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摘 要:模拟实验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旨在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对于促进其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识本质有这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模拟实验;应用探究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等方面内容的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课堂教学的对象毕竟以理论知识为主,所以很难去身临其境地来观察和感受真实的地理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模拟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实验情境,在不同程度地模拟和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去认识和感受自然地理现象、性质和规律。
一、高中地理模拟实验分类依据
在开展高中地理模拟实验前要确定实验的主题,也就是通常所指的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该环节,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具体要求,结合教材与实际学情来综合考量,明确具体实验类型以及其适用性。
1、不同的呈现方式
地理模拟实验会根据实际可能会用到的材料不同,分为实物模拟实验与虚拟实验两种,而部分的地理实验大多都很容易能够找到相关材料,因此教师大可尽量进行实物模拟实验,较为直观的同时也更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比如用颗粒物来模拟河流的分选沉积作用等等。除此之外,也存在一些难度较高的模拟实验,这种实验如果单是使用实物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展示效果也比较差,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一定手段,比如通过多媒体Flash软件来呈现“两极上空看自转”“月相的变化”“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开普勒定律”等;还可以通过虚拟星象仪软件来展示太空景观,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去了解宇宙,学会观察天体及星象。
2、不同的知识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知识需要用到模拟实验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板块,人文地理中相对来说比较少。那么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排设计来看,主要包括有地球运动类、大气类、地貌类、水文类、自然地理环境类等几种。例如,在“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本课将会设定“黄土高原”的区域为研究范围,从区域视角上来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植被、土壤、降水、径流以及坡度等多重因素。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探究地理现象及其特征的良好习惯。在模拟实验具体实施环节,教师可以选择进行分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与交流互动能力。在学生对各种地理要素与黄土高原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之后,即可跟随教师在试验结束后对黄土高原的地貌成因做进一步了解,以及针对该情况可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等等。
3、与知识之间的不同关系
地理模拟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的地理知识,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均有积极作用。因此,根据地理课程与模拟实验之间的关系来看,大体可分为探究性与验证性这两种。首先,探究性模拟实验主要指的是通过通过和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促成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例如,进行模擬“冲积扇的形成”这一实验时,目的就是通过实验来展示河流沉积的分选作用,而教师只需要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对结论稍加阐述即可。再如,在“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中,本课仍可以选择模拟实验来重现“草方格沙障”的防沙功能。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干草来模拟荒漠环境,并在远处放置吹风机来模拟大风气候,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有草方格和没有草方格的荒漠的明显区别。
二、充分体现地理事物特征
在高中地理模拟实验设计中要充分突出实验的原理性,既要直观、简便,也要让学生能够轻松从中获取启发和。这也意味着实验的现象要追求明显,且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1、模拟地理事物与自然环境
模拟实验除了模拟地理事物,还可以模拟地理景观及其产生的自然环境,这种时空间上的迁移是十分便捷且直观的。像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需要演变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发生的区域也比较广阔和分散,因此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上的知识讲解只能采取模拟实验的手段,来根据比例将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缩小到一定范围内,比如探究“影响冲刷土壤的因素”等等。
2、实践操作提高感知
地理实验是利用相关材料展示相关地理信息的实践活动,其实践性就是实验的一大本质特征。地理模拟实验作为实验中的一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操作,完成实验的设计、准备、实施和总结等多个环节,如在“褶皱山”的模拟实验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张力”和“压力”,具有明显的实践性。
3、生动形象的阐释
被浓缩和概括后的抽象知识会更加容易识记和传播,因此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知识是被不断概念化和模式化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抽象的知识很难被学生理解,而通过模拟实验的展示则可以将抽象的文字知识具象化。
三、模拟实验实际运用效果分析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来设计相关模拟实验方案并展开具体操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模拟实验操作还是需要强调引导性问题的意义,通过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激活,从而进行有目标的针对性观察、思考和实践。尤其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内容来说,教师更需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再者还要适当地放慢实验操作过程,必要时也应该进行多次的重要环节重复讲解,并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归纳,获得结论,最后由教师加以点拨和修正。例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就可以通过大功率的白炽灯来模拟出太阳强光照射的情景,再用两只烧杯装上一定量的干沙和水,代表陆地与海洋,分别记录在白炽灯照射前与照射5分钟、10分钟之后的烧杯温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比干沙和水在同热量照射情况下,温度上升与下降的速率,也就是海陆间的热里性质差异。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季风形成的原因,与“热力环流”知识相联系,体现了地理知识探究的连贯性。
综上,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来为学生讲解地理知识中蕴含的奥妙与玄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地理课程的本质属性,还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地理学科的价值以及其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 郑楷.浅谈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49-150.
[2] 曹剑锋,蒋婷.例谈基于实践力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实验教学[J].地理教育,2017(12):10-12.
[3] 张海,陈清楚,郭文媛.地理实验设计——河流地貌模拟实验[J].地理教学,2018(04):54-56+46.
[4] 陈炳飞.地理教材中现有实验的创新利用——以“洪(冲)积扇的形成”模拟实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