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晓翠
摘 要:“凡事预则立”,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质量的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预习;指导策略
一、开展有效预习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能更有针对性地汲取重难点知识,更灵活地对新授知识展开自主建构,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自学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尚未知晓的文章内容进行探索,这种“发现学习”能够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一篇陌生的文本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将要面临的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质疑的能力,通过大胆质疑和探索完成具体的预习任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接下来要学习的文章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文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能够有所了解,同时能够通过预习来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对一些疑难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带着这种疑问去听课,会使整个听课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学生会更加准确地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听课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终身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课前预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预习不能由教师或者其他人来代替完成,而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完成,通过有效预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前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不重视预习,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老师布置就预习,不布置就不预习,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的只是把预习当作任务被动完成,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也导致课堂上抓不住重点,逐渐对预习失去兴趣。
(二)预习方法欠缺
预习内容偏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或者预习内容笼统,学生不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预习形式单一。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和方法仍处于浅层次状态,很少会主动提出问题,很难发挥出预习对后续听课的促进作用,因此预习时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预习要求“一刀切”,缺乏有效指导
统一的、固定的预习任务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这种“一刀切”的预习方式让那些优等生“吃不飽”,他们会觉得预习任务太枯燥、太单一,从而预习的热情逐渐降低,让那些学困生“跟不上”,他们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甚至直接照搬参考书。
(四)不善于合作学习
课前预习大部分是在课下或者家里完成,学生遇到问题难以通过同伴合作来解决问题,往往依赖教师或参考书来解决,缺乏交流合作,使得与同伴之间无法进行思维的碰撞。
三、小学语文中段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
(一)增强预习意识,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中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意识,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一些预习任务,对于这部分任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对于个性化问题,教师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学习主人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参与预习。如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质疑,并及时给与积极评价。让学生慢慢变被动为主动,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自主质疑预习,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
质疑是解疑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质疑的形式来进行预习,能够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一个或多个疑问,这样才能更快地沉入思考,有利于提高预习的质量。例如,教师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之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学生围绕文本的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对文本展开阅读以及一系列探究,从而掌握文本的大致内容。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
(三)教师合理指导,引入正确的预习方向
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展开对新课文的预习,可以通过适当地提问和指引将学生引入正确的方向,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问题展开更深入地探究。例如,教师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古诗,尝试体悟古诗的大致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从题目下手来体会这首诗的主要情感,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明确预习的方向,逐步掌握关键字词的真实意思。
(四)小组合作预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要在预习环节留出一定的自由预习和讨论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讨逐步完成预习任务。例如,教师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之前,请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在组内预习课文,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找出文中的一些优美词语或者精彩的句段,跟其他组员一同交流这些词句的精彩之处,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预习效果评价,增强学生的预习体验
教师要及时地检查评价学生预习的实际效果,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继续探究新授课文内涵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学生能够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且对主人公有清晰的认识,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还对学生之间的配合进行表扬,这样让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升他们参与后续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当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并创新预习的形式与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云.强化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问题[J].学周刊,2016(31):153-154.
[2] 刘彤彤.基于学案导学模式的小学语文有效预习指导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719-723.
[3] 郭立娟.课前有效预习能提高课堂效率——对冀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J].学周刊,2017(0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