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贤
摘 要:现如今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越来越丰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在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初中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实践,提出以下看法,旨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教学探究
引言:
数学学科是初中学习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本文基于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景,提出以下看法。
一、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在初中占据着重要的科目位置,但是由于数学学科是一门比较抽象且对逻辑性要求较高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感到困难和压力,而且对于数学学科的日常应用也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接受学生的不同,所以利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够充分的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数学学科上感受主动学习的快乐,提高自信心,所以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是非常明智且必要的。
二、利用分层学习,打牢学习基础
在初中的学习中,教材内容多而繁杂,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学习,打牢基础,然后再进行逻辑思维的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利用大纲复习,让学生打捞基础摒弃繁杂的内容,提出精华,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1]在学习中列出有关知识点的大纲,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知识点,还能够让学生更为清晰的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复习时,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份学习大纲,让学生按照大纲来进行学习。并且在进行学习时,应该分层分阶段的进行学习,利用三个阶段,打牢学生的学习基础,从而能够更加深层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一阶段就是让学生根据学习大纲的内容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基础概念有关公式,性质等等,第二阶段可以让学生利用大纲来进行题目的梳理归纳总结例题,利用重复的例题和提醒,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考试的重点难点。第三阶段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整理出的相关题型和知识点进行集中的练习,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以沪科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大纲列出有关勾股定理的公式应用,在从平时的考试及作业中,总结有关勾股定理的应用和反应用的题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其中两边的边长求斜边的长度,这样的题型就需要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公式能够进行熟练的练习,并且知道勾股定理的变形以及应用等等。学生灵活的运用大纲进行学习,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框架式的整理打牢自己的学习基础,利用牢固的学习基础,在进行解决问题时提高学习能力和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问题导学法预习,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新课效率,当学生在预习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可以在上课时通过老师的讲解,配合自己的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问题导学法进行预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提高预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并且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的能力。[2]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节的相关预习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在预习前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让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节的有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从学习目标中学生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重点在于能够正确判断一组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如何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集。”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可以让学生联系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思考一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仅仅只是变成了有关x,y的解集吗?然后可以通过导学案等的能够帮助学生预习的方法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逐步的将问题解决,首先可以先提出较为简单的学习概念,让学生对课本有一个初步认识,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可以利用填空的方式进行,既节省了学生的誊写时间,又可以突出理解重点;然后再提出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的判断题,利用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提高自己对知识的判断能力,最后提出总结的探究问题,如 “如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是什么?”最后向学生提出深入思考问题“如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定义中的公共解呢?通过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效率,利用这些问题,逐步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学习思考之后,教师可以利用预习作业布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夯实基础,查缺补漏。
四、设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能够设置阶段性目标,从而逐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目标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树立较为简单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夯实基础。第二阶段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查缺补漏,能够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基础性的数学问题;第三阶段设置较高的目标,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中困难的问题,在上课时的难度也可以提高,进行课后练习时让学生做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采用鼓励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以《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的教学为例,第三阶段,教师应该细致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三角函数有一个概念,能够有框架有条理性的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理解。处于第二阶段,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A=90°,∠B=30°,已知c边长5厘米,求a边和b边的长度”,利用这样比较基础的问题,让学生用公式对函数进行具体问题的解决。进入第三阶段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灵活的掌握三角函数的变化,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进行课后作业时,也要根据复习程度的不同进行分阶段性的作业布置。
結语: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而且又因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在打牢学生学习基础上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充分的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能够让学生分阶段性的学习知识查缺补漏,提高学习效率,感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赵超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127.
[2] 张伟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路径和举措[].才智,2018(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