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国以来,《水浒传》被大量影视作品改编,从中可以发现其中女性形象的塑构发生了悄然变化。其中,中央电视台1998年领衔出品的《水浒传》具有较强的典范意义。通过与原著对比可以发现,在塑构潘金莲人物形象时,两者的所采用的叙述方式与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到不同时代背景与作品立意。
关键词:《水浒》;潘金莲;形象;比较
建国以来,《水浒传》(下简称《水浒》)被大量影视作品改编,从中可以发现潘金莲等女性形象的塑构发生了悄然变化。其中,中央电视台1998年领衔出品的《水浒传》(下简称央视版《水浒》)具有较强的典范意义。本文以此剧为例,对比与原著“淫妇”形象之异同,进而分析不同形象背后的塑构原因,进而从侧面更好地理解《水浒》的作品立意。
一、潘金莲形象塑构之比较
(一)直白的叙事方法
央视版《水浒》采用现代限制叙述的方法,尽量客观地将故事呈现给观众,而原著《水浒》的叙事声音十分直白,字里行间尽是对“淫妇”的道德批判与诅咒谩骂。施耐庵甚至以主题先行的观念进行叙事,读者甚至无需阅读就可以直接给人物定性。例如原著开头的诗“由来美色陷忠良”显然继承了中国传统红颜祸水的挂念,也成為了贯穿全书的一个辅线,当提及潘金莲美色时,作者便以“妖娆”等词描写,再“以诗为证”来评论,不需要潘金莲的具体行动,一个淫妇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作者似乎怀着对于美女的鄙夷与仇视行文,这与央视版《水浒》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淫秽的荡妇形象
1.为人不同——淫秽已
书中第一段写到潘金莲“为头的爱偷汉子”,这与央视版《水浒》中潘金莲从不沾惹是非的形象形成对比。但施耐庵又写到潘金莲勇敢地反抗了主人的猥亵,两者之间的逻辑矛盾不言而喻。后文也写到潘金莲“是个使女出身,惯使小玩意儿”,似乎潘金莲作为使女期间就已经淫秽不堪,但作为使女为何不去勾搭家产万贯的东家,而是选择检举揭发,似乎作者并不关心这种逻辑冲突,只是进一步用诗批判这位无耻淫妇。
2.处事不同——懒惰暴躁
书中的潘金莲是个好吃懒做、秉性暴躁的妇人形象,与央视版《水浒》中勤俭持家、温良恭俭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武松归来以后,潘金莲只顾自身享乐,武大喊其下去摆菜,却被回答道“何不叫王干娘”,对于家务劳作视而不见;再例如武松前往京城以后,面对武大的晏出早归,潘金莲破口大骂,丝毫没有体恤丈夫的意思。
3.背景不同——突出主观
与央视版《水浒》相比,书中西门庆、王婆对“淫妇”的形成只起到了微小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潘金莲的自主选择性。西门庆的背景设置为“破落户财主”,这与央视版中垄断一方的财阀形象有所不同。而王婆也只是喊潘金莲到家里缝制衣服,并未像央视版《水浒》中“循循善诱”。书中的潘金莲与西门庆第一次相遇就发生了性关系,这与央视版《水浒》中两人相互熟悉以后发生性关系明显不同。面对西门庆的挑逗,潘金莲道“官人休要啰唣!你有心,奴亦有意。”一个主动选择淫秽的荡妇形象已经非常鲜明。
二、潘金莲形象变化之原因
(一)权力结构的变化
1.女性地位的提高
原著中的女性更多的是作为男性的附庸或陪衬出现,通过塑造女性淫乱形象的塑构,可以更加衬托出男性英雄之伟岸。当今社会,民主政治已经建立,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女性的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如果继续一味忽视女性需求、蔑视女性地位,显然不合时宜。
2.女性形象的纠正
无论潘金莲、阎婆惜还是潘巧云,均有大段的外貌描写,均是一等一的美人胚子,也均是留下千古骂名的无耻淫妇。只要女人和美色扯上关系,就成了作者笔下的毒蛇猛兽,她们不仅会败坏社会风气,也会耽误英雄前程,这背后与女性在中国历史上被贬低化的历史事实不无关系,也从另一角度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当今社会,女性拥有了更多的社会权利,参与到到社会话语体系的建构,女性被妖魔化的现象得以不断纠正,电视剧版《水浒》显然更加符合现代女性的形象定位。
(二)自由思想的传播
朱熹曾经提出“灭人欲”,强调的是不要过度的膨胀欲望,而非否定人的基本需求。然而在程朱理学逐渐权威化的过程中,朱熹思想被片面化阐释。至明清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中的英雄大都对女性呈现出无感、疏远甚至排斥的态度。当今社会,自由思想得以传播,性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人们无需“谈性色变”,更没有必要批判有正常性需求的人。
(三)市场营销的定位
《水浒》的作者熟谙读者心理,不仅通过塑构富有传奇性的英雄形象、描写富有吸引性的公案故事来吸引读者,也适当加入“淫妇”元素,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而电视剧版《水浒》作为官方制作的产品,更多地应是发挥文本的教育性、娱乐性,而无需以淫秽为噱头进行市场营销。
(四)文坛创作的变迁
当代文坛,女性主义文学风起云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枝繁叶茂,电视剧版《水浒》在文本改编时,不可能避开当今文坛的现实情况,一味采用男权叙事的方法表现女性,这直接推动了“淫妇”形象的转变。
(五)“寓教于乐”的立意
学术界常常把视角从女性主义出发,关注到潘金莲等女性劣势的一面,而笔者以为,《水浒》在极力推崇男权文化的同时也是对男性的作践,在极力塑构社会性英雄形象的同时也在对个体人性泯灭。无论是《水浒》中的男性还是女性,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人格解放,只是作者笔下传达忠义贞洁观念的工具。当代社会,文学文本在“文以载道”的同时,不仅仅局限于成为政教的传声筒。尤其是影视文本面向的主体是普通大众,更多地承担的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承担教育、认识、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一般不会陷入主题先行的泥沼。时代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女性地位、两性婚姻等方面的讨论使人更加全面的认识问题,这使得文本在呈现“淫妇”形象时采取的时代的需要。通过对“淫妇”形象塑构原因的比较,可以看出电视剧版《水浒》在是尽量客观的角度,全面地考量潘金莲等人一生遇到的痛苦与诱惑。
总而言之,一切的文学解读都是时代的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影视作品在刻画潘金莲等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全新的呈现方式,这从另一个侧面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水浒》原著的立意与定位。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2]童庆炳,《文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3]何群,《文化生产与产品分析》,[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
[4] 李真瑜,潘金莲 潘巧云 阎婆惜——《水浒传》女性形象小议[J]. 古典文学知识, 1998,70-78.
作者简介:王广鹏(1996.11-),男,汉,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