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娟
【摘要】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南京地方史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进而对历史教学中地方史资源的开发有了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乡土资源 南京地方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0-178-01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充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利用历史遗迹、遗址,以及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为此,教师应有效地利用乡土资源,运用适量的、具体的乡土历史来教学,不仅能为发展学生的爱好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由于地方史资源的直观性以及地域的优势,又为学生创设了较大的发展思维的空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用地方史来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下面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来说说自己的心得。
案例描述:
在新课导入部分,以南京市江北大厂区名字的来历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南京江北有个地方叫“大厂”,那么“大厂”到底是不是厂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短片《大厂不是厂》)。
教师:果然大厂有很多工厂企业。(课件展示:大厂区范旭东广场的雕塑)
教师: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在大厂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化工厂。那么近代实业家创办企业、实业救国的道路怎么样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历史穿越了时空的距离,让干瘪的过往变得触手可及,拉近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
讲授新课时,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按照学生各自的特长、兴趣爱好,把他们分为四组:服饰组、美食组、建筑组和交通工具组。学生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搜集反映近代南京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近代南京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生活动如下:学生通过PPT来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第一组学生介绍的是近代中国服饰的主要变化。他们展示的有中山装、旗袍、民国明星照、近代老照片等。
第二组学生关注的是近代南京饮食方面的主要变化。他们展示的内容有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等。
第三组学生探究的是近代中国建筑方面的发展特色,尤其是南京老下关的一些近代建筑。老下关有着浓郁的近代风情,有很多近代建筑,如双门楼宾馆、江南水师学堂、南京市十二中道圣堂、静海寺等。
第四组学生以南京为例,探究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迁。他们介绍的有南京市内小火车、民航机场、南京公交车的发展情况等。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这样的探究活动既联系了现实生活,挖掘了本土资源,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因而消除了初中生与历史的隔阂感、遥远感、陌生感。
反思与策略:本节课是我参加本校“益智杯”赛课的一节课,所以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这节课利用南京地方史进行探究性学习,将南京地方史融入到新课导入和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中。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让我有了以下思考:
1.恰当地运用地方史知识导入新课
联系地方史进行导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学生一看这些就在自己身边,迅速积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无疑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关系,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并对教科书做有效的补充
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沧桑历史,也见证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因此,南京的学生对于近代历史并不陌生,尤其熟悉我们学校的约翰·马吉图书馆及周边的静海寺、江南水师学堂等近代历史遗址。但八年级的孩子多是处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对于历史现象缺少更深一层的理性认识。另外,通过这一学期中国近代历史的学习,学生对于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被动近代化的历程有一定的认识,这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近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利用地方史升华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达到“知情合一”。爱家乡是爱祖国的一个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愛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
3.利用地方历史进行探究性学习,明白历史的真谛。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兴趣盎然,分工明确,上网查资料,实地考察并拍摄了很多照片。通过学生自主考察身边的历史,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考证历史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明白历史是一门追求真实的学科。正如陈旭麓先生说的“率实是最有权威的发言人,历史的权威就在此。”
4.由于时间紧促和客观现实条件有限,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到历史资料的搜集中,也只有个别学生亲自去寻访和参观近代历史遗迹。以后要带领更多学生亲自去挖掘身边的历史,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年1月.
[2]《浮想录》,陈旭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