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珍
摘要:“语文与生活”板块,凸显了语文是要在生活中学和用的特点。语文教学应向课外生活拓展,将学生的生活资源开发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采取相应措施和策略,用生活活水教“活”语文、用“活”语文。
关键词:语文与生活;训练;开放教学
一、板块概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单元练习教材中编排的第一个板块“语文与生活”,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将字词句训练、听说读写训练紧密结合,将三维目标巧妙融合,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板块特点
1.板块设计了几个相关训练,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2.板块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训练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板块训练接地气,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特点。
三、板块教学误区
1.简单化、机械化的训练,割裂了训练间的联系,没能有效整合语文资源。
2.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只停留在教材提供的练习上,不能依托教材,拓展学生的生活资源,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偏离了板块训练的目标。
四、板块教学策略
(一)再现生活,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练习板块依托“生活的场景”来呈现学习内容,化“静态描述”为“动态运用”,目的是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教者须紧扣教材,理解编者精心设计的内容,明确训练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语境,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直观、具体地去感受所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例如,五年级上册“练习3”中,教师可以先讲《红灯记》的故事梗概,再播放唱段。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大致内容,同时又欣赏了京剧的优美唱腔,学习了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体会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的辛苦。教师为后面教学“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等谚语创设了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不显得枯燥无味。
(二)关注生活,点面结合,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内化
“语文与生活”板块的特点是训练项目都紧紧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训练项目一般都是由两方面组成:第一是设置生活场景,提示相关知识或与知识相关的故事、情境;第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这体现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点到面、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如六年级上册“练习1”中,教师可以先明确拟人手法能让语句更生动,接着就比较三组句子,让学生体会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比没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更生动有趣些,最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动手写一写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要让它们在自己笔下“活”起来。教学这一节时,我按此规律,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分步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学生较容易习得知识,并能较好地运用知识。
(三)留心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
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既然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语文资源,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依托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语文教学应主动向课外的社会、家庭等生活领域拓展和延伸,积极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要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直接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去观察并感受现实世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体验语文,学语言,用语文。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练习2”前,我先布置学生参观访问农村,调查研究各种农具,并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农具的特点和用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了学生的生活视野,同时又满足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常常把学生带到野外去,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過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去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关注自然景观、历史古迹、风土人情和时事要闻等。只有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深刻理解、感悟生活,才能领悟人生的意义。
2.让语文回归生活,以课堂教学为起点,开放语文教学,让教学贴近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离不开生活。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广阔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要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注入生活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语文学习中来,做到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内容语文化。语文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练习5”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看店铺招牌,了解它们经营的范围和特点;请你帮皇甫东起个新颖而有意思的超市店名,谈谈你的创意;皇甫东新进了一批货物,请你帮他把货物分分类。布鲁纳说:“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这节教学我便营造了一个宽松开放的语文教育环境,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实地观察店铺、超市等场所的名称,了解其经营范围和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许多,他们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还不时地拿笔记下一些有趣的店名。我带他们逛服装市场、建材市场、电器市场、水果市场、农贸市场……让学生瞧出门道来,从而明白商品分类的原理。学生有了亲身体验,起名和分类这两项练习都能很好完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形成开放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还可利用班班通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教学辅助手段,形成情景交融、贴近生活、开放自由的课堂场景。
“单元练习·语文与生活”板块具有极强的延展性,特别接地气。该板块为学生打开了瞭望现实生活的窗户,又架起了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真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平台。因此,教师要通过使用教材,采取新的策略,实现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