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科研创新备春耕打牢农业基础

2020-10-21 12:48张卫黄正彭楠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创新

张卫 黄正 彭楠

摘  要:科研创新是打牢农业基础的重要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条件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本文梳理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奋力农业科研,加紧农业育种,远程指导农业生产,做好科技宣传,备春耕、促生产,为打牢农业基础、补实“三农”短板所做的工作,为科技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备春耕;农业基础;科技管理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2月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日前,农业农村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决策部署,在紧盯疫情防控工作基础上,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奋力科研创新助力打牢农业基础,倾心服务补足“三农”领域短板。

1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加紧育种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岁末年初,春节团圆的时候,恰好也是位于海南省的南繁基地加代育种的紧要关头,每年该院“天涯育种人”像候鸟一样远离家乡和亲人,在祖国南端的田间地头的忙碌中度过,今年也不例外。

然而,今年又有些不一样,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南繁基地的工作计划和节奏,完成既定任务的难度也明显提高。对此,南繁基地的科研人员一方面把疫情防控措施抓紧抓实抓细,保障基地安全;另一方面不误农时,抓育种、促生产,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南繁任务的负面影响。

院玉米中心主任赵久然积极组织并部署南繁基地各项工作,成立了南繁基地疫情防控小组,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机制,要求所有职工不得外出,实行“试验地——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制,在确保基地平安和人员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因地制宜、主动开展科研育种工作。

受疫情影响,基地出现人员短缺的困难,只有不到20名科研人员,负责着200多亩实验地,15000余份育种材料繁殖组配任务,田间授粉、调查和收获人手倍感紧张。为此,驻南繁基地科技人员加班加点、奋力拼搏。玉米中心副主任王元东研究员,去年12月就奔赴海南进行授粉、组配、收获等工作,他一边协调安排基地疫情防控,一边主抓南繁育种工作,持续至今。邢锦丰副研究员第一时间组织动员基地全体人员,统筹协调疫情防控和科研创新急需工作;张华生副研究员忘我工作,春节大年初一照常下地;新入职员工付修义博士在海南参与授粉、组配、收获等工作至今,与老员工一起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在抗击疫情中成长为科研骨干;还有张雪原、陈传永、张如养等多名科研骨干一直坚守南繁战场第一线。

同样,院蔬菜研究中心克服用工短缺、物资短缺、出行不便等多重困难,全体基地人员严格落实“四方责任”,主动担当作为。许勇研究员顶着烈日每天在田间工作超过10小时;李海真研究员坚守在西葫芦、南瓜田间,开展杂交授粉;李常保研究员入琼隔离期满后第一时间进入试验田,独自调查、一人选种;中心员工耿传义等承担2000多份辣椒材料加代任务,一个人在田间收获、考种、脱粒、称重;基地管理员汪百忠夫妇,带着至亲离世的悲伤,仍然奋战在南繁的田间。

该院在南繁育种已经40多年了,经过几代北京农科人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现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功能较为齐全,育繁上百个品种的综合性高端育种基地。多年来,繁育出了玉米自交系黄早四、玉米京科968、玉米京科糯2000、京欣西瓜等一大批重要成果。其中,有一些蔬菜新品种已成为重要蔬菜主产区的主栽品种,玉米品种京科968截止2019年已累计推广面积上亿亩,成为我国年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的三大玉米主导品种之一。同时,利用该基地还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农业農村部、北京市、国际合作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南繁育种工作成效显著。今年面对疫情,该院科研人员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接地气”地坚守和奋斗,是因为他们用信念、实干践行使命担当,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让中国人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2 战“疫情”斗“困难”,科研创新持续提升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院上下迅速反应,积极组织科研管理等相关部门和院属单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保障、扎实推进疫情防控期间各项科研工作安全有序开展。院各单位战疫情、克服种种困难,保证科研不断线,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保持冷静心态。全院科技工作者静下心来,认真梳理科研进展,总结创新经验,充分利用北京农业数字图书馆、政府门户网站等网络资源密切关注科研政策、前沿和动态,广泛学习,潜心研究,深入领会核心要义,精雕细琢,安排好下一步工作。

与此同时,全院各单位内外远程协作沟通,认真审视梳理现有的科研项目,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心中有数。运用现代手段和方法,科学准确评估疫情对科研创新带来的影响,以问题、目标为导向,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制定科学规范有效的工作方案和步骤,安全有序做好各项科研工作,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障科研持续发力。

该院在科学防“疫”的基础上,保证重要的、持续的项目、实验不断线。院营资所拥有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连栋温室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受疫情影响,人手严重不足,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早来晚走,整枝打叉、浇水施肥、除虫防病、采摘计产,保证了试验作物的正常生长,获得可靠的科研数据。同样,林果院、小麦中心、生物中心、畜牧所、水产所、植环所等单位专家都能克服困难,主动工作,安全有序开展科研创新。

3 现代网络是“路”,专家智慧是“油”,远程指导为农业生产加油

全院专家积极谋划今年重大科技服务工作,运用手机、网络等现代手段主动进行科技服务,着重做好点对面、点对点远程咨询服务。截止目前,全院有科技服务对象的专家都与对方建立了联系,并通过多种手段指导生产提供帮助。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为及时解决春耕中的各类技术难题,农业农村部还动员全国农业技术人员在“中国农技推广”APP平台开展线上技术指导服务,这个平台的服务端就在我院,平台也由院信息中心开发并提供技术支持,目前,中国农技推广平台已经覆盖全国2400多个县,在线解决了600多万个春耕生产技术难题。该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拼多多,还开辟了“多多春耕节”新农公益大讲堂,传播农业科学技术,解决春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生产。

还有一直全天候服务的12396北京农科热线。3月2日一早,大兴区庞各庄镇的蔬菜种植户老潘就给12396北京农科热线打来了电话,“非常感谢热线提供的求助渠道,经过陈专家指导,地里的番茄终于缓过来了。”原来,疫情期间,老潘自己育苗准备种植10亩大棚的番茄苗子,出现低温冷害、生长不良的问题,这可愁坏了一家人。上周从村里打听到热线后,老潘第一时间拨通了电话,蔬菜专家陈春秀在听了老潘描述的问题后,针对性给予了提温和补肥补水措施的指导,经过一周时间,老潘的番茄苗终于恢复了生长,一家人悬着的心总算踏实了。

既要做好防控,也要抓好春耕,我院创新举措,整合现有平台和专家资源,发挥平台专家及网络远程服务优势,上线了“12396北京农科热线”服务专题,提供专门服务窗口宣传防控知识,科学服务指导生产,促进春季农事活动有序推进。

目前,“12396北京农科热线”农村防控专题提供了疫情防控动态、專家咨询直通车、农业技术问答、农村防控知识4个栏目,服务防控政策宣传和春耕农技推广。同时,“12396北京农科热线”的公众号、QQ群、微信群、今日头条号、百度农业问答等6个农业专家咨询渠道同时上线,由蔬菜、畜禽、果树、植保等专家开展在线答疑,后台还有“农科小智”智能机器人,提供7×24小时的农业智能问答服务。

利用“12396北京农科热线”新媒体平台,该院还组织农业专家开播“京科惠农”网络大讲堂,在专题页面、小鹅通和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目前邀请了蔬菜专家陈春秀、草莓专家张运涛、樱桃专家张开春、植保专家王甦、种子管理专家龚先友等就农业生产和种植作了讲解,累计吸引上万人次收看学习。直播同时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关注和肯定。

截至2月底,“12396北京农科热线”先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300余个,推送疫情防控信息知识400多条,提供春季生产技术问答案例400余个,开展多渠道咨询互动20万人次,服务覆盖以农业用户为主的用户群体300多万人次。下一步,“12396北京农科热线”通过构建新媒体立体化信息服务传播网络,将服务对象推广至北京甚至全国的基层普通农户、农技员、种养殖专业户、农业领军人才等,及时传递农村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应时应季技术指导、突发天气应急指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指导、农产品市场供需对接等服务。

4.做好科技宣传,营造奋力科研创新氛围

做好农业科技宣传,是营造奋力科研创新氛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一环。2019年,该院围绕以党的建设统领科研各项工作,不断巩固科研成果优势,提升对京郊、京津冀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围绕全院科技创新成果、科技服务京郊和京津冀、党建引领等开展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不断扩大院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窗口,畅通交流合作、成果转化桥梁。

一年来,在各大媒体平台发表了《使命担当,擎起民族种业大旗——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潜心育种研究60年纪实》、《我国玉米重要核心种质黄早四“密码”破译》、《北京杂交小麦团队在南阳发现新组合 中试制种亩产提高30%》、《我国科学家构建综合植物miRNA数据库》、《西瓜“甜蜜基因”驯化秘密揭开》、《打造院镇企协同、政研产结合的样本——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科综合服务试验站的调查》、《不忘初心,科技兴“农”我们在路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助力京郊乡村振兴发展纪实》、《科技下田间,扶智又扶志》等多篇文章,在院内外引起反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干事热情和积极性,也进一步搭建了农业科研技术成果对外展示交流的平台。

此外,该院院内还建立了宣传橱窗、创办了院报、开发了院网站,同时借助院庆60周年,建成了近3000平方米的院展馆,院属各单位纷纷加强文化墙建设,加强党的理论路线方略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农林科学院故事。多年来,该院依靠科技宣传,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综合竞争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于经济主战场。

“既要落实落细落地防控措施,保障全院安全,又要科学有序开展工作,做到疫情防控与科研创新两不误,是我们共同的努力的目标”。这是该院全体职工的心声。全院职工众志成城,一定能实现疫情防控与科研创新工作两不误,为促进农业复工复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方炬.科技宣传工作中媒介应用创新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15):194,202

[2]  王真栋,孙进昌,廖勇凤,郑科.提升农科院所科技宣传实效途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18):114-115,136

[3]  池敏青,仇秀丽.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外科技服务现状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17(9):43-48

猜你喜欢
科技管理科技创新
小议精细化管理及其在水电厂科技管理中的应用
有效运用科技管理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的途径探讨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针对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探究
关于加强科技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