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被遗忘的角落

2020-10-21 11:18汤玲玲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中等生平等

汤玲玲

摘 要:一个班级中,中等生所占比例最大,得到的关注却最少,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中等生的培优工作也渐渐得到关注,本文在对中等生进行定义分类,分析中等生难以成为优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中等生培优的对策建议,从而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重视并实现中等生的培优工作。

关键词:中等生;平等;培优对策

一枝独秀不是春,每一朵花都有其绽放的理由。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中,都有一定比例的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优秀生和后进生都在少数,而中等生所占比例最大,但教师们却对他们的关注最少。“抓两头,带中间”管理班级的方法,被不少班主任奉为圭臬。往往出现了“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的改革也日新月异,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因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注,缺乏扮演主角的机会,这与我们现今的素质教育显得格格不入,这也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中等生的教育问题,在教育管理中关注中等生的成长,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公平的教育成为每个教师不可忽视的新课题。

一、中等生的定义及其类型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一个班级群体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所谓“中等生”就是一般情况下,在班级内良性竞争下即相对于班级内其他成员,在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就是指那些既不是品学兼优生那样思维敏捷,颇得老师喜欢,也不像学习困难学生让老师费心费力,更不像问题学生那样惹是生非的那一批学生。他们平时比较安静、腼腆、本分,思想表现一般,学习成绩也一般,平时不引人注目。有关学者曾经非常形象把这些学生称之为“灰色学生”。 这部分学生是相对的,他们只是暂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相对的。

中等生又可以细分为四类:(1)渴求进步型,这部分学生自尊心强,学习比较认真,羡慕优秀生,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愿望和要求;(2)安于现状型,这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容易满足于现状;(3)欲进畏难型,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想取得好成绩,又不愿刻苦努力,想在竞争中取胜,又不肯花力气;(4)性格怯懦型,这部分学生平常少言寡语,怕出头露面,对周围事物持观望态度,不愿、不敢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中等生的形成原因

中等生被遗忘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若想从根本上解决中等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则更加需要明确中等生形成的原因,至于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中等生的传统观念。

自从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tnet)和西蒙(T·Simon)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以来,当今的学校教育一直受到这种传统智力测验的影响。传统的智力测验理论认为,智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现实中,在学校里最受重视的学科就是言语和数学逻辑一类的课程,并被尊称为“主课”。而那些在测验中难以实施的学科,如艺术、体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认为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由此,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最佳手段应该由正规统一的标准化考试来进行,以得到表明其进步或退步的量化成绩单。

(二)教育功利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象牙塔,应该是高尚、干净、清洁的地方,教师应该交给学生淡薄名利,但一些教育工作者却追逐名利。与公平教育相对抗的教育功利化日益严重,功利主义就是对自己有好处,但对整个教育大局就放在了次要位置。

(三)家庭教育

中等生个性心理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联,家庭的环境尤为重要。有的父母认为有学校管着孩子就可以了,对于子女的学习、心理等方面漠不关心。有些家庭娱乐活动较多,甚至到很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有些家长是并不支持孩子学习的,家庭了家务活落到了子女的身上,学生无暇学习。也有不少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对于子女的学习无能为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能达到统一,也使得中等生们渐渐缩进被遗忘的角落。

三、重视并实现中等生培优的对策建议

(一)主动接近,深入了解

教师如果将注意都放在优等生和后进生的管理工作上,会使中等生产生不平衡感。这一种模式下,师生之间的感情淡薄,学生对班主任的教育会产生抗拒心理,可能会导致违规违纪的行为的出现。因此,教师要广泛、深入、细致了解中等生,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要用动态的眼光来了解中等生,不能局限于班级,要把了解的范围拓宽到家庭和社会;要了解中等生的过去、现在,判断他们发展的动向;要了解中等生的优点、长处和缺点,对于中等生的优点和长处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中等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中等生的缺点要严格地进行指导教育。在不断收集中等生学习生活资料中,发现并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并以不同的智力优势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

(二)积极鼓励,树立自信

通过皮格马利翁的期待效应,我们知道让学生真心感受到教师的热切期盼,有利中等生发现自己,挖掘自身价值。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中等生,真诚地“期待”他们。中等生既自尊又自卑,既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也害怕受到教师的批评,因此,教师要采取正确激励的评价语言,并摒弃以标准的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我们的教育评价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运用激励性的言语去勉励中等生们,使之树立起奋发向上的决心。

(三)创造机会,体验成功

班主任、教师在教育中等生的过程中,积极为中等生创造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各种成功的体验,是促使中等生走出困境,向优等生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求成功的努力。”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制度下, 中等生往往认为自己只能是被管理者, 很难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因此,在班级管理中, 要给中等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舞台。首先是让他们打破对“成功”的神秘感。要让中等生明白,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圆满地达到既定的目标就是成功。我们可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估学生:优生初读课文须流利有感情才算成功,中等生能读流利也算成功;急性子的学生知道发言先举手该表扬,胆小谨慎的学生脱口而出“我知道”也该为其竖起大拇指。

参考文献

[1] 李萍,曹田.“中等生”教育偏差的成因与纠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0):49-50

[2] 梁涛. 值得关注的“中等生现象”[J]. 教学与管理.2006.(17):13-14

[3] 潘荣英. 注重中等生教育[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5):235

猜你喜欢
中等生平等
平等的悖谬
中学化学教学中万不可忽略中等生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