。“助困”作为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国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为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而大学生群体的助困工作还关乎受资助对象成长成才中的思想问题。只片面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却放松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特别是学业争优的问题,会导致助困工作片面化,甚至偏离国家助学工作的初衷。将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助困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结合起来是对党的思政教育优良传统的发扬。从宏观层面看,只有通过思想教育工作扶志,才能帮助受资助学生牢固的树立立志求学、回报国家、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从微观层面看,在助困的具体工作中,让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和受助学生都认识到助困的意義和对个人成长成才的价值,才能更有正确的思想基础来指导工作、学习、生活,形成合力,客服经济困难问题带来的成长中的烦恼。
三是“三全育人”的工作有待加强。从全员角度来看,助困工作的参与者范围局限于学生工作和财务工作部门,并且负责资金发放的财务系统与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工部、院系学工办缺乏融通,在助学金发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沟通,导致育人功能打了折扣。从全过程的角度来看,偏重于评议、公示等前部环节,放松了对发放后资金使用在助学、助困的监督和反馈的有效管理。从全方位角度来看,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困工作是以资金发放为手段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学习和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提升仍然是重要目标,后续对学生争先创优行为的系统教育引导仍需加强。必须站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用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落实助困工作。
3.助困工作中思政教育的沿袭与创新
一是接续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教育工作中一个红线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助困工作的思政育人载体作用。从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助困措施对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积极生活努力学习踊跃参加社会实践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3]。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资助政策体系中,“奖学”和“助学”的目标仍然是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保持高昂的进取精神,通过达到较好的在校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状态,获得认可受到资助。发挥思政教育在精神塑造方面的优势,按照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成才标准,在助困工作中逐渐将社会人才储备的要求和标准传递给学生,使青年人不自觉地接受它的影响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人的社会化。高校助困工作是国家资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着眼于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属于落实层面,解决助困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如何更加高效的难题。这个层次是通过人的管理实践过程来实现的。
二是结合助困工作的方式创新,提升思政教育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效能。我国大学生助困工作从无偿赠予型发展到现在的助学金、勤工俭学补助、限时无息助学贷款代表类型混合的较为完善的助学助困体系,考虑到受资助学生群体现实状况和现实需求的多样性。由于受资助大学生群体的经济情况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行业发展、个人家庭经济情况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变化,以及学生伴随班级升学毕业等内在因素,导致该群体是动态的,因此,助困工作本身也相应的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伴随助困工作同向通行的思政教育也应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接地气”是助学助困工作在发展过程的创新点和落脚点,不断突破助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断裂问题是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价值所在。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精准扶贫的工作推进要求,“隐形”助困不失为一个选择[4]。借助大数据,关于学生生源地经济收入情况、在校消费情况、日常生活用品情况等大数据包成为了学生经济情况的主要依据,为实现人性化精准扶贫提供了可行的探索。
面向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助困工作,是扶贫攻坚和培养人才两项工作的交叉领域,最终目的是助学,助学的目标是培养培养能够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人才,因此,助困工作应当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助推专业人才培养,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 宋晓东, 曹宏鹏. 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效果、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1).
[2] 吴德敏. 高校“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模式探索[J]. 文教资料, 2016(17).
[3] 颜涛. 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的调查研究[J]. 科教文汇, 2017(8).
[4] 刘义富. “隐形”助困,實现人性化精准扶贫[J]. 中国民族教育, 201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