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STE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2020-10-21 06:22顾艳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活教育STEM教育理念小组学习

顾艳

摘 要:结合十九大精神以及现如今正在实施的“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的主题开展过程中、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挖掘孩子兴趣点,充分发挥课程、游戏价值,追溯活动中的游戏精神,践行“stem”教育理念,追求基于幼儿本位的“活教育”。

关键词:活教育;stem教育理念;小组学习

【正文】

现如今,幼儿园课程是以主题作为教育活动组合的载体。每个教育活动都体现各学习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强调每个教育活动在设计上的高品质,以保证教育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一、课程内容“活”起来

1.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挖掘课程资源

在主题活动《蚂蚁王国》中,孩子们对蚂蚁非常感兴趣,我们在课程开展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幼儿便利用蚂蚁工坊进行了一系列观察活动。

【案例:小小蚂蚁挖地道】

在“蚂蚁工坊”搬来中一班的第二天,小铃铛就发现勤劳的小蚂蚁们挖了一段小小的地道,她的发现吸引了别的小朋友,大家开始讨论:为什么过了一晚上蚂蚁就能挖出一段小小的地道呢?蚂蚁到底是怎样挖的?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在共同讨论后,小铃铛想出了好方法——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下来。

孩子们在明确了所要研究的问题及方法后再次进行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他们发现小蚂蚁挖地道的速度还挺快的,而且它们不是用三对足工作的,在放大镜下看到蚂蚁们是用头部挖的,但是具体是哪个部分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能仔细地观察到,所以他们向我求助。于是我在网上查找了蚂蚁打洞的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孩子进一步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原来蚂蚁挖洞时是用它的嘴——咀嚼式口器来工作的,蚂蚁的下颚非常的发达,挖洞的时候就咬一口衔出来,咬一口衔出来,然后把咬下来的碎块叼出来堆在洞外。

在观察“蚂蚁工坊”活动中,教师首先帮助幼儿明确探究问题——“蚂蚁是如何挖地道的”,紧接着孩子们首先进行讨论观察的方法,然后进行观察记录,到最后得出结论,整个游戏过程,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计划—操作—得出结论”主动探究问题,进行深层次学习。

这样的游戏过程对幼儿来说是比较开放的,符合他们的探究兴趣,作为教师的任务是保持他们爱玩的天性,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学习,不断发现!

二、课程实施“活”起来

1.把握现有课程,生成有效活动

在开展的主题《亮眼看世界》时,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需求,于是我们便进行了建构系列课程活动——我的家乡。

【案例:我的家乡建构活动】

首先进行了关于苏州古典建筑的相关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讨论和了解古典建筑的特点。帆帆和妈妈利用周末时间去参观了“盘门三景”,参观后他将自己的游览历程画了下来,其中包括瑞光塔和九曲桥。我们也进行了相关的集体讨论,了解到在古典建筑中亭台楼阁榭轩廊等建筑的特点。在讨论过程中,有孩子提出苏州不仅有古典建筑,还有现代建筑,比如园区的东方之门、环球188、苏州中心……这样一来,又产生了一些分歧:到底搭什么呢?最终大家通过举手表决表示搭建斜塘老街和园区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在确定搭建主题后,又进行了绘画设计图纸的集体活动。

根据设计图,幼儿分为古典组和现代组进行小组合作搭建。在古典建筑组搭建九曲桥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搭好的九曲桥是很容易散掉怎么办呢?在小组合作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和同伴一起商量讨论后决定用“互锁”结构加固,将问题解决了,最后将小组作品呈现在门厅环境中。

在本次建构活动中,围绕“我的家乡”建构主题展开相关讨论-绘画设计图-实际搭建-最终呈现,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2.融合五大领域,践行STEM课程

STEM教育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时促进幼儿核心素养发展,需要构建支持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新型学习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能力。

【案例:风筝飞飞】

一次《遥遥的风筝》绘本分享激发幼儿想要自己动手做风筝的欲望。首先孩子们开始搜集资料,展开调查,并完成调查单“最好的风筝什么样?”“风筝需要哪些材料?”“风筝有那几个部分?”结合自己的调查单,幼儿思考需要哪些材料,并制作材料清单。然后师幼共同收集材料,认识材料属性,进行分类。

完成材料的准备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图纸,为了方便操作和实施,小组成员在设计图上表明所用材料数量、分工人员。“图形需要对称哦,要不然不平衡。”“材料要轻一点,要不然飞不起来……”根据图纸,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制作风筝,“我来做风筝的骨架,你去用布剪出我们设计的风筝的造型!”“我们合作把它连在一起。”

风筝做到了,试飞开始!“风筝还没怎么飞,就破了,我要调整我的材料。”“我的风筝太重了,一松手就落地上了。”“咦,我们的风筝怎么飞都飞不起来呀!”师友再次讨论后,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风筝有点重,是骨架重还是风筝的面重?”“和风筝是什么形状有关系吗?风筝的左右对称有关吗?风筝为什么要有尾巴?”孩子们再次进行调整与尝试。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探索意识不断提升,小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辨能力逐步发展。

三、课程环境“活”起来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与人、与事件相互左右的过程中进行的。适宜的环境能给幼儿积极的暗示,也能让幼儿在环境中感受STEM教育理念。

【案例:土豆土豆大讨论】

好奇心、求知欲、敢于探索是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天性,大班的幼儿更是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在创设班级自然角的过程中,一名幼儿从家里带了一盆水培土豆激发了孩子们对土豆的探索兴趣。“土豆在水里会发芽吗?”“土豆除了种在水里,还能种在哪里呢?”“种了土豆会长小土豆吗?”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们把这些问题画下来,然后让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解决!”于是孩子们把自己的问题带回家与爸爸妈妈进行了“土豆大讨论”,大部分的问题也解决了。

在讨论中发现原来土豆可以种在水里,也可以种在土里,然后孩子们自发分为“水培组”和“土培组”,开始自己种植土豆、观察土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水培组”的幼儿发现一开始自己的土豆很快就发芽了,可是长着长着,土豆开始腐烂,可是“土培组”的幼儿则发现自己的土豆越长越好,叶子非常茂密……孩子们的观察还在继续着,他们在探索和求证自己的土豆是否会长出小土豆。

通过“土豆土豆大讨论”的活动,自然角的环境不再是老师直接划分各个区域,而是直接让孩子创设区域环境,将自己的问题通过实践、反思等多种方式去解决,将这样一个灵活的过程呈现在环境中,以“活”激“趣”,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究、自我創设,体验活动中的各种乐趣。

STEM是一种教与学的先进理念,是一种新的思维,这也要求教育者为幼儿创设一个“实境”,通过在“设计-操作-反思-调整-再实践-在调整”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循环发展、螺旋上升的思维轨迹中建构思维。结合这样一个新颖的教育理念,基于幼儿的本位发展,发挥幼儿兴趣的作用,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在“活”课程中不断发展幼儿的探究、创新、思辨、合作等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莉萍.三段式反思链炼就有效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育).2017(07).

[2]丽贝卡·库尔森,陈卫梅.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基于STEAM理论的植物教育活动[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03).

[3]莎莉·穆莫著,李正清译,早期STEM教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活教育STEM教育理念小组学习
基于STEM教育的课程改革策略
STEM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分析
以学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让机器人教学更“stem”
“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新高考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新探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探索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探讨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