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秋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璆字孟玉,广陵海西人也。父淑,度辽将军,有名于边。璆少博学,辟公府,举高第。稍迁荆州刺史。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谬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璆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太后怒,遽征忠为司隶校尉,以相威临。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臧污者,悉征案罪,威风大行。张忠怨璆,与诸阉官构造无端,谬遂以罪征。有功,得免官归家。后再征,迁汝南太守,转东海相,所在化行。
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叹曰:“龚胜、鲍宣[注],独何人哉?守之必死!”术不敢逼。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璆曰:“君遭大难,犹存此邪?”璆日:“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操以相让璆,璆不敢当。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八》)
【注】龚胜、鲍宣:皆西汉末官员,有名望。王莽执政,鲍宣不肯依附,被王莽指使人诬陷,自杀。龚胜辞官归乡,王莽代汉后强征其入朝为官,龚胜拒不受命,绝食十四日而死。此处徐璆自比于龚、鲍,而将袁术比作王莽。袁术自恃出身,早有称帝野心,建安二年(197年,即文中“献帝迁许”之次年),不顾部下反对,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后先后败于吕布、曹操。穷极奢侈,其治下“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建安四年(199),资实耗尽,众叛亲离,病死。史家评其“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闻命
闻:听
B.悉征案罪
征:追究
C.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
假:借
D.不队七尺之节
队:通“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身为国
遽征忠为司隶校尉
B.及还许,上之
不队七尺之节
C.以相威临
璆遂以罪征
D.昔苏武困于匈奴
卒于官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谬
B.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C.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D.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谬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意思是征召、荐举。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盛行于汉代,朝廷征召称“辟”,三公以下官府征召称“征”。
B.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可佩带在身。印绶是官爵的凭证,故常借指官爵。
C.司徒,是古代官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官职。周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西汉末罢丞相,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东汉时称司徒,与太尉、司空并为三公,分掌丞相职能。后代沿置,多无实权,至明代废。明清时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D.匈奴,亦称“胡”,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在公元l世纪末被汉击败,部分西迁。南匈奴附汉,西晋时曾建立汉国和前赵国,后逐渐与汉族融合。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璆为官正直,不畏权势。他敢于忤逆太后,不因张忠是太后姐姐的兒子而徇私枉法,但也因此被张忠捏造无端之罪免官。
B.徐璆年少时即博学,后被公府征召,被推举为高第,逐渐升迁为荆州剌史。
C.徐璆忠于皇上,有节操有远见,他以龚胜、鲍宣自比表达必死的决心,使袁术不敢强逼,后又把所得到的袁术盗取的传国玉玺交给了汉献帝。
D.徐璆以身为国,为官期间,能惩恶扬善,威风大行,能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气,所以皇帝派他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时,曹操愿意把丞相位让给他。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