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惠航
【摘要】 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重要教学理念,“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全面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水平。读写结合方式应当作为一个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技能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本文通过以读促写的读写训练,谈谈如何打通阅读与写作的通道。
【关键词】 读写结合 读写训练 写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9-070-03
“读写结合”是当前阶段教育改革背景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写作技能的储备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读、写、说能力的协调发展。”
在布卢姆所编撰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曾经重点指出:“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特殊的联结,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大量联结是学习效果出色的根本原因……千千万万的联结。“正是通过学习,人们的思维才得以转化为一系列精致而复杂的联结系统。”这样的学习原理还被引伸为教学原理。他说:“从本质上来说,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联结,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就是为了联结形成而创设的一系列情景的总和。”本文将在读与写中找到联结点进行写作策略的探讨。
七下写作单元的要求如下图:
我们在操作的时候可以对写作的内容作适当的整合,如下图:
下面,我以统编版七下课文作为引领,结合联结理论,对读写结合的写法进行探讨。
一、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下面我主要从《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入手,谈谈如何精当选材。
《义务教育教学用书》在“怎样选材”专题中提到,“应从中心出发,进行典型材料的选择,就是要从最核心的材料中进行挑选,而不受那些和中心关联度不强的材料的影响。”
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首先简单介绍了阿长这个名字的由来,然后通过细节上的描写刻画了一个粗俗可笑、愚昧无知的人物;然后通过买《山海经》和讲故事这两件事,深入刻画了阿长善良仁厚的品质,以及对创作者的真切关爱。这些写作材料的选择,非常完美的刻画了人物,并以此为基础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这篇经典文章中最为值得称道的部分。
《义务教育教学用书》还提到,“文章的中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也决定详略的安排。和中心关系最为紧密的部分要详细加以描写,而其他辅助材料则要简略描写。”如《阿长与〈山海经〉》,文章共写了六件事,前四件事从“抑”层面上略写;而剩下的两件事,实际上则要从“扬”的层面上加以详细论述,如此才能够达到层次分明、欲扬先抑的写作效果。《阿长与〈山海经〉》写作思路设计如下:
1.经典引领→写作方法归纳
2.堂上实战——请为下文的守护者写一段100字以上“抑”:
江山再大,也需要人镇守;家业再小,也需要人来传承;而在一个小村落里,一位老人,一直守护着我们。
直到有一天,我对老人的看法完全改变。那天,我放学回家时,看到老人带上工具准备出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一探究竟。我尾随着老人走进了山林,老人在那片光秃秃的山林中停住了步伐,只见他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习惯性地拿出包里的东西,原来是一棵棵饱满的小树苗,此时老人挽起袖子,左手拿着树苗,右手握着铲子,动作娴熟地将一颗颗小树苗植入土地中,顿时这一片曾被荒废的土地变得勃勃生机。
……
与其说老人守护着这片山林,不如说守护着我们的心灵,一颗保护环境的心。
3.课后练笔,学生掌握方法后,可就上面所学的以选材的详略和欲扬先抑的写法为突破点,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读与写的联结点就是选材,通过阅读来了解选材应围绕中心,同时要注意详略,也尝试通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这樣既能很好的表达感情,使情节多变,产生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又能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二、恰当抒情,深化主题
情感是文字感染力的来源。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书写从心灵深处涌动出来的真挚情感。《义务教育教学用书》提到:“恰当抒情常要把握好抒情的度和要选择好抒情的方法。”而常见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无其他外物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的描写手法;通过朴实的叙述而将情感逐步地渗透到读者心中,则是间接抒情的内涵所在。
1.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兼用。这两种抒情方式经常被创作者综合利用。如《老王》一文就是两种抒情方式的兼用,“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疚。”这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又通过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断(①老王给我们送冰车费减半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③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间接地抒发对老王的尊重、感激和同情。
2.间接抒情含而不露,令人回味无穷。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融事于事)、托物言志(融情于物)和议论抒情(融情于理)。
(1)融情于景。例如《土地的誓言》:“在我手握着一把黑土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通过描写“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等有关关东气息的事物,为读者们刻画了一副故乡的远景画面,让读者能够自发地在脑海中构建出那片神秘的关东沃土,从而感受到创作者对于家乡风土人情和美好景色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里我们以《老王》《土地的誓言》为例加以说明。以上写法为引领,可以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景物,特别留意生我养我的家乡,以《我的家乡》《乡情》《秋日的田野》《这也是美》等为题,抒写带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下面就以《这也是美》的思维导图为例打通读与写的写作思路。
(2)融情于物。《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这两篇文章则融情于物,即我们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紫藤萝瀑布》侧重于由物悟理,借紫藤萝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哲理。而《一棵小桃树》则由物及人,借小桃树写自己,借它的遭遇说自己的生活。从而总结出托物言志的写法:
通过读《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两篇文章,发现读与写的联结点在于托何物,抒何情。从而得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再结合我们乡土写作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又是粽子飘香时》为题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进行实战演练,同样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打通学生的写作思路。
由上述可知适当的抒情不仅可以使情感得得以释放,更可将情感得以重新构造,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三、强化细节,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这里我们所重点强调的细节,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于所描写对象具体而微的深度刻画,包括景观、人物、事件等相关内容。而按照所表现内容的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语言描写、肖像描写、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等不同类型。下面我们将对其加以详细讨论。
语言描写:《阿长与〈山海经〉》“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这里通过质朴的语言描写,将阿长对于我的深切关爱展现的淋漓尽致。
肖像描写:《老王》“……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通过这样的刻画,将老王的病态人物形象细致入微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当然细节描写的内容不用界定得那样的清晰,著名记者穆清说过:“创作的过程中,某个细节所能够带给读者的冲击力,远胜于千言万语。”《台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我们印象非常深刻。“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创作者没有大篇幅地描写各种洗脚具体情节,但是通过一些细微之处的深度刻画,马上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副具有极强现场感的洗脚画面,那些细节触动读者内在情感,和读者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注意到的场景形成深刻的共情,不仅画面感扑面而来,而又能更加生动、具体地刻画父亲的勤劳、吃苦耐劳的形象。
在写作中细节描写能够展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深化文章主题、营造环境气氛等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善于捕捉細节,遵循“聚焦、分解、还原、放大”的原则,经过创造加工,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此处的联结点在于读细写细忬真情。如可以结合当前的背景,让学生以《疫情下可爱的中国人》为题去练笔。
只要我们细心挖掘教材中课文的写作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写作方法的总结就水到渠成。教材是写作最好的范本,只要能找到阅读与写作的联结点,写作就有了方向,所以说教材是打通阅读与写作的最好范本。
[ 参 考 文 献 ]
[1]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1
[2]温儒敏王本华.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