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可分为积极政治认同和消极政治认同。培育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才能真正增强高中生的政治情感,真正牢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复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鉴于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个体差异性和社会一致性的特点。构建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要深度发掘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验和参与中、在情景和生成中、在自我“伦理明察”中、在个人和社会互动的一致性中培育。
【关键字】高中生 核心素养 积极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196-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定义,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但是,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情感,具有内显性,它埋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有时候可能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可能危机四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第48页明确指出“从政治认同产生的形式来分析,政治认同可分为积极的政治认同和消极认同。积极政治认同即自觉政治认同,大多属于理性认同和心理认同,是发自人内心而自觉产生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做出决定和选择,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而消极的政治认同是在外力作用下的一种不情愿或不自觉地顺。”[2]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才能真正增强高中生的政治情感,才能打牢固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崛起、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的思想基础,才是真正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怎样才能构建高中生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积极政治认同呢?笔者基于现代高中生政治认同的特点分析,对构建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的培育路径进行了初略的探讨。
一、现代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时代特点
1.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并存的特点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和资源的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媒体的渗透对学生政治认同有很大的影响,高中生是有自己的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新时代人。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影响下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使得高中生产生思想的波动。学校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得不深,理解得不透,导致学生个体存在思想意识模糊、理想信念迷茫等问题,也使得高中生的思想不坚定、观点不明确等。
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具有可塑性。积极政治认同是一种个体心理状态和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高中生的个体心理、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会受到所处环境、所接收的信息、所受的教育以及社会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既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培育高中生的积极政治认同,是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社会一致性的特点
由于不同的学生个体,所经历的生活体验不同,对自我定义和身份认同也不尽相同,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家民族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受当然也是不同的,因此,高中生对我国政治认同存在个体差异性。
另一方面,在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个人行为的社会化程度也空前提高,高中生认知和行为的整体性也越来越强,集体认同与集体失范的可能性都越大,使得高中生的政治认同也具有社会一致性的特点。
自觉的政治认同是个人实践、认知体验与政治认同内容的重叠部分。只有当个体经验与政治认同一致时,个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越高,对政治认同的理解和践行具有较高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性,充分体现对组织的包容性和集体性,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的理想状态。[5]
二、构建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的培育路径
1.深度开发教学内容,在增进理解的学习资源中,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
积极政治认同是一种理性认同,要建立在求真、向善的基础上,虚伪的说教和强制的灌输不可能有自觉地政治认同。构建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首先,要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引和对教材基本理念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开发,或增加、或删减、或补充、或更新、或整合等,创造性地将教学内容开发成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经得起实践检验、能促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家民族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学习资源。
2.营造体验和参与的课堂生态,在创设的情景体验中,培养积极政治认同
具身学习理论认为:没有脱离身体的心智发展,学习是一种“嵌入”身体和环境的活动。所以,要产生一种发自内心而自觉的心理认同,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是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的关键。积极政治认同的培育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关联,应该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并通过有意义的任务的完成,获得體验和感悟,并进一步深入理解,形成情感认同和升华。[3]
如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一方面,营造体验和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实践活动中生成可感知的体验,让学生通过看、听、说、触、做等多通道进行感官训练,感知经验,并鼓励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中进行学习,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生发积极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在对“学习资源”情景化、任务化的过程中,情景的设计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相结合,多采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是学生有经历过的时政热点素材,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在学科问题任务的设计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参与感和体验感,能“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3.引导学生在自我“伦理明察”中,选择积极政治认同
课程标准将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课程,基于学科特性,思想政治课以思想碰撞、思维活动为主,但仅运用理论解读、历史证明和镜头画面等,很难做到让全体学生发自内心地充分理解和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