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霞 王莉
摘 要:针对贫困生这一特殊人群,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新视角。将应用型本科院校1084名贫困生随机分为实验组543人、对照组541人,只对实验组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干预,使用《症状自评量表》研究两组贫困生的心理状态,最终得到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10个指标及总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在躯体化、抑郁、敌对等9个指标上都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能够有效提升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5-0186-03
Abstract: For the special group of poor students, a new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dopted. 1084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543 and control group 541, and only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as implement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self-rating symptom scale was used to study the mentality of the two groups State, the fin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10 indicators such a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anxiety and total score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9 indicators such as somatization, depression, and hostilit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poor students.
Keywords: po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ositive psychology
贫困生指的是学生自身和其所在家庭能够筹到的资金,不足以支撐其在学校中的学习以及生活基本花费的高校学生[1]。大部分贫困生除了要面临家庭困难问题,还要承受由于家庭困难所导致的心理困惑和就业压力,家庭穷困、心理困惑、就业压力的“三困生”日益增多[2]。
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占比大约为30%,特困生占比在10%到15%之间,并且在山区以及偏远区域,上述两类群体的占比更高[3]。大量研究证明,贫困生相对普通学生而言, 更易出现抑郁与焦虑、自卑与自我封闭、强迫症状、依赖心严重[4]等问题,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主张以积极理念来研究普通人心理现象的科学,其中心理现象自然包含了心理问题,其目的是以全新视角,解读普通人自有的或者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力量,促进人们找到幸福[5]。
积极心理学无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新的视角,开创了提升此类教育实效性的新路径。陈红等提出这一学科在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其理论也拓展到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贫困生的感恩认知能力[6];自我接纳团体辅导能够显著降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水平[7];人本会心团体在贫困生的幸福感和自动思维的改善上卓有成效[8]。
但此类研究的数量并不多,且大多还局限于理论阐述,实证研究较少,尤其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发展性团体辅导实践就更少。鉴于此,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实证方法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很有必要。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生开展为期一学期的积极心理理念学习与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期望提高贫困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其优秀品质,建立积极向上的关系,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安徽省大学生资助系统中,随机抽取应用型本科院校1090名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本科生,收回有效问卷1084份。研究样本中男生501人,女生583人,分别占46.2%、53.8%;理工科551人、文科533人,分别占50.8%、49.2%;其中获得励志奖学金的265人(获奖的被资助的学生),占24.4%,获得贫困资助的819人(未获奖的被资助学生),占75.6%。将1084名学生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543人,对照组541人,各组男女生比例大致相等。
2. 研究方法
(1)SCL-90,即《临床症状自评量表》量表。此表由L.R. Derogatis在1973年编制,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并且使用10个因子[9], 反映贫困生的精神症状情况。
(2)自编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随机抽取实验组、对照组的贫困生代表,采用个体或小组的形式,对2组贫困生代表本人、家庭成员、班级同学、老师等,按照已经拟定好的提纲,在实验干预前后,各进行一次深度访谈。
(3)实施过程
首先在进行干预一周前,先用SCL-90量表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集体前侧;其次对实验组贫困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最后在干预结束后 ,使用SCL-90量表评估所有贫困生。
(4)实施方案
综合塞里格曼对于积极心理治疗模式的已有探索,本方案主要从五个目标进行干预(具体活动设置见表1)。 运用团体辅导技术、经典故事、哲言、音乐、心理剧、以及优秀贫困生榜样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以期望达到干预效果。
3. 统计方法
研究使用SPSS 20.0分析数据,实证干预过程按照制定的操作指导手册的要求进行。
二、实验结果
实验干预前,对贫困生实验组与贫困生对照组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2。
实验干预后,对贫困生实验组与贫困生对照组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值较前测普遍减小,说明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活动,对两组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对2组贫困生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
从表4看出,贫困生实验组前、后测数据在躯体化、抑郁、恐怖等其他10个因子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贫困生对照组前、后测数据仅在人际关系敏感上存在差异,而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其他9个因子及总分都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活动,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程度提升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可知,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的胜势主要是培养积极情绪、培养积极认知以及培养积极品格三点。积极情绪能够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使人可以正确应对负面事件,能够提高心理上的幸福感[10]。而积极的认知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中间变量,又能够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产生良性循环。本研究主要培养乐观、感恩、希望、韧性四种积极品格,能够提升其心理素质水平[11]。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作为教育工作人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搭建锻炼平台,营造积极的学校氛围
通过搭建锻炼平台,创设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鼓励贫困生群体积极参与大创活动、社团活动、实践实习等,并给予个性化辅导;发挥贫困生榜样的力量,用其自信、感恩等积极品质感召贫困生群体;在完善的高等院校学生资助体系下,更需要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关爱与鼓励等支持。
(二)挖掘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其对积极情绪体验的感受性
正如积极心理学大家所言,人类有24种积极人格特质(诚实、善良、勇敢、幽默等)[12]。研究人员经研究证实,每1个人都具有其中的2到5种品质。所以,通过问卷测试、访谈、自我分析报告、团体活动等多种形式,找到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并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加深贫困生的体验。就如同弗瑞德所提出的“扩大与建构”理论,一旦个体感受到积极情绪,其认知能力会出现改变,如:语句表达流畅些、识记速度更快等。
(三)主张“去病化”理念,用发展性眼观看待贫困生问题
抛弃寻找“问题”、诊断“疾病”的教育模式,主张“去病化”理念。关注并开发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及正确归因认知,正确看待贫困问题。在学习与生活中,用欣赏和发展性眼观看待每位贫困生,促进他们挖掘自身积极力量和积极人格特质,从而创造幸福生活。
一言以概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贫困生而言,其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根本,以积极心理活动为依托,强化贫困生的整体心理功能,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为其身心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08-111.
[2]颜文朗.精准扶贫背景下“三困生”问题的研究综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2):170-173.
[3]万喆.新形势下中国贫困新趋势和解决路径探究[J].国际经济评论,2016(6):47-62.
[4]孟恒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的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3):89-90.
[5]郑雪.积极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
[6]汪依桃,等.贫困生感恩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J].校园心理,2017,15(6):414-416.
[7]赵彤,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A].第八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會论文汇编[C].2015.
[8]钟向阳,等.高校贫困生两种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17(3):12-15.
[9]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27-30.
[10]董妍,等.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的进展[J].心理科学,2012,35(2):487-493.
[11]吴九君,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2):1885-1888.
[12]黄莹.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