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路研究

2020-10-21 06:16贾若云
大东方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产融合乡村振兴

贾若云

摘 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乡村文化振兴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来实现,以民俗文化体验型乡村——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为例来探索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结合农村社会工作的视角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袁家村模式”;民俗文化体验村;三产融合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将对农村的称谓改为乡村,这便意味着乡村作为独立的文化单元,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实施乡村建设需要以文化建设入手,文化的失调导致乡村结构的不合理,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强调了需要从上进行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第1章 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

1.1 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乡村振兴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在追求物质主义的今天,乡村除了有提供粮食生产的作用外与城市相比似乎一文不值,城市化率随着时间不断创达新高,农村空心化、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环境恶化与资源危机,种种问题接踵而来。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之一,乡村是对其文化与精神价值的根基,尽管工业化时代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是中国乡村却是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1.2 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的关系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最深厚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同样不例外,贺雪峰教授强调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文化建设,乡村的破产是文化的破产。当前乡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农民收入低或劳动强度中,而是消费不合理,闲暇无意义,是社会关系的失衡,是基本价值的失准。[1]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有七亿的贫困人口,到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1660万,贫困发生率降到1.7%。由此可见,当前农村的贫困并不仅仅是经济贫困,而是文化之贫乏。自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农村人有能力和机会到城市创造财富,身份也发生转变。

1.2.1 袁家村发展概述

以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為例,袁家村历史上曾是“地无三尺平,沙石到处见,400 亩耕地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贫瘠地”[2]1960年左右,袁家村以农业经营为主,当时土地贫瘠,生活条件艰苦,是在陕西出名的是贫困村。

于是后10年全村全力改造基础农田建设,成为当时国家中农业战线上的模范村。直到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袁家村将农业建设转向工业化建设,建立了众多的工厂,如硅铁厂、水泥厂等(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取得了不小的经济收益,但由于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控制高污染工业的投放,村办的企业纷纷倒闭,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的外流,造成了袁家村的严重“空心化”。

1.2.2 领导班子经营主导与村民集体意识:“富人治村”

袁家村的党支部一直精英力量,始终心系民众,以村庄发展为己任。面对基层社区民主化意识的缺失,党支部将所有事务都交由村民共同商议决定,保障了村民的基本利益与政策执行的透明度,激发带动了村民参与公共建设的热情。袁家村党支部,以突出的精英治理意识与手段,牢牢抓住了三农问题核心之农民,

反映村民的主人翁地位,共同治理袁家村。[4]另外通过资产流转发展村集体实力,鼓励村民入股。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就开始袁家村坚持以走集体经济来发展致富至今全村不搞分田到户,他们认为“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5]

第2章 当代乡村文化的困境

晏阳初先生作为乡村建设的开拓者,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实践活动,提出了“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的乡村文化教育思想,他为了实现农民自觉以乡村民众教育作为重要的跳板改善乡村文化的困境现状。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主导驱使的作用下及落后的乡村成为了“无能力劳动力”的牢笼,农民不再愿意靠种地来维持现状,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出现这些文化困境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认为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乡村文明必然会被取代,简单的耕作文明不仅代表了落后的生产方式,也代表了落后的思想文化。这种乡村文化失调带来的后果对乡村的建设重重一击,不论是经济上的迅速衰与转移,还是农村传统文化、农民道德伦理的缺失都导致乡村文明的迅速衰退。

当代农民对乡村的认同远远不及过去,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城市背景作为依托,费尽心思的努力读书便是为了走出乡村去到城市打拼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农民不再固守物质土地和文化家园,乡村的“原子化”发展趋向导致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再延续乡村中的集体行动与共同的价值观。以烟霞镇袁家村为例,乡村文化困境阶段主要出现20世纪初期:其一,村民都纷纷进城务工,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其二农村文化被认为是庸俗、恶俗的,一些农民想摆脱“农村人”的身份,到城市中找寻自己的地位,在城市中挣“大钱”;其三,由于农村经济建设投资较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村民的集体荣誉感与认同感被逐渐削弱。

第3章“文化本位”的袁家村文化

3.1 打造以民俗文化体验型乡村——袁家村模式

郭占武作为家村党支部书记,被称为关中印象体验地创始人和设计师,成为了国内文旅界特色小镇和乡村美丽建设的代表人物。他通过一系列自主创新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破解三农难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他的发展思路和成功经验被总结为“袁家村模式”。“袁家村模式”指的是村民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组织自主创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成果与经验总结,该模式将传统民俗文化为亮点,促进外地游客与乡村文化的接触互动,打造特色乡村文化产业道路建设,形成乡村文化产业集聚模式。

3.2 三产融合

袁家村的开辟与发展形成了“集体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在打造以关中民俗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业(第三产业)的同时,还必须以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共同发展。袁家村的经验是强调因地制宜,以关中民俗体验和特色小吃等做亮乡村旅游品牌,又通过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销售在袁家村、加工在袁家村、而种养殖在外地”的产品比比皆是。另外袁家村还打造“互联网+”的线下农副产品销售行业,袁家村模式拓展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内涵,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紧密结合、为解决“三农问题”摸索出了一套成效显著的创新发展道路。[1]

3.3 着重关注饮食文化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陕西关中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号称八百里秦川,老百姓以种植小麦为主,还有玉米、谷子、豆类等,一年两收。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形成了其特有的饮食风俗。因此,关中文化中以面食作为主要地食物,袁家村以关中小吃作为切入点,将具有陕西特色饮食,如BiángBiáng面、油泼面、岐山臊子面、油条麻花、凉皮、肉夹馍、摔碗酒、泡馍等注入其袁家村的饮食文化中,为外地游客营造一种陕西关中风情。

另外,袁家村小吃之所以成为乡村旅游文化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离不开公正的价格与严格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质量作为食品产业链接的基本生命线,必须经过严格的监管体系来维持游客们对于袁家村景区的信任消费。

第4章 袁家村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恢复农民的主体地位、构建农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乡村文化建设从内部发挥作用。以烟霞镇袁家村为例,在文化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需改善。

4.1 民俗文化不突出,商業模式单一

尽管袁家村是以号称关中民俗乡村体验地来吸引外地游客游玩,但是袁家村在发展的近几十年中,村中缺少民俗中心文化传承中心,仅仅只有一个村史馆与戏台子来让游客遐想关中文化。袁家村一直以打造集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关中印象而闻名,多小吃街、茶馆、酒馆等经济性效益集群。另外,袁家村的营销模式大多数是以各种小吃店、民宿店为依托来吸引游客来消费,这导致游客仅仅 “走走过场”,无法深刻的体验关中民俗文化,更需要添补他们被流媒体时代冲击的心灵,文化意义对于袁家村的旅游业发展更加重要。[6]

4.2 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产业文化保护

袁家村产业发展模式带着浓厚的经济利益追求的特点,追求利益的色彩浓厚。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设,经济繁荣发展会带动文化可持续发展。但是如果乡村文化因此而“串味”,必然会本末倒置。何慧丽教授提到:“就‘文化本位而言,文化建设不只是为经济合作发展充当必要条件,也不只是满足农村人区别于经济收入的文化社会需求。它是包含经济、社会、生态、技术、制度和组织等的一种综合性建设形态。”1

第5章 搭建袁家村社会工作交流平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随着我国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工作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根据钟涨宝教授的定义,农村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农村工作者合作,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方法,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增强农民和社区的能力,在预防和解决农村社区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7]因此,在面对乡村振兴这一社会大背景,需要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可度,积极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增强农村社会工作者培养力度,同时将农村社会工作和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有机结合,促使社会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得以嵌入式发展。[8]

第6章 农村社工+袁家村模式

尽管袁家村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与文化旅游业发达,但是仍然会存在乡村文明滞后的现象,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社会工作者应在乡村建设的中充分发挥“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乡村复杂的社会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培育和改善人们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强有力作用,促进中国乡村更好地发展。[9]因此,搭建袁家村社会工作交流平台,发展农村社工+袁家村模式并行来打造协同发展。

6.1 社工发挥倡导者身份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从袁家村目前的经营模式中可以看经济效益占据主要地位,但是产业文化保护却有所欠缺了。[10]社工应当通过积极引导袁家村内居民树立良好的乡村风气,倡导建立产业文化保护博物馆,加强对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的指导作用。另外,社会工作者应从教育入手,帮助村中的年轻学子认识与学习村落文化,树立正确的三观。

6.2 社工参与文化振兴以人本主义作为方法论

在袁家村发展模式中如果能增添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必然会带来更加意想不到的优势。首先要想真正参与其中,社会工作者需要长期驻扎在村子里,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对村民提供“零距离”的专业服务。在这种服务模式中,专业服务站设在村子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向村民提供上门服务。[11]在提供社工专业服务时必须因地制宜,在袁家村模式的发展框架内给予指导。

6.3 营造文化氛围,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农村社会工作者有义务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与技术推动村民学习袁家村的建设发展历程,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推动有利于增强村民对自己乡村的文化认同度,农村社会工作通过制定详细的方案来了解农村历史现状、组织状况,给予村民反馈,让袁家村的村民认识到农村社会工作的作用,从而获得信任并形成良好的关系,共同参与其中。

结语

本文通过“袁家村”来探讨了乡村振兴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深厚的精神力量。同时结合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视角来探讨如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发挥文化振兴在建设美丽新时代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引入晏阳初先生的语录:“要实现任何一项改善农民生活的目标,需要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血汗、泪水和个人生命的代价,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不懈!”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需要我们靠着大量的经验去挖掘与实践,将文化建设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调试应用,是农村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张孝德.乡村振兴十人谈[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12

[2]《宋应军:中国乡村旅游示范第一村袁家村一年赚10个亿的秘密》,《见学中国》2017年11月2日

[2]《陕西袁家村:讲述一个把“生存”过成“生活”的故事》,新华网,2017年10月29日。

[3]王舶宇.咸阳市袁家民俗文化村运营现状调查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2):86-90.

[4]李志强,张一彦.精英“依附式”生态社区治理的探索——基于陕西袁家村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84-92.

[5]王晨光.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与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8(05):34-42.

[6]韩睿哲,杨秦文,王园,梁雨,张悠哲.基于体验性的乡村民俗游研究——以陕西袁家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5):92-93.

[7]钟涨宝,农村社会工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

[8]萧子扬,刘清斌,桑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02):224-232.

[9]黄静瑜.新时代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研究[J].智库时代,2018(29):235-236.

[10]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11]李伟.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理念、模式与方法[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08):117-124.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

猜你喜欢
三产融合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湖北宜都市柑橘农业循环经济研究
“三产融合”怎么合?
诸城:工业强县的“三产融合”之路
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