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昌安
摘要:择校现象是在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国情下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深入剖析此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背后存在的复杂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对于我国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秩序、缓解社会发展压力与矛盾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择校;社会影响;教育自身;危害
一、择校问题的产生原因
1.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
国家重点学校制度“是为解决国家20世纪50-60年代人才紧缺情况实行的制度,从而达到小而精的培养目标”。[1]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一制度的不合理性也逐渐出现。教育资源优先偏重那些重点学校,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愈加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却只为少数人服务。尽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取消义务教育阶段中重点学校制度的设立,但是这一现象虽然在形式得到了控制,事实上由重点学校制度所产生的一连串连锁反应是越加强烈,家长对于重点学校的观念并没有随着制度的取消而蜕化。
2.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地区之间教学资源的不平衡。例如,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不均衡。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意识到了西部教育发展的问题,也在努力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在短时间内缩小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其次,在同一区域中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也存在着差异性。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各项经费投入同非重点学校相比,比例远远超过非重点学校的。就师资力量来说,教师往往会选择薪资待遇较好的学校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重点学校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加强,而非重点学校同其差距也就越来越大。当前,虽然我国已取消重点学校制度,但是这种有意识的区分学校的好坏在家长和学校的意识中在短时间内是不可取消的。
3.学校对办学经济利益的追求
当前国家虽然规定了就近入学的原则,学生需要按照区域划分的原则来选择自己就读的学校。但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的行为。学校为了提升学校的教育经,会通过入学考试的形式对一些择校生进行选拔。在这过程中择校生首先需要交纳一定的择校费用;其次,再通过入学考试,根据分数来确定交纳择校的费用。这样一来学校既可以有很大的空间来挑选足够的人才,学校也可以借此获得一笔教育经费。择校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家长和学校自愿达成的一种契约行为,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却违反的教育的公平,让义务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公平,而义务教育的内容却缺乏公正性和普遍性。
二、择校对择校生的负面影响
“名校”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但是我们发现“名校”就读的不少学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当我们看到“名校”优势的同时,必须看到“择校”对择校生的负面影响。
1.择校生容易失去自我。在“名校”,新的竞争使许多择校生失去了过去作为“尖子”的位置与优越感。过去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习上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些择校生无法在学习上找到新的支撑点,因此感到空虚无聊,甚至有可能在浑浑噩噩的心态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2.在“名校”,多数择校生会失去教师更多的关注,学习心态变得不适应。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过,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较多希望的关注,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择校生如果在当地就读,在班上可能仍是佼佼者,是家长和老师们的“王子”或“公主”,家庭、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学习将十分关注。但到了名校,在高手云集的地方,不管在哪方面相形见绌,自己在同学中并没有优势可言,加之班上学生又多,要想得到教师较多的关注是很难的。
3.择校生失去了父母的监管。学生的教育本身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统一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使他们思想品德和聪明才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孩子远离父母到“名校”就读,失去了家长的监管,学校和家庭根本谈不上配合教育,从而使家庭教育这重要的一环落不到实处。
三、改变择校现状的策略
既然择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择校”加以控制,對择校生加强管理。
1.各级学校要严格执行当地招生规划,扼制择校生泛滥。初中的划片招生已提了好几年,但部分地区根本没有落到实处,人们心目中的重点初中依然存在。高中招生的“三限政策”在部分地区也是一句空话。这样不但不利于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划,还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最后受害的不仅仅是基层学校,“名校”也一样。
2.加强宣传,让家长对孩子的择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诚然,“名校”学习条件优越,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择校给孩子生理、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学习上带来更多的困难,致使不少的孩子到了“名校”就读,根本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要求,所以作为家长应慎之又慎,否则会事倍功半。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如:独立生活能力如何?适应能力怎样?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如何?学习基础如何?
3.加大基层学校投入,努力提高基层学校师资水平。现在提倡平等教育,和谐发展,为此,一方面各级政府必须在投入上向基层学校倾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基层学校可派出教师到“名校”多学习,“名校”可定时派优秀教师和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到基层学校支教,这样逐步缩小学校间的差异,从根本上扼制“择校”风。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不少的家庭都追求用名牌,孩子读书也要上档次高的学校。村小学生要到镇中心校就读、镇上要到县城、县城要到市或省城、省城要到更大的城市或甚至让小小孩子当起留学生。而这股风越演越烈,给社会及教育自身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建明确择校与教育均等化的内生影响关系,并结合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构建改变择校现状的方法,促进我国教育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张祎,姚利民.“中国式择校”刍议——基于教育公平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02):1-5.
[2]邵斐.基础教育择校视角下教育公平的意义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4):137-138.
[3]邢玉俊.以“学”为核心的中国教育转型——基于择校问题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9(10):3-4+11.
[4]杨超.教育公平视野下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J].林区教学,2019(08):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