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才
摘 要:现代化或者說“现代性”,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领域变化的多个方面,它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趋向之一。在现代性问题上,我们仍然应该看到中国自身文化发展中的某些不足,中华文化应该积极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承认人类文化存在世界性与同质性的核心内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来愈紧密,越来越无法分割,从红色革命文化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及与多元文化的并存,毫无疑问,促成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直接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关键词:现代性;文化转型;文化自觉
“现代化”或者说“现代性”,强调的是时间而非空间,强调的是纵向的联系、发展阶段的问题。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解释。美国学者西里尔 ·布莱克认为,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或前技术的社会逐渐消逝,转变成为另一种社会,其特征是具有机械技术以及理性的或世俗的态度,并具有高度差异的社会结构。布莱克进一步指出,现代化应该包括理智、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五个方面。现代化的内容涉及工业化、城市化、普遍的参与、世俗化、结构分化、普遍的成就感等等。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社会变革过程。
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从传统型向现代型逐渐变迁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进程、系统的过程、全球的过程、长期的过程、阶段性的过程、同质化的过程、不可逆的过程和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形成于17世纪到19世纪的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并在19-2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和非洲大陆。现代化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领域变化的多个方面。在西方,现代化过程被理解为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多元化和民主化、文化的世俗化。人类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理性化。
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在世界各地的演进并不是同步的。由此,现代化模式和路径被分为内源自发型和外源被动型两种。先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是一种内源自发型模式,即现代化的动力来自国家内部,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自然演进的过程;而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则属于外源被动型模式,即现代化的外部压力和外力推动的结果。由于现代化早期孕育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西方较早地完成了现代化进程,导致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变化,并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直接的威胁,迫使它们走现代化的道路。滞后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欧美资本主义文明成为现代化成功的样板。因此,西方现代化理论认为,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就是引起或输入西方文明机制,克服和改造传统因素的过程。这种以西方文明中心论为基础的“现代性”和“传统性”两分法,早就被批评为价值观念上的帝国主义,是试图把历史上产生于西方社会的特殊价值观念和制度普遍化。值得肯定的是,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不独立自主,就不能实现现代化。但是,需要补充的是,不改革开放,不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机会,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当然不是西方化,更不是全盘西方化,但是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因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是现代性的基本要求,不应排斥和抵制,更不应该对西方文化进行全盘否定。与俄罗斯相类似,近代及当代的中国所要完成的现代化是既需要超越西方历史经验的,也要超越自身历史经验的现代化。近代中国的文化现代化转型一直没有真正完成,当代中国的文化现代化转型,就其实质而言,仍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继续。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在政治现代化受挫之后,通过深刻的反思,悟出没有思想层面的现代化洗礼就没有现代化的一切,认识到思想层面的现代化是现代化问题的核心。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是文明层叠累加的必然结果。美国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布莱克曾指出,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能够与今天的现代化相提并论的社会变革只有两次,一次是人类的诞生,另一次是文明的出现,而今天人们所经历的现代化,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同时,现代化是一个包含众多因素的整体性过程,其内在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生的,而是彼此紧密相联的。中华民族要想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就必须走现代化道路,中国文化也必须要经受现代性的洗礼。
事实上,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十分坎坷。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抉择的艰难曲折促使有识之士不断深入探讨现代化的本质特性。著名政治学学者房宁指出:中国与西方的纠葛,是了解与认识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中国思想文化变迁的基本线索。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隆隆炮火惊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中国被迫走上了寻求新的民族振兴的漫漫征程。中华民族走上这条道路是迫不得已,是在西方崛起、获得世界霸权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环境,决定了如何看待西方,如何看待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进而如何与西方打交道,如何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一个落伍民族的崛起,成为中华民族面对的基本问题。这一系列紧密相联的重大问题,被称之为“现代化”问题,它实质上是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的关系问题。现代化问题,始终伴随着、困扰着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的知识精英,这是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在经历了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挫折之后,中华文化的不少有识之士终于认识到思想文化层面现代化的必要性。资本主义精神的生成,启蒙思想的熏陶,以及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洗礼,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们模塑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及文化心态,并导致现代化主体——人,自我转换为“现代化的人”,而“现代化的人”是正是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实施的对外开放政策,正是中国开启地再次向西方学习并主动接纳和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及思想文化的过程。在经济社会大幅落后的情况之下,必须先虚心学习和追赶,再能有以后的文化建设和创造,并为全人类文化事业的进步做出中国自己的独特贡献。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带动全世界的经济繁荣与和平进步都是中国对全人类做出的不可抹杀的贡献。尽管如此,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依然不能就此停止。在现代性问题上,我们仍然应该看到中国自身文化发展中的某些不足,尤其不能在崛起之后再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故步自封,又视外国为不如中华文明的蛮夷番邦。不仅如此,中华文化应该积极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承认人类文化存在世界性与同质性的核心内容,即现代性要求的一些基本内容。
“现代性”仍然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趋向之一。由于种种原因,自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一直没有真正的完成。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任务仍然是文化现代化或者说中华文化继续要接受现代性的洗礼。这项未竟的事业不仅事关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重塑,更关乎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和中华民族未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最终位置。
本文研究的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是指从1978年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的转型。毫无疑问,实施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文化形态和模式,与实施改革开放40余年后的当今中国文化形态和模式已经截然不同。改革开放正是中国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和谋求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经济社会形态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从原来的农业社会快速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并随后进入信息化时代。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来愈紧密,越来越无法分割。从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多年的国门封闭到主动打开国门迎接全球化,从红色革命文化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及与多元文化的并存,毫无疑问,促成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直接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要想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关系,有必要了解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大致路径。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已经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近代文化转型阶段、现代文化转型阶段和20年“闭关锁国”阶段。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之下,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不由自主地步入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尽管此前中国与西方早已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是指中国文化由古代转化到近代。具体来说,是由基本封闭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联系的,定孔子与儒学为一尊的,压抑个性的古代文化,转变为开放式的,与近代民主制度相联系的,自由与兼容的,鼓励个性发展的近代文化。对于像中国这样有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个转化过程是相当长期和复杂的。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是现代、当代中国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当代中国是全球化的主动参与者,其文化的转型与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续接近代中国尚未完全走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教授指出,中国近代近180年间经历了六次文化转型:从鸦片战争之前的文化自满,到鸦片战争之后的文化自卑、民国时期的文化自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文化自立、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自觉,现如今才演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自信。简单而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人在文化上主要是经历了从文化自满到文化自卑再到文化自省的转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人在文化上则主要是经历了从文化自立到文化自觉的转型,目前正转型到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在弄清楚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转型的大致脉络后,我们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再次转型的一道分水岭。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分析框架,并导致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滞后。在"文化大革命"内乱结束之后,直到1978年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内外环境财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真正改变了中国,让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实现了发展上的腾飞,同时也找回了中国失去的尊严。到200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了1万亿美元,进入世界强国之列。改革开放让中国迅速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跃升到世界前列,主要原因是对内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对外向世界开放,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把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形成了良性互动。世界都仰慕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转变。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一个带有转折意义的变化,它代表着中国“回归国际社会”,加入现行主流国际经济体系之中,与国际接轨。也许有人说,加入WTO的条件太苛刻了,谈判进行了15年,这个过程正是中国痛下决心,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国际市场经济对接的过程。对接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加快发展,并且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现代化的巨大腾飞,中国已经深深融入进全球化经济大潮之中。
改革开放后,在与世界全面接触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在社会主义道路下实现由传统向现代文明的历史性转换。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形态已经与改革开放之前截然不同。与之相适应,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也焕然一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处于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即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而推动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由部分开放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转变,由伦理化社会向民主化法制化社会转变。自1978年12月份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至今已经有四十余年。经过头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即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的发展和积累,我们提出了“文化自觉”;经过最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即21世纪的头二十年,我们又提出了“文化自信”。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现的这两次大的飞跃,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提供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当今和未来的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离不开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离不开我们对改革开放政策和路线的坚持。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是进行改革开放的前提,又是顺利成功进行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强大动力。没有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就没有文化转型,没有文化转型就没有理论、科技和体制的创新,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变革和转型。当前,改革开放已进入新的关键期,未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实现程度取决于文化转型能否成功实现,即人们的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逐步深化,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在深层意义上更多地将来自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因此,实现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做到人们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以此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实现,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上述目标的实现,最关键和最根本的就是需要坚持改革开放。
参考文献
[1] [美] 西里尔 ·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2] 同上。
[3]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276页。
[4] 杨齐福:现代化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取向,《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279页。
[6] 杨齐福:现代化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取向,《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7] 燕繼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281页。
[8]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94页。
[9] 房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当代中国研究所会议论文集》2004年9月。
[10] 参见杨齐福:现代化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取向,《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1] 耿云志: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问题与趋向,《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2] 张继焦、杨 林: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文化转型:从文化自满、文化自卑、文化自省、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张继焦教授访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13] 同上。
[14] 周琳娜、刘春福:中华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演进脉络,《人民论坛》2019年19期。
[15] 张蕴岭:《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第14-15页。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化转型”(17ZXD258),“新媒体时代的图像叙事机制研究”(No:18ZWB19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