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体育的分类教学

2020-10-21 11:18李家军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6期
关键词:分类教学高中体育

李家军

摘 要: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其成长发展的个性需求和独立理解越来越清晰。学生在体育兴趣取向、能力特长及运动理念等方面的多样化特征已非常明显。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和需求,采用分类教学模式,以尽可能满足的学生需求并使体育素养发展个体最优化。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

进入高中后,学生的心智已经达到成年水平,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以及心智特征等有了较清晰的判断和理解。因而,也就呈现出较清晰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这种学情下,在以生为本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应充分把握和尊重学生个性,采用分类教学模式。

一、分类教学的需求意义

所谓的分类教学,就是高中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比如运动能力和特长、心理特征和倾向、兴趣爱好和需求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组织上,为学生准备多种体育项目,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相结合,使学生参与最喜欢、最适宜、最利于其成长的体育项目。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分类教学的需求度非常高,应得到教师的重视和积极落实。

第一,初中体育成绩纳入了中考,使得其体育教学必须将重心指向跑、跳、投这三个项目。而高中体育的应考压力不大,基于毕业的体育,学生们通过各种体育训练大多可以达标。因而,没有必要按着这些比较枯燥的项目去练。

第二,高中生对自己的运动能力和特征,以及其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有也较清楚的判断。他们更愿意去参加自己擅长的、喜欢的或利于自己成长的体育项目。这种个体的需求性和判断力要远强于初中学生。因而,教师不能满足其个体需要的情况下,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情感会弱化,影响其运动质量。

第三,高中生学业和未来成长压力都比较大,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或性格缺陷——而体育运动恰恰在引导心理、培养性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又是多样的,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素养培养,也需要根據心理、性格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不同的项目或方式来完成教育目标。

二、分类教学的组织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高中生有较好的独立判断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分类教学是完全开放的自由选择。在分类教学的组织上,应该是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相结合,以避免分类的不科学、不理性。

1.根据运动素质分类

高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已经接近“尾声”,运动素质大体上已经定型。最明显的,从性别上已经体现出非常明显的运动素质差异。女生偏于技巧型,对柔韧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而男生则偏于力量型、对抗型的体育项目。而从个体上看,也存在着身体与体育项目的不同对应性。比如肥胖高大的学生较适合于参与篮球、投掷类项目;体形中等的,则适应的项目较多,足篮排等都可以;而体质偏弱、体形瘦小的,则比较擅长一些跳跃、技巧,且对抗性比较弱的项目,如乒乓球、跳绳、羽毛球等。

按照运动素质分类组织体育教学和训练,可以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质特长、减少运动伤害并且建立运动信心和兴趣——从身体素质的情况去选择运动项目,是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的。高中学生知道自己的运动能力水平、身体特征,但并不一定能分析出自己适合的项目。

2.根据运动兴趣分类

不同学生对运动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兴趣取向。比如,有的学生仅是希望通过体育来放松身心、保持健康,那么,他就比较倾向于运动量小、比较休闲的运动项目;而有的学生希望把自己的身体练得强健、有型或者意志训练,那么,就会比较热心于参与激烈的、运动量大的、心肺训练效果明显的项目。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类,教师的参与度应弱化,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当然,学校组织体育分类,也不太可能满足所有的学生需求。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先期对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类、合并,在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也理性符合教学条件。

3.根据心理性格分类

前面说过,高中学生因为成长压力大、学业紧张,很容易出现性格、心理上的问题,而体育运动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引导调节作用。但是,高中学生出现心理、性格上的问题,一般是不能自知或是不愿承认的。因而,根据心理性格的分类教学,应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指导和安排。比如,对于产生了自闭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建议他(甚至是强迫)去多参加集体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拔河等等,让他在集体的协作和对抗中逐渐打开心理空间;再比如心理比较压抑的学生,教师可让他多参加健美操、街舞等运动,通过音乐与体育的律动来帮助他释放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的三种分类依据,应该是结合运用的,并不是说,今天按运动素质分类教学,明天按兴趣组织,而是经过一个分类尝试的磨合之后,综合考虑三种因素,为学生选择最适宜的运动项目。当然,这种分类还应该是动态的。比如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之后,分类也应进行调整。总之,基于高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及体育需求,在高中阶段采用分类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一种高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鹏程.关于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208-209.

[2] 曹卫岗.推进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实践的途径[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3,000(010):135-136.

猜你喜欢
分类教学高中体育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我们的“体育梦”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培智学校体育课中有效实施分类教学研究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