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萍
摘要:新冠疫情的爆发,致使大学生就业受到冲击,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就业心理问题,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的策略,对大学生群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目标、职业的选择、就业自信心、就业的社会支持、就业的心理准备等方面均存在心理问题,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重视学生生涯教育,就业管理部门应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涯教育的條件,从而提高学生就业心理承受力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适
新冠疫情的爆发,致使全球经济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亦受到严重影响,疫情当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然而,也应该看到危机中蕴涵着机遇,面对危机和机遇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分析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并针对其就业心理问题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的策略,对社会及大学生群体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本文从大学毕业生就业意识、就业目标、就业动机、就业价值取向、就业自信心、就业心理准备、 就业社会支持等方面,对2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心理如下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意识产生较晚,大学男生就业意识产生早于女生
研究发现,52%的大学生就业意识开始于大学三年级,36%的学生开始在大学一、二年级,大约11%的学生没有就业意识。
大学二年级开始考虑就业问题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随着年级升高,男生考虑就业问题的人数增加,但大三、大四男生的增加人数少于女生,到了大三、大四,女生考虑就业问题的人数高于男生。
我国大学生的生涯教育开始较晚,而我国传统的性别观念赋予了男生更多的社会和养家责任,大三学生心理更趋成熟,生存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渐增强,这与上述结果不无关联。
(二)部分大学生有就业目标,少数人有明确目标,多数人目标不十分明晰;男生对就业目标有一定认知的人数高于女生
调查中,约45%的大四学生表示有较为明晰的就业目标,约62%的学生表示有就业目标,但不确定;多于68%的大四男生对就业目标有一定的思考,而女生这一数据为约39%,明显小于男生。
(三)多数大学生有就业自我认识探索的倾向,但就业的自我认识较为模糊,极少部分学生甚至表示不甚了解
调查发现,近半数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兴趣、就业价值取向等相关问题较为模糊,少部分学生对自己有较为明晰的认识。
(四)大学生就业动机较为强烈,女生就业动机强于男生
调查显示,50%多的学生有就业的紧迫心理,近50%的学生表示想就业,但并不十分紧迫,约10%的学生并不急于就业。
(五)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职业的选择,较为看中精神层面需求满足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综合比较,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职业的选择,首先是兴趣心理,然后是职业的社会地位,最后是薪水。
(六)大学生就业自信心总体看状况良好
47%的学生就业自信心较高,34%的学生就业自信心很高,7%的学生就业自信心较低。就业自信心男生略低于女生,但差异不很明显。理工和文科类学生的比较看,文科学生自信心中等强度的学生高于男生,较强自信心则男生高于女生,低自信心文理科学生差别不大。
多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状况良好,在就业过程中能获得家长的理解、尊重,同时也能获得家长的具体帮助。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是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38—56%的学生能获得一定社会支持,11—52%的学生能获得很多的社会支持,23—31%的学生没有社会支持。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并成熟,但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一定问题。
(一)就业意识产生偏晚
就业意识是指个体对就业活动的觉知,包括就业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就业意识是个体就业计划制定和决策的前提。
个体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个体生涯发展的组成部分,如果完成大学教育就进入就业环节,那么就业意识产生在大三为时确实过晚,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
就业意识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关。个体的心理成熟度、个体对自我社会角色的认知、个体的生存意识、以及个体所接受的教育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生就业意识的产生
(二)多数学生就业目标定位模糊、定位过高
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学生就业目标有明确定位,大部分学生比较模糊。而在对就业市场负责人和高校负责人的访谈过程中,多数负责人认为,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学生心理期望值过高。
造成上述问题原因在于,学生生涯教育的欠缺,以及对大学本科教育的认识的偏差。学生生涯教育的欠缺导致学生对就业自我认识、对社会职业认识的不足,从而导致就业目标的模糊。
(三)大学生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
表现为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需求、兴趣、能力,以及社会职业的相关信息缺少充分的了解。大学生就业的自我认知模糊必然影响到就业行为。
(四).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全面的就业心理准备
对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尽管在专业方面做了相应的拓展,但忽略了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就业教育、训练和辅导则缺少系统训练,偏重与就业技巧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社会性的培养。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和问题,既是大学生自身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应引起关注。
(一)学生生涯教育应引起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
一个人就业和职业发展如何,与一个的生涯规划密切相关,学生的生涯教育应引起重视。生涯统合了个体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生涯教育亦应贯穿个体整个受教育过程,既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使学生接受系统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生涯决策能力,澄清其就业价值观,在就业及生涯发展方面充分实现其自身潜能。
(二)就业管理部门应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涯教育的条件,提高其心理素质。就业管理部门在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应整合社会力量对于待业中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充分了解自我,帮助其确立现实的就业目标。
(三)各高校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应根据社会变化和社会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尤其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调整尤为重要。为学生就业的知识准备提供良好的条件。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大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受社会诸多方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敏仪.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国科技信息,2010,(2)
[2]李妩祎,葛精精.高校如何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干预机制[J].商情.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