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2020-10-21 11:17胡迪
神州·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小学科学有效性

胡迪

摘要: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一直是近几年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从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通过运用有效提问、创设有效情境、加强小组合作、关注课堂生成等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课堂;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探究既是科学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纵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学过程常流于形式,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根据班级实际状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而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当的词,切忌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

如《摆》一课中,教师直接提问“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常无法理解“因素”这个词的意思。所以提出问题要具体,即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又如,在《溶解》一课中,学生将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搅拌,教师常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此问题的指向性并不明确,学生常常会答非所问。因此,此处的问题的提出应尽可能明确,如“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的颗粒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核心问题上,这将大大节省教学时间。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好动、好奇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魔术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其中,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求知欲望,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经过一猜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与探究意识,使学生从失败中获得经验教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變色花》一课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并告诉学生们,老师最近学会了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想不想看呢?然后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花的颜色变了,白花变成了红花绿叶。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花为什么会变色呢?这里通过魔术表演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

又如,在《研究磁铁》一课,我用磁铁创造一种魔术的氛围,隔空移动小物体:利用磁铁异极相吸原理,老师可任意使用“魔法”移动藏有磁铁的小物体。这样以激发学生创造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开始一节课的思考,为科学课堂开一个好头。而且在游戏和魔术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过程中逐渐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搭支架》一课中,我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搭支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坚固程度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搭支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支架搭好,完成不同形状的坚固程度的实验。学生们在搭支架时那份认真,那份仔细,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四、关注课堂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教师只有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才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实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从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活动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江瑾琦.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指导策略改进.浙江教学研究.2009(6)

[3]沈明忠.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科学教学.2008(1).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小学科学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