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障儿童家长“应该谬误”的案例反思

2020-10-21 09:35刘玲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智障儿童案例

刘玲

摘要:智障儿童家长肩负着养育孩子成长的责任,他们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巨大压力,面对孩子发育迟缓和不稳定性等各种问题,他们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等各种问题。笔者收集了三个关于智障儿童家长“应该谬误“的典型案例,梳理并反思了智障儿童家长对孩子身心缺陷特点认识不够准确以及对孩子教育目标定位不够理性的客观现象,希望借此发掘出智障儿童家长的各种失常心理和认识,引导家长们调整认识和心态,寻求相关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智障孩子成长。

关键词:智障儿童;应该谬误;案例

案例一:他长大了,应该就好了

小雨小学至初二曾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八年,他五官清秀,皮肤白净,乍一看挺帅气的一个小伙子。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常常出现裤子前后穿反,口袋外吊的现象,鞋带松了常常也是爷爷弯下腰去帮他系好,偶尔还出现尿裤子的情况。他喜欢懒洋洋地趴在桌上吮手指,好多时候连按照要求在方格本上仿写生字的作业都无法完成。

入校后近一个月,根据学籍规范管理的要求,学生处多次通知让我转告其家长,请他尽快从普通中学办好转学资料交到学校,但几个星期后也不见他们把资料交回来,几次询问得到的也是含糊其词的答复。最后一次我跟他爷爷坦诚地交流,问到他办理手续是否有特别不方便的情况,他爷爷终于说出了实情:“其实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犹豫,是让小雨留在普通学校还是送他上特殊学校。他在普通学校那边上课经常是趴在桌上,几年过去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也因为他在课堂中说话多影响同学上课,大家都让他‘闭嘴,所以他把那边的学校叫作‘闭嘴学校,因为经常被同学呵斥要求他闭嘴,他自己可能有点压力,不太愿意去那边上学。我们一直觉得等他再长大一点,他的情况也许会好一些,也许哪一天变正常呢!我们让他到特殊学校来试读一下,看看经过一段时间的特别训练,他的情况会有什么变化。说句实话,那边的学位确实还是想保留,哪一天他如果变好了,再回去上学也会方便一些。”

听着他爷爷的诉说,我明白了小雨家长的难处和苦衷,这也是多年来他们让孩子在普通学校“混”着的原因,他们一直不能正视孩子智力障碍的现实,不愿让孩子到特殊学校上学以至于被贴上“残疾孩子”的标签,他们甚至有着“孩子长大了,应该就好了”的美好幻想。

案例二:别人能学好,你也应该能学会

悦悦是一名唐氏综合征女生,初一转学来我班。她温和腼腆,说话声音总是小小的,她很少与同学交流,见了老师也多是礼节性地问声好而已。她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都非常好,但在课堂中她并不愿意举手发言,对于她明明懂得却不肯应答的情况,我们只好特别地关注她,经常注意特意点名她回答问题,结果发现她每次都能给出正确甚至完美的答案,原来她缺乏的只是一种自信的力量,她不愿去表现和展示自己。

课间她喜欢自己静静地待着画画和涂色,有时我会过去“打搅”她一下,想找机会跟她说说话,但她说话总是比较少,而且好像有意回避说起关于她妈妈的话题,看来这个乖巧温顺的孩子心里藏着不少的“秘密”。

那天星期五,悦悦的妈妈早早地赶到学校来接她,我请她坐下来聊聊孩子的情况。原来悦悦小学六年有幸遇到非常认真又用心的班主任陈老师,她没有因为悦悦是特殊孩子就放弃她,她能了解孩子学习方面的困难,总是用相对较低的标准来要求和引导她。但悦悦妈妈有点心急又要强,她一直希望给予孩子适当的压力,让她不要掉队,她一直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人能学好,你也应该能学会。”在妈妈的严格要求和高强度的训练下,悦悦的语文和英语能勉强达到及格分,但数学是她的“拦路虎”,妈妈经常陪她熬夜到11点甚至12点她还是不会做,妈妈有时会严厉地训斥她,结果往往陷入母女相对泪眼的僵局,最后还是不能解决作业中的问题。

悦悦爸爸面对这种情形,常常也是痛苦又无奈,几年过去他的头发很快白掉了一大半。在孩子小学毕业时,爸爸破天荒地强硬了一回,他跟悦悦妈妈摊牌,让她不要再给女儿那么大的压力,最后他果断地坚持送孩子到我校上初中。

我非常能理解悅悦妈妈的良苦用心和对孩子的期望,但她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悦悦只是唐氏综合征的特殊孩子,她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正常孩子根本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用“别人能学好,你也应该能学会”的标准来要求她,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悦悦好不容易熬过了小学六年,其过程之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三:他应该是什么都不懂的,就不用管他好了

灿灿是一名唐氏综合征的小男生,他个子瘦小,脸色苍白,经常坐在教室前排的座位。虽然他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但他却有着良好的认知和积极的热情,课堂中他的小手总是举得又高又快,在课外游戏活动中他也总是表现得特别开心和活跃。

好长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灿灿星期五总会有比较特别的表现,一到星期五他似乎就有满肚子的委屈和难过。周五上午开始喜欢埋头趴在桌上,似睡非睡,无精打采,即使是好吃的东西和好玩的游戏似乎都无法较好地调动他的积极情绪。我和配班老师观察到这种情况,私下里有时会说“灿灿的‘星期五综合征的毛病又犯了。”

星期五是孩子们离校回家的日子,其他同学通常都会欢呼雀跃,显得特别兴奋,灿灿怎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低落表现呢?那个星期五,我看他有昏睡在桌上,就悄悄地走近他,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温和地问他:“今天是星期五,可以回家,你怎么了?”他趴着并没有抬头,只是呆呆地看了我一眼。我只好再次试探地问他:“你不想回家?”这次他很快坐起来,很用力地点了点头。看到他的这种反应,我满心难过和疑惑。

那天直到天色昏暗他爸爸才像往常一样急匆匆地来接他,他走进教室拎起孩子的书包就准备走,我赶紧把孩子拉到旁边的小功能教室玩积木,我真诚地表示希望他暂停几分钟让我跟他沟通一点事情。我把孩子不想回家辛酸的心里话告诉他,我请他说说自己的看法。他爸爸轻描淡写地说:“我们是潮州人,家里孩子多,做生意也特别忙。灿灿智力那么差,他应该是什么都不懂的,我们也就不管他了……”听着他爸爸简单地叙述,我明白了孩子不想回家的原因。我很认真地告诉他爸爸,灿灿懂事又上进,其实他的内心世界是非常敏感又丰富的,他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看着灿灿低着头,不情愿地跟着他爸爸走出校门,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他爸爸对他的教养态度,但我想我能做到的就是尽力让他在学校能够开心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智障儿童是有着身心缺陷的特殊群体,而肩负着养育责任的家长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会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误区,梳理和分析以上三个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应该谬误”源于智障儿童家长消极失衡的心理状态。

智障儿童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有着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碍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认知、语言、情感和动作等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着一定的差距。面对孩子身心发展迟缓现象和不稳定性的各种问题,智障儿童家长急躁、失败的情绪不断积累起来,逐步形成一种消极失衡的心理。一个人如果过分沉溺于消极的思想中,这样反过来又会强化他们的负面情绪。这种自我聚焦的反刍不仅会增加悲伤、焦虑和沮丧的感觉,而且还会让这些感觉持续更长时间。

所谓“谬误”,是指各种非理性想法,谬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各种负面的情绪和消极的心理,这些谬误会导致各种不合理的推论,而这样各种负面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来。可见谬误和各种消极情绪是互为因果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应该谬误”是不能区分“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有些人困惑于“是”和“应该是”的时候,他们是扎进了此类非理性的想法中,以此折磨自己。这样将“应该谬误”强加于自己身上,也会导致不必要的失落感,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持“应该谬误”的人不能正视现实(事实),他们有很多渴望和幻想,他们通常较多抱怨,而缺乏改变的行动。

在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这三位家长都持有比较典型的“应该谬误”,小雨智力障碍比较严重,但其家长十多年来一直不能正视孩子智力障碍的现实,幻想着孩子某一天可能变正常。悦悦是一名唐氏综合症女生,她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严重影响着她完成普通小学的课程,但是她妈妈却无视孩子学习能力的缺陷,给孩子确立“别人能学好,你也应该能学会”这种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教育目标。灿灿家长忙于做生意,完全无暇顾及他,他们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只是主观消极地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干脆就对他不理不睬。

二、“应该谬误”导致智障儿童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应该谬误”是一种非理性思维形式的产物,其关键的认识误区是他们不能准确地确认事实,而只是偏执地主观地把事实扭曲成他们想象的那样。一方面是他们不断地渴望理想,希望事情如其想象的“应该是什么”,但事实上现实却总与他们想象的有着较大差距甚至完全相反,他们总是挣扎在非理性的认识误区中,这种不理性的想法不断地给他们带来困扰和烦恼,他们的消极情绪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相当一部分家长持有不同的“应该谬误”,他们不能正视孩子身心缺陷和学习能力障碍的基本事实,他们有时全然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在这种认识前提下势必导致他们对孩子极端不合适的教养方式,这样必然会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小雨多年被安置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他其实就是在那里混着,还经常被同学严厉呵斥要求他‘闭嘴“,以至于他在那个集体中越来越孤立和难受,最后拒绝上学,而且只要说起送他去“××中学”上学,他都会连连摆手表示拒绝回去,可见这种恐惧“××中学”的阴影已经深深地留在了他的心里。悦悦六年的小学经历,她妈妈为了她的学习付出了不少的时间和心血,也给了她不少的训斥和责骂,但这一切对于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并没有帮助,尽管她很踏实很努力,但依旧无法达到她妈妈规定的目标,这样她的自信心一点点地丧失,以至于后来她自己完全能完成的事情她也尽量选择逃避或放弃。灿灿在家里只是像一件家具一样地存在着,他的父母根本没有关注他的需求,对他完全放任自流,他遭遇了家人的“冷暴力”,他在家遭遇冷漠不公的待遇,敏感脆弱的心靈受到很大的伤害。

三、“应该谬误”阻碍家庭和学校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在当今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的教育仅仅靠学校的力量无法完成,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分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校合作即家庭和学校以沟通为基础,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显然有效的家校沟通是构建家校合作的基础和桥梁,近年来教育界对“家校沟通”这一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

智障儿童是有着身心缺陷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学习障碍较大,个体差异性也比较突出。智障儿童家长缺乏对特殊儿童身心全面客观的认识,缺乏相关的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等各种压力的影响,大部分家长都表现出失败和无奈的心理问题,因此他们无法给孩子确立一种比较理性合适的教育目标,他们给孩子确立的教育目标容易出现过高或偏低的极端倾向。在上述的案例中可见小雨和悦悦家长都是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和理想确立的并不符合孩子实际能力的过高目标,而灿灿的家长则表现出对智障孩子身心需要和学习能力的完全否定和放弃。

部分智障儿童家长持有“应该谬误”,给孩子确定非理性不合适的教育目标,这显然是学校和家庭有效沟通的最大障碍,为了达成家庭和学校之间实现彼此互倚的互动合作,我们可以拓展多种途径和渠道,采用更灵活的沟通技巧,通过更加积极的沟通交流,争取达成良好的家校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智障儿童的潜能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7月第13版

[2]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8第1版

[3]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1994,3月第1版

[4]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第2版

猜你喜欢
智障儿童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智障儿童的有效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浅析如何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
“互联网+”的现实案例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不重实效,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