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综述

2020-10-21 03:54洪士峻
神州·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唐卡

摘要:唐卡及唐卡艺术出现于喜马拉雅雪域高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作为藏族人民文化与艺术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唐卡描绘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不断的继承、演变和发展中,唐卡艺术已经成为藏文化艺术的代表表现形式并传遍全球,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从唐卡的起源、发展与演变、所表现的宗教与文化内涵、唐卡发展成熟期各个流派的特点以及唐卡的用材、制作过程等诸多方面对唐卡的诞生、发展与制作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唐卡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唐卡;唐卡的起源;唐卡的流派;唐卡的现状

一、唐卡的起源

藏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吐蕃王朝(公元618年—842年)初期,作为藏民族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唐卡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综合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几种观点,唐卡的起源有五种主要论点:

(一)在西藏本土苯教文化和绘画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这一论点认为,西藏本土苯教的民间说唱艺人表演时使用的卷轴画以及苯教的一些宗教性壁画是唐卡艺术形式在藏区出现的最早雏形。

(二)受汉地卷轴画影响而发展起来

由我国著名学者谢继胜提出,认为唐卡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汉唐至宋元的中原汉地卷轴画的形成以及演变过程几乎完全一致,故唐卡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发源于蕃汉交往密切的敦煌,沿着佛教绘画的轨迹,由吐蕃旗幡画演变而成。[1]

(三)从尼泊尔引进并发展

公元631年,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公主入藏时,带来了一幅彩绘唐卡《帕巴鲁给夏阿》和能绘画的工匠,于是尼泊尔艺术风格被融入藏区,促使了藏民族唐卡的诞生。

(四)吐蕃时期弘佛

佛教在早期的吐蕃时期迅速兴起,即所谓的前弘期。与佛教相关的造像、法器、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应运而生,据五世达赖所著《释迦佛像记·水晶宝镜》记载,藏族的第一幅唐卡是法王松赞干布(约617—650年)用自己的鼻血所画的拉姆女神像,这是目前有文献记载的藏区最早的唐卡。

(五)源于古印度宗教布画

这种说法由意大利著名学者杜奇提出,认为在佛教前弘期,西藏与印度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双方僧侣交往甚多,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印度的宗教布画传到西藏,而松赞干布自绘唐卡,也说明当时唐卡已经成为一种宗教题材的表现形式。该观点也得到了我国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的支持。[2]

到目前为止,公元7-8世纪及其以前的唐卡实物以及相关文献一片空白,可能和吐蕃王朝末年朗达玛灭法有关。期间大量佛教文物遭到破坏,作为代表艺术形式之一的唐卡也未能留下任何实物。目前被认为是存世最早的一幅唐卡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多罗菩萨,参见图1。

多罗菩萨唐卡是目前发现的存世最早的唐卡实物之一,出自敦煌莫高窟第17窟,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麻布设色,年代大约在朗达玛灭佛前后(约公元9世纪),异常珍贵。主尊度母佛光环绕,头戴宝冠,左手置于胸前,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端坐于莲台之上。图的最上方有坐于云端的三尊像,居中为坐佛,注意佛的两侧是两侧为身着藏式服装的西藏上师像。

由于出自敦煌莫高窟,为其年代断代提供了有效依据,说明在吐蕃时期,已有艺术造诣优秀、技法纯熟的唐卡作品问世,遗憾的是,朗达玛的灭佛运动导致这一时期的作品存世甚少。

公元1041年,印度超戒寺佛教大师阿底峡应西藏阿里地区统治者之邀到藏区弘扬佛法,传法初期,有感于当时与佛教相关的艺术度量失衡,师承无序,遂命超戒寺精制了三张“布画”带入藏区作为绘画范本,是成为流传有序,学界公认传世最早的唐卡作品的范本(参见图2)。

这幅被认为是阿底峡大师由特意指派印度超戒寺所创作的三幅唐卡之一的绿度母唐卡非常珍罕稀有。原因之一在于这副唐卡有题记:“热振寺女神”,从而为这一阶段的唐卡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断代依据。该唐卡为中心构图,主尊周边为棋格状,每个棋格内都有辅尊,构图符合当时印度帕拉艺术风格,而人物动作和服饰装饰,也和帕拉艺术如出一轍。

可以定论的是,无论唐卡究竟是何种起源,因为历史、宗教、自然、人文等原因,在唐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多多少少都受到上述各种文化与艺术表现形势的影响,最终使唐卡这种艺术在藏区生根发芽并茁壮发展成为一种藏民族文化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

二、唐卡的发展与演变

虽然唐卡的起源和诞生时间可能较早,但其初兴与佛教后弘期是密切相关的,之后是萨迦时期的融合,帕木竹巴时期的发展,然后在甘丹颇章时期达到成熟的黄金时期。在绘画方式上分别经历了印度、尼泊尔以及西域和克什米尔艺术的影响,又受到汉地绘画艺术影响,诞生了青绿山水式的构图方式。唐卡的发展与演变非常具有特点。根据唐卡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将之分为成型期和成熟期:

(一)成型期

11世纪到12世纪,吐蕃分裂为包括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的东、西、南、北四个世系,佛教进入后弘时期。这一时期,宗教文化处于一个早期发展、形成的阶段,于是藏区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文化艺术上一个开放且多元的时期。

1.噶当派风格唐卡

藏传佛教后弘期时,古格王益西沃(智光)邀请印度的阿底峡大师来藏地弘扬佛法,阿底峡大师的出色弟子仲敦巴,于1056年建立热振寺,成为当时影响极大的寺庙,并因此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视佛陀言教的教派,称之为噶当派。

阿底峡大师有感于当时藏区佛教供奉品的杂乱无章,遂命人从印度超戒寺带来三幅精制的印度佛像布画,给后来的佛像制作和唐卡绘制带来了度量和规范,而大师所在的东印度成为僧众求法的主要区域,自然而然,噶当派风格唐卡艺术也受到了当时东印度帕拉艺术风格的影响。同时,噶当派亦吸收了尼泊尔、西域和汉地艺术的影响,并和自己本土风格相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尤其是12世纪左右绘制的唐卡和壁画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噶当派后期的布顿大师所所遵循的绘画风格就是纯正的噶当派风格了。

2.苯教神灵体系题材

在佛教传入藏区前的漫长岁月中,藏地信仰的是本土固有的原始宗教,即苯教(广义上属于萨满教范畴)。苯教拥有完整的教派组织机构、较系统的宗教理论经典,并有了信仰的始祖和神灵体系。比如苯教最初四大主神题材的唐卡、苯教三代佛唐卡、苯教五佛唐卡、苯教保护神唐卡等。

3.藏传佛教神灵体系题材

藏传佛教神灵体系内容的唐卡是唐卡中出现最频繁的,依据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佛传图、本生图、、经变图、佛像图。其中,佛传图是关于释迦牟尼一生教化事迹的图;本生图的绘画内容选自释迦牟尼尚未成佛而为菩萨时的教化事迹;经变图是根据佛经中特定的经、特定的阶段或全部所叙的故事而绘成的图;佛像图不仅仅指佛陀的尊像,而是广义地指佛教的造像或是佛教的图像包括菩萨像、佛母像、祖师像、明王金刚护法像、罗汉像等。

4.宗教活动中的著名人物像和传记故事画

随着藏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昌盛,在藏区形成了许多教派,于是出现了许多以高僧大德人物传记和他们的人像为题材的唐卡。

5.宗教建筑唐卡

宗教建筑唐卡是用平面造型手段表现藏民族宗教建筑艺术成就的创新题材唐卡,包括寺院建筑题材唐卡、佛塔建筑唐卡。

6.曼荼罗式类型唐卡

曼荼罗源自梵文,汉语称为坛城。为藏传佛教密宗流派在修行时用于供奉的佛教题材图像,由外圆内方的几何形体和图案组成,以象征宇宙大地之天圆地方,具有强烈的审美内涵和独特的装饰美感。

(二)非宗教题材

非宗教题材唐卡主要分为科技类唐卡、曼唐题材唐卡、孜唐题材唐卡、生活文化类唐卡等。曼唐,藏语意为藏族医学、医药类唐卡,是用绘画形式图释藏医药、医学内容的唐卡,内容涉及藏医药的方方面面。孜唐,即以天文历算为主要内容的唐卡,帮助藏民族从事农牧业生产和参与社会生活。記载民间故事、历史、传记题材的唐卡都可以归于生活文化类唐卡,还有反映民间说唱艺术的唐卡。

四、成熟期唐卡各流派的特点

(一)勉唐画派

是在继承和改进齐乌岗巴派画风的基础上形成的,善于画寂静相题材。其特点为:

在构图上,类似齐乌岗巴画派,大胆突破了齐乌岗巴画派呆板的构图规律、色彩模式和构图上主尊占画面空间较大的特点,勉唐画派绘画中主尊像尺度稍小,主尊与众小像皆融入一种和谐优雅的环境之中,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被有机地融为一体,画面布局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形象轻盈优美,打破了固有的方格式排列,将构图分为天、圣、地三界,并融入祥云、山石、花卉、飞禽等自然景物,并吸收了中原绘画的山水表现技艺特色,创立了成为影响整个藏区的绘画尺度标准和理论依据。[7]

主尊佛像的特点:造型严谨,脸型较方,面部五官较疏散,四肢描绘自然柔软细腻,形象逼真;人物造型和蔼,面部圆润,手脚丰润轻灵;上师和佛的身态庄严大方,带有明显的藏式神情风韵。在唐卡的背景上,有花卉、山水和树木等,画面中的自然风景具有典型的卫藏地理风貌,锥形山峦与白云相接,运用“散点透视”的时空意识穿插花草树木、楼阁庙宇,神像端坐其中。

(二)钦则画派

钦则钦莫自幼就表现出非常高的艺术天赋,成年后醉心于佛教题材绘画,在承袭流行于后藏地区的绘画样式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善于画忿怒相题材。其特点为:

在佛像神态上,静相佛和度母像文静庄严,体态轻盈,衣着得体,钦则画派相较于勉唐派更擅长于绘制护法、金刚、明王之类的“威猛”、“严厉”等忿怒相神祇,这类画像面相威严刚烈,让人望而生畏,造型动势强劲,多跃然舞姿,刚健孔武夸张,在强调动感的同时,动中有静,刚柔相济,表现出强烈的阳刚之美,以“力”的强烈烘托区别于“勉孜”派“情”的慈悲表现。构图上充实饱满,保持了印度、尼泊尔绘画传统中主尊像较大,占了画面的三分之一,重点突出的特点,打破原有的固定方格排列,周围众小像排列井然有序,且让自然景物走向画面。色彩上表现沉着、饱满、细腻、明亮,特别善于使用对比色,具有强烈而跳跃的效果,多采用厚涂平染法,无过渡色调,并注重装饰味。

另外,钦则派风格的线描壮实劲健,还善于绘制密宗曼荼罗图,背景多为卷草图案,分内外两层,以其繁密华丽,精致的纹样令人叹为观止。在唐卡背景的自然风景表现中已开始借鉴、吸收、融合汉地绘画的表现程式,如花木造型及青绿山水特,逐步形成藏民族生态绘画语言体系。[8]

(三)噶玛嘎孜画派

以昌都噶玛地区噶玛寺为传承基地,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以昌都为中心,流行于康区一带,17世纪走向兴旺成熟,成为与前藏勉唐画派、后藏钦则画派并驾齐驱的三大风格。

噶玛噶孜画派原本脱胎于“门孜”画派,以“门孜”画派的技法为基础,将印度“利玛”响铜造像的造型特点与汉地“丝唐”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从而创立了“噶玛噶孜”画派。[9]其后,十世大宝法王确英多吉对该画派的风格、演变和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确英多吉(1604-1674)自幼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天分。其生活的年代藏区比较动荡,曾两次逃往丽江避难。在丽江的岁月里,接触了大量汉地山水画作品,遂始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结合青绿山水技法使其作品具有浓重的汉地风格,有别于卫藏地区的勉唐、钦则两大画派。

该派主要特点为:受汉地工笔重彩画和四川绵竹木板年画的影响,美学思想自由活泼,允许画者个人风格的发挥,主张面对自然,“师法造化”。构图自由多变,主尊突出,不讲求对称,而重意境。在勾勒轮廓时多用铁线描,高古游丝描、兰叶描等,线条清新流畅,衣纹勾勒繁密紧凑,服饰飘逸潇洒。设色淡雅柔和,偏重亲绿色调,雅逸清丽,画面洁净,多以重彩烘染,追求华丽的装饰性细节刻画。花卉、山水景物描绘写实生动,人物组合灵动,少中心式的呆板,多对角式的活泼。[10]

(四)热贡民间美术流派

地属今青海省同仁县,此地地域辽阔,文化发达,被誉为培育工艺文明的智慧祥瑞之宝地。热贡流派是全方位发展的美术流派,是藏族美术中重要的流派体系,代表着藏族民间美术成熟的高峰。

其特点为:人物形象的描绘准确、生动,集“藏传”型制与生活原型于一体。画面绚丽优雅,热情奔放,格调活泼。构图宏大完整,充实饱满,主体突出。装饰性、民族性、地方性与传统性的多元性格表现,和善于集藏区各地风格特色和各种艺术门类之优势,是热贡流派艺术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色彩表现上清新与沉稳相兼,以青绿背景反衬红黄主调的主尊,色彩搭配适宜且注意调变,善于巧妙应用金、银等光泽色。布线疏密有致,韵律节奏感强。

(五)勉萨画派

亦称新勉画派,此派创立者是在后藏日喀则地区的“勉唐画派”大师藏巴·曲央嘉措(1620-1665)。该画派特点为在构图上,突破传统,构图灵活,不讲究对称,具有动感,很多人物看似随意摆放,十分繁复,但绝不混乱,在随意中显示了高超的构图技巧。[11]

佛像的绘制完全按照正法理论的说法和符合度量计法,又没有度的约束,骨性和体态极好。慈善之佛像肌肤柔嫩,上身有所畏缩,忿怒之佛像非常威猛,急恨之情完全表现出来。画面上主佛较大,主体突出,人物身量略高,随着人物所占据画面的重要程度,人物尺寸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在背景描绘上,曲央嘉措吸收了汉地山、水、云、树、植物、亭台、楼阁的画法,融合于自己的画风中,尤其是云、神光都极具自己的特色。色彩应用及勾勒极为巧妙,不管从何处观看都觉得美丽无比。

五、唐卡绘制所需用材

(一)画框与画布

二者是绘制唐卡的必备工具,绘制唐卡的画框分为内画框和外画框两个部件。内画框选用小指粗、韧性强的木条或竹条制作,以竹条为佳,绑出方形或矩形,画布被缝制在内框上,用以固定和绷平画布。外画框是为了将内画框固定在其上,还有起到调节温度、湿度对画布的影响而造成画布的松弛不平的现象。

绘制唐卡选用的画布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是不断变化的。早期,普遍使用的是尼泊尔所产的手工织亚麻布、胡麻布等。当时的纺织技艺不够先进,纺出的布很粗,需要用白泥浆填平后磨制加工。后来,随着汉藏贸易的交流发展,中原的棉布传入藏区,由于棉布具有柔软、吸湿、透气性强,易于染色加工,厚薄适中,棉布就成为藏族画师们绘制唐卡的首选材料。还有一类特殊的唐卡画布的选择,就是德格地区还有一类特殊的唐卡是印制在本地所产的藏纸上的。德格藏纸是由藏地一种特殊的植物狼毒草的跟为原材料制作的,因为狼毒草有轻微的毒性,这种纸具有很好的防虫防蛀的特点。

(二)工具

绘制唐卡的工具主要是画笔、手垫和磨金工具。其中绘画用笔的种类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勾线笔、描笔、染笔、排笔等类别,画笔的毛经常用黄鼠狼毛、松鼠尾毛、猞猁毛、猫毛、马毛、羊毛等,视用途不同,选取不同部位制成。手垫是在绘画过程中为了避免手与画面的直接接触而弄脏画面,于是用柔软带毛的軟皮子制作的一种小手垫。磨金工具是在绘制唐卡的过程中,为了使唐卡画面上用的金属颜料能更好地体现出金属独有的光泽效果,要用专用的磨金工具进行磨制处理。这种磨金工具外形像笔,只是笔头不是兽毛而是宝石,一般是玛瑙或九眼石制作而成。

(三)颜料

藏传唐卡绘制所用的颜料全部取自天然物质,这些颜料大部分就地取材加工制作,而有些需要从尼泊尔、印度等地进口。主要分为各种天然原生态矿物石质加工提炼的矿物石质颜料;来源于藏地大自然的泥土层或沙土层的土质颜料;由天然植物的根、茎、叶、花、皮、干加工提炼而成的植物颜料;由金、银等特殊矿物呈现的明亮色泽的颜料金属颜料;白珍珠、玛瑙、红珊瑚、绿松石、蓝孔雀石、黄蜜蜡等材质名贵的宝石加工而成的宝石颜料;由海螺、蚌壳、红白珊瑚加工而成的骨质颜料以及画师个人特色的颜料等诸多品种。

六、唐卡绘制的方法步骤

(一)构图

确定画面中心点、水平线及中轴线:由于唐卡构图是以主尊佛像为中心的特殊形式决定的,所以确定中心点是至关重要的,该点实际上也是人物的肚脐处,即所谓的生命之门。唐卡的构图主要分为:

1.天地构图法:上方为天,主要画佛像和菩萨像;下方为地,主要画英雄、空行母、度母、护法神、比丘、寺庙和供品。[12]

2.三界构成法,天界神灵、圣界师祖、地界弟子护法,再画出背景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彩虹等等白描图案。

3.中心构图法,以主要佛像人物为中心,上下左右展开故事情节,以达到画面组合有序,主次分明,构图饱满均匀的效果,均齐中又有许多变化。[13]

除此之外,还有坛城构图、金字塔构图、五坛构图等构图方法。

(二)起稿

采用线造型的方法用木炭条或铅笔勾画出佛像的线描草稿图,也称“白描”。绘制佛像是必须严格依照佛画“三经一疏”,即《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14]的度量法则来绘制。

(三)线描

用墨线勾描物像轮廓线描图,不施色彩。一般有铁线描、高古游丝描、意笔描、兰叶描等勾墨线描方法。采用重彩画法着色时,把墨线涂盖一半,着色全部完成后,还需把颜色遮盖的线条再描一遍,称复勾线。

(四)填色

唐卡着色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重彩画法,另一种是淡彩画法,底色一般用平涂的方法,分步骤平涂。在主尊佛像、佛寺宫殿金顶、佛塔等需要用金银色表现质感的地方,平涂上金粉或银粉。

七、唐卡艺术的现状

艺术是不断发展的,单纯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艺术,近百年来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流派。在唐卡的诞生地雪域高原,现在的人文环境、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数百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资讯的发达、人口的流动、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在影响着藏区艺术的发展。而作为藏民族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唐卡,也在时代的冲击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唐卡的制作、表现形式和功能性上来讲,现当代的唐卡艺术主要分为:

(一)传统唐卡

是指从唐卡从制作所用的原材料、画法、过程、所遵循的工艺和度量经要求等各个环节都按照传统唐卡的要求完成的唐卡作品。这类作品对画师的要求非常高,画师或者是寺庙里面专门从四环唐卡制作的喇嘛,或者曾在寺庙中受过严格的训练。传统唐卡的制作需要画师全身心的投入,且对相关佛教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一幅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上年的时间。制作好的作品大多用于寺庙以及信徒供奉,有一部分流入博物馆和收藏市场。由于传统唐卡的制作过程繁复,完成过程一丝不苟,用料考究,故其宗教和艺术艺术价值非常高,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从而推高了唐卡的价格,反而使真正需要供奉的信徒望而止步,这是目前唐卡市场发展的弊病之一。

(二)世俗化与商品化的唐卡

隨着唐卡的宗教、艺术、收藏价值不断被挖掘,唐卡的市场价格也在屡创新高。市场的存在,使当前相当大量的唐卡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制作。不能说这部分唐卡的制作未遵从度量经的相关要求,但无论是从画师的背景、水平,还是从所使用的原材料上以及绘制过程的要求上都和传统唐卡相距甚远。特别是处于商品社会相对浮躁的环境下,这类画师很难静下心来花上几个月甚至上年的时间去创作一幅作品;相反,他们的创作过程相对简单化、程式化,个别地方甚至有流水加工的现象。这类作品大多在旅游景点和相关商店销售,其中有些品相还不错的也会被推到艺术品市场。遗憾的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存在,利用高科技手段仿制甚至造假的现象也有存在,对唐卡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

(三)新概念唐卡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以耷-琼培仁波切为代表的新概念唐卡的艺术表现方式。这种类型的唐卡对画师的水平要求甚高。以耷琼培仁波切为例,他从13岁被认定为转世活佛,开始了在寺院的修行历程。出于对绘画艺术的强烈爱好,在修行佛法的同时学习传统唐卡的绘制。成年后,云游各地,遍访名师,学习了汉地绘画艺术并钻研实践了西方绘画艺术,利用自己对绘画艺术的心得,结合自身对佛教理论的研修,开辟了唐卡创作的全新模式—新概念唐卡。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新概念唐卡是对唐卡艺术的突破和创新,用现代艺术方式开启藏传佛教古老艺术形式的大门,为藏传佛教艺术更广泛的传播打下了新的基础。目前新概念唐卡主要用于信徒供奉和艺术收藏。[15]

新的环境下,唐卡的发展也面临着机会和挑战。去假存真并给予市场正确的指引,培养同时具备佛教素养和艺术水准的画师非常关键。这些都成为唐卡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八、唐卡发展脉络梳理:

公元前—公元7世纪:西藏以本土宗教苯教为主要信仰,有唐卡本土苯教产生学术流派,目前无实物与文献支撑。

公元631年:吐蕃时期,该时间点诞生了由松赞干布绘制的第一幅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唐卡。

公元11-13世纪为唐卡艺术成型期:

1041年:佛教后弘期,阿底峡大师应邀前往西藏弘扬佛法。

11世纪:噶当风格唐卡出现。

11世纪:位于今阿里一代的古格风格唐卡诞生,受波斯、克什米尔艺术风格影响,结合本地艺术风格,一直延续至16世纪。

13世纪:萨迦派统治期间,齐乌岗巴画派唐卡产生。

13世纪:以日喀则拉孜县和昂仁县为中心,出现拉堆艺术风格唐卡。

公元13-15世纪为唐卡发展交融期。

13世纪:产生宫廷风格唐卡,兴起与14-17世纪,兴盛于17-19世纪。

公元15-20世纪初:唐卡艺术成熟期:

15世纪:分别诞生了著名的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两派创始人师从同门。勉唐画派兴盛与16世纪末-18世纪,流行于卫藏地区,风格“崇文”;钦则画派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风格“尚武”。

16世纪:噶玛嘎孜画派创始于16世纪中,17世纪走向成熟兴旺,流行于以昌都为中心的康区。期间,确英多吉(1604-1674)对该派发展与艺术风格做出巨大贡献。

17-20世纪初:唐卡发展平稳期。

参考文献:

[1]谢继胜《唐卡起源考》中国藏学,1996-11-15。

[2]黄春和《西藏唐卡来源初探》首都博物馆论丛,2013-12-31。

[3]康 格桑益西著《唐卡艺术概论》,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编,文物出版社。

[4]康 格桑益西著《唐卡艺术概论》,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编,文物出版社。

[5]《勉塘画派的诞生和勉拉·顿珠加措大师的生平》-善缘-唐卡秘境,网络文章。

[6]《西藏唐卡画派中的钦则派》-善缘-唐卡秘境,网络文章。

[7]康 格桑益西著《唐卡艺术概论》,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编,文物出版社。

[8]康 格桑益西著《唐卡艺术概论》,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编,文物出版社。

[9]杨嘉铭《噶玛噶孜画派绘画基本特点论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1-10。

[10]康 格桑益西著《唐卡艺术概论》,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编,文物出版社。

[11]康 格桑益西著《唐卡艺术概论》,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编,文物出版社。

[12]康 格桑益西著《唐卡艺术概论》,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编,文物出版社。

[13]康 格桑益西著《唐卡艺术概论》,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编,文物出版社。

[14]康 格桑益西著《唐卡艺术概论》,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编,文物出版社。

[15]洪士峻《从传统到现代-新概念唐卡打开你的心灵之窗》,神州,2019-12。

猜你喜欢
唐卡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太原有了首座唐卡艺术馆
当景泰蓝邂逅高原的古老梦境
朋友多了好走路
边巴次仁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唐卡收藏渐暖
唐卡绘出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