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集跋》阅读
1.【解析】这句话的大意为:看张芑塘征士的题跋,知道这套书早先出自苏州,时隔三十九年,再次回归故土。万物的聚散,既让人害怕又让人欣喜。只是我还不知道汪伯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此书”为“旧出吴门”的主语,两者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两项;“可惧”与“可喜”相对应,或为一词(不断开),或为两词(断开,其前、其后亦断开),可以排除A、D两项。
【参考答案】B(观张芑塘征君跋,知此书旧出吴门,而时隔卅九年,又归故土。物之聚散,可惧可喜。特未知汪伯子为谁何耳。)
2.【解析】C项中,“两宾”“两席”指坐两边的席位,面朝东(东向为尊)的人;主人(东家)则是坐东朝两。
【参考答案】C
3.【解析】原文中的“久假不归”是成语,这里意思是“长时间借用而不归还”,并非C项所说的友人“离开后一直没有回来”。
【参考答案】C
4.【解析】第(1)句重点词:去书、资。“渌饮”可推知是人名,可不译。第(2)句重点词:固宜、式微、散佚。
【参考答案】(1)我是从知不足斋得到这十卷书的,渌饮年纪大了身体有病,想用历年藏书去换买参的钱。
(2)这部书出自他家,本来就是合宜的。他的后人家境衰落,物品大多散失,实在让人感慨啊!
【参考译文】
六朝人的作品集,流传下来的很少,如果不是善本(指校勘严谨、刻印精美的古籍),有也如同没有。这十卷《嵇康集》,是丛书堂的手抄本,且经过吴匏庵先生亲自校对,尤其值得珍视。遍阅各家书目,都没有宋代雕版印刷的《嵇康集》,所以这套手抄本是迄今最好的。我是从知不足斋得到这十卷书的,渌饮(鲍廷博,号渌饮)年纪大了身体有病,想用历年藏书去换买人参的钱。去年冬天我曾经写信给他,询问他之前收藏的残本《元朝秘史》,现在果然寄给了我,还附带着送了我这套《嵇康集》以及元刻本《契丹国志》、活字本《范石湖集》,我付了他四十枚洋钱作为酬谢。闲时在窗下赏玩此书,趁便在这里写了这些话。看张芑塘征士的题跋,知道这套书早先出自苏州,时隔三十九年,再次回归故土。万物的聚散,既让人害怕又让人欣喜。只是我还不知道汪伯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嘉庆丙寅年寒食这天,早上下了点小雨,空气微润,前夜里的大风渐渐停息。荛翁记。
四月十六日,香严寺的周丈借这套书校对黄省曾本的《嵇康集》,他说这个手抄本要比黄省曾的刻本好得多。我家也有黄刻本的《嵇康集》,有空时也该拿出来校对。过去不知道汪伯子是什么人,如今根据其他地方的记载,知道他是寄居在苏州的浙江人,家境富足,喜欢收藏古董。李克山、惠松崖这些本郡前辈,都曾在他家开馆授课,可见他还是个喜好文墨的人。(照此看来,)这部书出自他家,本来就是合宜的。他的后人家境衰落,物品大多散失,实在让人感慨啊!然而,让后世的人得到他的旧物,由此追念他这个人,使人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爱好质朴、不赶时髦的人,这又胜过生前的良田家产落到别人手上,几十上百年后名字湮灭无闻了,想到这里,不又转悲为喜了吗?汪伯子的号是念贻。我的朋友朱秋崖,是他夫人的娘家侄子,所以很了解他。荛翁又记。
这部书我用别的版本亲手校对,抄了副本预备自己读,丁卯年被以前的塾师顾某借去,很长时间也没有还回来,这样一来我案头就没了副本,太可惜了。前段时间因为打开书橱看到这部藏书,于是又写了几句跋,让世人知道丛书堂抄本的《嵇康集》除了这一部,其他地方还有一个我校对过的手抄本。癸酉年五月二十六日,复翁记。从我得到这部书起,已经过了八年。
《李太白集辑注序》阅读
1.【解析】这句话的大意是:大概是模仿李善注《文選》的体例,有过于烦琐、拼凑之嫌,即使被冠上“书簏”的名号也不顾。唉,可以说很勤奋啦!
“噫”为感叹词,独立成句,其前、其后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即”为连词,与后面的“亦”呼应,其前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
【参考答案】B(殆仿李善注《文选》,不厌过于繁酿,即被书簏之名,亦所不顾。噫,可为勤矣!)
2.【解析】C项中,“文中泛指后者”表述有误。根据上下文可知,文中专指学诗的人。
【参考答案】C
3.【解析】“但不过是一家之言,遭到众多注解家质疑。对后代读书人而言,贡献不大”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王载庵一家注解可以抵得上千家注,对后世学诗的人贡献很大。
【参考答案】C
4.【解析】第(l)句重点词语:金翅擘海、蛩吟草砌。句式:直……耳。第(2)句重点词语:析疑辨谬、益。
【参考答案】(1)李白的飘逸,正如同金翅鸟王用翅膀拨开海水,大象脚踏河底过河,贾岛、孟郊一类人与之相比,简直是蟋蟀在草丛台阶里吟唱了。
(2)如今编注这本书,不能够和赵松谷分析疑难、辨析错误,相互帮助而完工,又让他更加为之感叹了。
【参考译文】
我的同乡王载庵编辑注释《太白诗文集》,征引详博,考查探究,聚总考核,大概是模仿李善注《文选》的体例,有过于烦琐、拼凑之嫌,即使被冠上“书簏”的名号也不顾。唉,可以说很勤奋啦!
李白的诗,西河毛太史曾评价说经不住细致推敲,与三唐(即唐代)律法迥然不同。然而其中不同流俗的气象,自然不可泯灭。他的观点恐怕太过偏颇了吧?李白的才华,是不可以用律法准绳来量度的。臞翁(敖陶孙)评李白的诗如同因刘安而升天的鸡犬,如同白云深处的回声,核查它的归宿.仿佛没有定处。严羽认为不应该以孰优孰劣来评价李、杜。李白拥有的精妙之处,杜甫说不出,杜甫也写不出。李白的飘逸,正如同金翅鸟王用翅膀拨开海水,大象脚踏河底过河,贾岛、孟郊一类人与之相比,简直是蟋蟀在草丛台阶里吟唱了。他天性气概豪迈飘逸,诗歌大多是直率表达,浑然天成,学诗的人要从每一篇中看出作者安身立命的所在,这样才能懂得其中的妙处,我们常说李白的诗是“天仙之辞”,的确不是虚言。因此为杜甫诗歌做注解的有千家,而为李白诗歌做注解的只有区区三家,正因为李白的诗不容易作注,却要追求其在千年之后让人们清楚明白,这不是很难吗!
王载庵穷尽半生的精力,来完成这本书,一家注解可以抵得上千家注。李白、杜甫的光芒,一并在二者之间闪耀,对后世学诗的人的贡献,绝非轻微稀少。王载庵平日闭门读书,天生性情孤傲高洁,有林处士(林逋)的风雅,只急切地想通过著述来确立身后的名声,他难道是想和寒梅瘦鹤一争胜负吗?
他曾经对我说:李善注解《文选》,有儿子李邕补益,这本书只解释史事不揭示旨趣,动辄有无穷无尽的遗憾。又因为和我三兄赵松谷(赵殿成)同注王维诗,相互切磋商榷,使得《王右丞集笺注》得以长期流传于世。如今编注这本书,不能够和赵松谷分析疑难、辨析错误,相互帮助而完工,又让他更加为之感叹了。我很高兴给他的书作序,并记下他说过的话,借此传颂他有这样崇高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