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纳税实务课程有效融合的途径

2020-10-21 12:10刘志玲高洁
理财·财经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途径融合

刘志玲 高洁

摘 要:在与纳税实务课程相融合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专注、精进、务实这6个字。此时所需解决的问题便转换为如何将这6个字融入到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中。二者有效融合的途径为: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知、以课程实操的形式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实践体验、以专业比赛的形式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意识升华。

关键词:“工匠精神”;纳税实务课程;融合;途径

随着“工匠精神”融入职教理念中,如何与纳税实务课程相融合便成为了会计课程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传统认识中,纳税实务课程在教学中突出实操环节,在对学生开展实操训练时却较少关注“工匠精神”的通入问题。事实上,“工匠精神”在传统认识中也存在盲区。本文认为,在与纳税实务课程相融合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专注、精进、务实这6个字。而此时需解决的问题便转换为如何将这6个字融入到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显然,单纯依靠课程创新难以达到上述目的,单纯依靠教师教法创新也难以达到以上目的。在生本原则下,学校首先应为学生创造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习环境,在环境塑造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导引下,通过“客体主体化”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这种环境可以通过专业竞赛来获得,而这也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二者融合的内在机制分析

围绕上文所提出的专注、精进、务实这6个字,二者融合的内在机制分析如下。

(一)纳税实务课程融入“专注”的内在机制分析

“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件之一,对标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专注”应融入到纳税实务的整个过程,从对会计原始凭证的处理,到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再到纳税筹划环节,都需使学生形成“专注”的职业态度。其中所形成的内在机制表现为:在工作层面,纳税构成了经济主体的一项法律义务,而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合理避税行为则能为经济主体的资金积累带来积极影响。作为经济主体的纳税筹划人员,唯有专注于本职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细节,才能于法、于情给纳税主体带来避税红利。在型塑学生“专注”精神的过程中,需要赋予他们以积极的内心信念,并使他们明确纳税工作的价值。

(二)纳税实务课程融入“精进”的内在机制分析

“精进”是“工匠精神”的另一组成要件,从词义上去理解,“精进”是指在精准把握纳税实务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实操过程中深化对纳税筹划工作的理解,以及提升纳税筹划工作能力。对在校生而言,“精进”应与终身学习相联系,即在校学习期间他们能够在课程学习中秉持“精进”的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需在终身学习中形成“精进”的自觉。由此,融入“精进”的内在机制不仅是课程学习本身的要求,也是纳税筹划工作能力提升的要求。不难知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无论是会计制度、税收政策,还是税务信息化技术和流程,都在动态演进。只有让学生获得“精进”的精神,才能使他们适应未来岗位对其职业能力的要求。

(三)纳税实务课程融入“务实”的内在机制分析

这里的“务实”不仅体现为在课程学习中需要务实,还体现为在岗位工作中需要务实。具体而言,前者的务实蕴含对课程核心知识的精准把握,后者的务实蕴含对纳税筹划工作需秉承实事就是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为纳税主体建立法律保障,也是为纳税筹划人员建立职业风险防范屏障。从中可知,融入“务实”的内在机制是纳税筹划工作应有的态度所赋予的,也是由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所应呈现的。

专注、精进、务实构成了“工匠精神”,其在融入纳税实务课程中也具有内在相容性。在纳税实务课程中融入这6个字,不仅体现为对“工匠精神”的渗透,也体现在课程改革应有的价值取向。

二、纳税实务课程融入“工匠精神”的途径

根据以上所述,纳税实务课程融入“工匠精神”的途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

(一)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知

在纳税实务理论教学中,应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知。针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专注、精进、务实6个字,教师可以采取两个方面的途径融入教学。(1)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传递出这6个字所蕴含的精神,即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在品质。比如,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时的经历(突出专注)。又如,可以介紹自己学习专业课程的经验,并向学生罗列自己学习专业课所研读的书目(突出精进)。再如,对于某些不太清楚的纳税筹划策略,教师应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表述:自己需要思考一下再进行讲解(突出务实)。(2)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始终,在使学生通过案例剖析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应使他们透过案例看到纳税筹划岗位对个人专业能力的要求,使他们认识到形成专注、精进、务实工作作风的必要性。

(二)以课程实操的形式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实践体验

在纳税实务实训教学中,应以课程实操的形式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实践体验。需要指出的是,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应具有鲜明的目的指向,那就是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并能在秉持“工匠精神”的基础上提升职业发展的高度与广度。为此,在课程实操训练中将专注、精进、务实融入其中,可以采取这样的途径。(1)在实操训练中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工作情景和工作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纳税筹划任务,此处主要在于培育学生专注的工作精神。(2)在实操训练中设计出开放性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自主完成工作任务,此处主要在于培育学生精进的工作品质。(3)在实操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和点评,共同开发出最优化的纳税筹划方案,此处主要在于培育学生务实的工作态度。

(三)以专业比赛的形式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意识升华

在纳税实务技能比赛中,应以专业能力比拼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意识升华。本文建议,专业技能比赛可以分层开展,为使每个专业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应重点举办校级纳税筹划技能比赛。比赛场地可以为专业实训室,比赛评委应由行业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组成,比赛的项目设计应来源于企业真实的纳税筹划案例。学生有一周的备赛时间,此时学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或者自主的方式,在网络上搜集企业纳税筹划的案例并给予消化,此处便能型塑他们的专注和精进精神。比赛成绩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用时、纳税筹划方案的法律和政策风险、纳税筹划方案的经济价值等,在评价标准的导引下,便能型塑学生务实的工作态度。总之,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示范引领下,基于“冰山理论”,设计“课赛”融通轴心一体化课程改革路径,通过“课赛”标准、内容、训练策略、训练体系的融合,把“工匠精神”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工匠精神”的内化和外化。

三、结语

在与纳税实务课程相融合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专注、精进、务实这6个字。在生本原则下,学校首先应为学生创造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习环境,在环境塑造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导引下,通过“客体主体化”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融合“工匠精神”的课程改革之路可围绕着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知、以课程实操的形式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实践体验、以专业比赛的形式赋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意识升华展开。

参考文献

[1]刘少华.德国工匠精神培育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借鉴研究[J].职教论坛,2018(6):167-171.

[2]王晨.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4):109-112.

[3]叶群.“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以“电气设备原理与检修”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19(5):43-44.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途径融合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