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军
政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性质决定了政治教学不能是纯粹的理论传授,它要求教师更多的关注理论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作用。需要我们立足于学生实际,将理论与学生成长相结合,不仅要讲好理论,而且要将理论转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自觉行动。其中免不了教师用表扬和赏识塑造、巩固和强化学生好的思想行为,用批评教育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教育中,鼓励和赞许固然重要,但批评教育,及时制止和纠正学生错误也必不可少。然而,教育实践中有两种不当的倾向,一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问、不管,怕惹“麻烦”;另一种是简单粗暴、冷漠,使批评不仅达不到教育应有的效果,还会引发学生逆反和对抗,出现“越批评越不上进”的情况,有时甚至还会演化为教育悲剧。因而政治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要敢于批评教育学生以纠正存在问题,又要讲究批评的方法和艺术。有艺术的批评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爱意浓浓,充满尊重。
子曰:“仁者爱人”;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友善”。尽管这些思想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应该具有爱心,则是它们共同的理念。师爱与尊重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它包含了教师对每一个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待。
如果我们有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我们自然而然站在父母或兄姐的位置上看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这样教师的批评里就多了几分客观、爱意、期待、尊重和诚心。有了爱与尊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亲其师而信其道”因爱而进行的批评才能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良药”少许“苦口”,“忠言”不致“逆耳”。不仅利于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帮助,还有利于他们将教师的期望转化为自己行动的动力。本人近30年的工作中发现,批评得较多的学生往往毕业后与教师更为亲近,因为学生真正怕的不是批评,而是粗暴、轻视、冷漠甚至“敌意”。
二、耐心细致,顺序渐进。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长期教育。一种品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一种品行的改变则更不易。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奢望对学生进行一两次批评教育就要取得预期效果,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像春雨一样,点滴入土,漫漫浸润。因而对学生的教育与帮助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致入微,看得到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循序渐进。若持有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思想和态度,则很容易给学生打上“不可救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标签。
三、一分为二,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全面地看待每一個学生,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将表扬和批评有机地结合起来。批评中要有表扬,否定中要有肯定。在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时,要善于肯定其长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对学生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评价,既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同时也教给学生辨证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四、了解学生,有针对性。
成功的批评过程是一种智力、魅力、活力、辩力、感召力和亲和力的综合展示过程,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定策,既有恳切的开导,又有热情的帮助;既有严格要求,又有因势利导;既有统一的要求,又要尊重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将批评的效果发挥到及至。成功的批评应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当众批评,也有个别交流;有直接直截了当的批评,也有引经据典的启发;有语言批评,也可有肢体语言的暗示;有的要及时批评,及时制止学生的不当言行,有时要学会“冷处理”,留给学生一定自我反省的时间,教师也在这段时间中思考设计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特征的独立个体,只有征对他们不同特点,批评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五、深入具体,一视同仁。
要深入具体就是切中要害,把话说到点子上。具体指出学生错在何处,因何而错,正确的行为方式是怎样等,学生才能有明确的改正方向,才谈得上知错而改。
其次,公平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教师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习惯于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常将“好学生”的一些错误强加在“差生”身上横加指责,或是同样的错误只批评“差生”。这样不仅对后进生帮助甚微,还可能导致他们丧失自信心、上进心,同样也不利于优秀生的成长,教师的威信也可能大打折扣。
六、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培养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品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觉地用良好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教会学生自省、自律,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仅满足于“我说你听,我管你服。”师生间易演化为“猫和老鼠”的关系。“猫”在时规规矩距,服服帖帖;“猫”不在,我行我素,如鱼得水,“大闹天宫”。他们的一切言行就在不被骂、不被抓到、不挨“整”上取舍。如此结果,是教育的失败。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改变教师一言谈的状况,适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中有学生的自我批评,也有教师适当的自我批评,还应听听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建议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认识。
批评学生一定要考虑周全。批评学生时要做到“五忌”:1、忌情况摸不准,草率武断。2、忌当众揭伤疤,践踏自尊。3、忌乱翻陈年帐,新账老账一起算。4、忌事后不沟通,失去完善教育的契机。5、忌轻易找家长告状。
不少教师感叹“老师越来越难当了”、“教育已成为一种高危职业”,的确,现代社会传播手段日益丰富,各种思想相互冲击、交汇,学生已不如从前“听话”。这就要求教师更讲究教育的艺术,尤其是批评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