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顺
摘要:良好的物理实验理解,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知识掌握,加强学生物理感知的有效措施,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措施、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需求,物理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措施,基于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实验为基础,利用多元化策略,构建丰富有趣的实验教学。本文主要阐述关于初中物理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研究;应用与分析
引言: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也要给予培养学生实践性,加强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但据笔者不完整统计,现阶段我国物理教学中,学生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参与兴趣不高,导致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知识没有深入了解,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对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有一定的影响。物理教师因充分发挥创新思想,利用多元化因素,全面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物理思维,加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为初中学物理核心素养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生活元素与实验内容整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物理源于生活,且表现现象也是通过生活,教师应积极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实施思想转化策略,加强学生对物理与生活的关联,利用暗线贯彻始终,全面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满足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需求,并导入学生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推动学生物理认知提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全面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例如:在物理教师开展实验教学中,在进行“大气压”实验活动时,教师就可利用思想转化,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利用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调动学生主观性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兴趣,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物理认知。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可准备一个瓶子与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利用瓶子“吞”“吐”鸡蛋现象,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知识内容;又如:在进行“沸腾”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将水置烧杯中,通过加热对现象进行观察,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实现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充分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进而让学生在教学中将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对教学内容实现高度内化,全面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加强学生物理实验认知
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现阶段我国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已从原有的基础阶段提升至完善教育体系。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趣味课堂,这一举措被广大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复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其独特的形象性,为学生呈现多元化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验理解的同时,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并保持浓烈的求知欲,探索物理领域的未知。例如:物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进行“電路”实验的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丰富有趣的实验活动。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仪器较多,并且线路过于复杂,学生在初次面对实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畏惧的心理,且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境,进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参与物理实验的自信心,导致物理教学实验质量严重下降。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内容的结合,构建丰富有趣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也丰富了学生的物理实验体验,加强学生物理理解。在进行电路实验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课件为学生播放趣味教师视频,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动漫人物做教学案例,卡通人物在动画中进行电路实验,当
正确时卡通人物用高兴的动作呈现正确的方式,在错误时用触电等方式告诫学生
严重性,这种有趣的动画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学
生的实验兴趣;又如:在进行“二力平衡”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拔河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发现,两力作用在同一物理上,虽然方向不同,但大小不相等,导致不够平衡,进而引用牛顿第一定律,帮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理解。利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将实验中,具有抽象性的知识转为形象,便于学生直观理解的同时,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利用有趣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物理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思维,推动其物理核心素养加快形成。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比过大,如物理教师依然秉承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措施,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度,也让学生认为实验教学过于枯燥。因此,教师应采取多元化措施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基于培养学生实验兴趣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推动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物理核心素养加快形成。
参考文献:
[1]王贤.初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171
[2]何振勤.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学周刊,2018(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