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杉本博司作品中的哲学与美学

2020-10-21 09:11张苏雨李丹阳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美学哲学

张苏雨 李丹阳

【摘要】杉本博司是一位日本哲学家和艺术家,他的摄影作品兼具了哲学思想和艺术性。他的作品充满了禅思的意蕴,使观者在欣赏时可以获得难得的平静。本文想通过探究其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来找到他作品,特别而安静的原因。杉本博司涉猎的范围很广泛,有摄影、装置、绘画等,其中颇为著名的是一系列摄影作品有《海景》《剧场》《建筑》等。透过这些作品表达出的哲思,让观者对空间物质世界有了清晰感悟,这些哲思是杉本博司思考过再呈现在创作中的。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应该在表现它艺术美学特性的基础上,找到自己与当代文化的契合点。本文希望通过对杉本博司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对艺术学习者与工作者创作作品产生一定的启发。所以本文选择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杉本博司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希望通过这个新的切入点研究这位极特别的艺术家。

【关键词】杉本博司;哲学;禅思;美学;东方美学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一、杉本博司的东方式美学

杉本博司是一位日本哲学家和艺术家,他的摄影作品兼具了哲学思想和艺术性。他的作品充满了禅思的意蕴,使人们在欣赏时可以获得难得的平静。很多人评价,杉本博司的作品在中西方文化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样的描述十分贴切。杉本博司出生于日本,曾赴美留学,并在美国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他能够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审视东方文明,也擅于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技术进行结合。他追求禅宗,并用艺术的手段进行呈现。在他的作品中,观者能够获得的不止艺术层面的美感,还有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以及领悟。毫不夸张地说,杉本博司是日本国宝级当代摄影艺术家,他站在现实的角度,通过相片尝试理解那遥远的历史和在这曾经真实存在的历史中生活过的每一个人。

二、杉本博司作品中的哲学思想

(一)时间与空间

杉本博司曾說:“我的艺术的主题是时间,摄影就像一架时间机器,是记录时间的,我也试图用摄影回答一个问题‘时间对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杉本博司带着对时间性的领悟开启了一系列创作。

《剧院》系列作品是杉本博司花四十年时间完成的创作。杉本博司架起大画幅相机,走访无数间电影院,从电影开场等到电影结束,从观众进场拍摄到曲终人散。杉本博司采用长曝光的手法拍摄一部电影的播放过程,他将时长达两小时之久的一部电影变成了底片上刺眼的白色矩形。整部电影的放映过程和时间的流逝全部被这一张薄薄的底片表现出来。在安静的影院中,人们忘记了时间,但杉本博司用镜头提醒我们,此刻的时间更为复杂交替,观众的时间在真实地流淌着,电影屏幕的进度条也在一刻不停地走向结尾。在相片中,电影屏幕呈现亮眼的白色,剧院的布置和久坐的观众则在暗处,明处暗处时间都在一刻不停地往前走。时间是流逝的,就像杉本博司镜头下的一部部电影一般,流淌过总会留下印记,时间与记忆或模糊,或苍白,但毫无疑问,是深刻的,就像那底片中最亮的一抹白。

《剧院》用长曝光的手法将电影的全部放映时间呈现在摄影作品上,《阴翳礼赞》则用同样的手法表述了蜡烛的一生。长曝光是杉本博司最常使用的拍摄手法,他曾说:“没有快门装置的人类之眼,必定只能够适应长时间曝光。从落地的那一刻起,到临终躺在床上闭眼那刻止,人类眼睛的曝光就只有一次,照片也只有一张。” 杉本博司在《直到长出青苔》中将拍摄整根蜡烛燃尽全过程的底片,同样用烛光将底片中的蜡烛影像投射到墙壁上,他通过这一组装置作品表达人类在住所中点着灯火度过漫漫长夜的生活记忆,蜡烛的一生随着火焰的渐渐熄灭也走向了尽头,不停变幻而又短暂易逝,燃烧过程的全部形态都被记录在了相片中,成为了永恒的记忆,就像杉本博司在作品下方描述的那样“一夜之梦在记忆中重新唤醒”。蜡烛的一生被印在了这一张照片上、一面墙上,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杉本博司拍摄并投印蜡烛燃烧的全过程,或许正是想借此表述他脑海中的每个人的一生。当观者欣赏这组作品时,不止会惊叹于蜡烛不短不长的一生就这样被一张冲洗放大的相纸呈现出来,也会想到自己的一生,这便是杉本博司想通过这组作品带给人们的有关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杉本博司的另一作品《海景》也与时间相关。他曾解释道,为何对拍摄海景拥有浓厚的兴趣,这与其幼儿时期的记忆脱不了关系。杉本博司说:“他的记忆与大海共存。”但讲述过去并不意味着沉浸过去,作者在《今冥途》中提到,所谓艺术,不管在任何时代,都是创造新价值的行为,或者说,是无中生有的行为。在任何时候,时间可以作为题材,但不应是全部题材,面对时间,我们应该回溯它,正视它,再创造它,关于时间的艺术作品也理应如此。

杉本博司利用禅思,通过作品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无论是《剧院》《阴翳礼赞》还是《海景》,杉本博司都将自己的哲思融入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使人们在观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来自时间与空间的强大力量。

(二)历史与现实

摄影不仅是对历史最真实的反映,也像是带领人们从现实走向历史的时光机,是现实世界的传送门。杉本博司镜头下的剧场,既是一个个独立的剧场,也是杉本博司想展现给观者的剧场。就像杉本博司在《直到长出青苔》中对剧场系列作品的解读一般,“相机总会记录,但没有记忆。”

杉本博司将禅宗的虚与空思想在《海景》这组作品中发挥到极致,拍摄《海景》几乎成了杉本博司的终身事业,所以《海景》也成了杉本博司最著名的作品。杉本博司在拍摄那智瀑布时突然领悟到,千百年来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一不变的是大海,所以,他开始以各地的大海为题材,用他擅长的长曝光手法拍摄暗含历史性的著作。杉本博司镜头下的海,是远古人们眼中的海,是现在世人眼中的海,也是未来每个生命所能真切感受到的海。历史与现实中都存在的这片海在杉本博司的镜头下成为人类意识的起点,孕育着无数生命与灵魂。杉本博司认为,他的海景是可以和古人分享的,因为他们看向的是历史长河中的同一片海,即使在时光轴上,已经度过千百年光阴。

杉本博司从第一组系列作品《透视画馆》开始,就将历史作为主题融入他的创作中。《透视画馆》拍摄的自然史博物馆中由动物标本组成的艺术装置,动物属于过去,标本属于现在,杉本博司用快门链接了过去与现在。艺术装置是人为的虚假场景,但杉本博司镜头下的画面又格外真实,人们站在相片前,仿佛真的置身于同时段的历史中,和远古的动物通话。在《透视画馆》这一系列作品中,不止有拍摄装置的具体时刻,有装置搭建的一段时间,更有画面所描述的远古时代,三种时空交叠,历史与现实融合,就像人们对杉本博司作品的评语:“照片唤起记忆,记忆通往从前,从前便是时间。”

摄影不仅是摄影家进行创造的过程,也是创作者本人及观赏者通过阅读作品思索未来的过程。杉本博司在《异帮人之眼》中高度评价马勒猴对于艺术的认识:“就算艺术什么也无法解决,但光是超越,就已经足够。”杉本博司创作过一组透视画系列作品《初次来访者指南》,这幅作品站在外星人的视角,以初来乍到者的身份接受人们为其制作的一组旅行指南。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历史像一卷连环画,铺开在人们眼前。就像杉本博司在古代的风景中对历史的描述那样:“消逝了的古代风景就这样变成了一幅卷轴,委身于绵延不断的时间,流向茫茫的远方。” 摄影作品带给观者的不应该只是对于现实的描绘和思考,也应该具有对于未来的警惕和遐想。按下快门只是一瞬间,但在摄影的这条长线上,是无数个生离死别。

(三)变幻与永恒

杉本博司的《建筑》拍摄的是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挑出作品中的任何一张放到当今社会评判,都很容易被贴上“废片”的标签,因为《建筑》系列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在失焦的状态下拍摄的,杉本博司刻意将焦点对准无限远之外,目的是呈现出他思想中建筑最后的形态。正如他在《直到长出青苔》中所写的那样:“建筑物是建筑的坟墓。”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在杉本博司的镜头下却模糊,这是杉本博司对观者提出的深刻疑问,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观者是不是已经被这些美好而虚幻的表象所吸引,而丧失了对真实生活的感知。这些本该真实存在,不停变幻新鲜模样的建筑却在相片中呈现不出完整而清晰的状态,这也暗示了人们美好的最终理想与现实残酷社会的永恒矛盾。

三、杉本博司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一)构图对称

杉本博司从人类的起源思考到未来,时间、历史、记忆都是他作品的主题。杉本博司的创作主题变化不断,但他的表现手法与创作方式几乎是没有改变的,这也形成了杉本博司自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杉本博司偏爱使用长曝光的方式进行创作,使摄影不再只是按下快门那一瞬间的事,而是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与记忆都融入到一张底片中。杉本博司也偏爱水平、对称的构图,他的作品画面极度简洁,一目了然,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海景》这组作品中就鲜明地体现了杉本博司的构图原则。画面被海面的天际线水平地一分为二,画面的上半部分是较亮的空气和光线,下半部分则是水和氛围。构图抽象而神秘,使观者忍不住探究蕴含在这极简构图背后的深刻思想。

如果说《海景》是最能展现杉本博司构图方式的作品,那么《佛海》则是将杉本博司严谨到近乎执拗的构图手法体现到了极致。杉本博司在拍摄时,为了避免游客等人的影响,每天都是在天还没亮时就准备拍摄。他在太阳初升时,按下快门,进行长时间的曝光,太阳落在佛像上,大殿立刻金碧辉煌,仿佛是天意所赐。杉本博司镜头下的大殿里的上千尊佛像排列整齐,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每尊佛像都拥有自己的位置,并清晰地存在于镜头之下,观者看到相片的那一刻,肃穆之感油然而生。

(二)黑白对比

杉本博司的作品大都呈现黑白灰三种色调,这是他对自己作品的另一要求,就像他至今仍然拒绝使用数码相机进行创作那样固执而令人敬佩。杉本博司作品中的黑白或对比强烈,或和谐统一,但毫无疑问,无论哪种表现手法,都是杉本博司为表现其作品主题而精心设计的。《剧院》是杉本博司作品中黑白对比较为强烈的一个系列,相片中的白是近乎刺眼的白光,这一块块白色发光的矩形在相片中表述了一部部电影的一生。在镜头下,几乎静止的观众和影院建筑呈现出黑灰的状态,而不停滚动的幕布展现出白色的方块造型,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时间就在这明暗交替间飞速流逝而又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三)具象与抽象

作者在《冷静之眼与热情之眼》中提到用宝丽来相机进行拍摄的作品《影之色》,杉本博司用宝丽来相机进行拍摄,并用暖风机对胶片进行加热,从而获得三棱镜使光线分散而产生的色带。除了《建筑》这一系列可以失焦而呈现出模糊之感的创作外,杉本博司的另一组作品《放电场》,也是他将具象与抽象结合的有力证明。他将放电实验的结果呈现在相机底片上,呈现出人们肉眼所无法观测到的放电的过程。这是与《建筑》系列作品完全不同的创作理念与方式,《建筑》是将原本清晰的楼宇与建筑,通过镜头语言将其呈现出模糊的造型,而《放电场》则是将世人很难观看到的现象,通过物理手段清晰地呈现在相片上。当然,图像也不完全可信,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图像融入个人思考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强,世界以半真半假的状态呈现,而图像则可以呈现出作者希望你看到的样子。景色在变化,观景的人也在不断变化,这便是图像与虚实的最好证明,图像反映真实,图像倒也不完全反映着真实。就像杉本博司在《今冥途》中评价摄影那样,“摄影就是一种虚实结合”。

四、杉本博司作品的现实意义与给我们的启示

在时间、历史的这条轴上,摄影并不孤单。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笔者认为,艺术摄影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随着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的日趋发展,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摄影更多的挑战和意义,在这个物欲丰富的时代,想要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应该像杉本博司那样,权衡好情操与技法、灵感与专注、历史与现实中的平衡,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配得上“艺术”这个神圣的字眼。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应该在表现它艺术特性的基础上找到自己与当代文化的契合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这给予摄影师的创作很多便利。摄影师可以通过后期图像处理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在摄影作品中完美结合,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当代摄影师拍摄的作品更具有个性化,更难被模仿。这和传统的摄影艺术不同,传统的摄影艺术更侧重于表现客观世界,而当代的艺术摄影更注重于表达摄影师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看法。摄影不再是展现真实的艺术,更多的是展现摄影师内心世界的艺术。就像杨泳梁的《蜃市山水》和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他们通过后期技术将拍摄出的画面进行结合处理,使表面上看上去具有中国山水特色的摄影作品背后蕴藏着更深的内涵。而这些内涵,无一例外地站在现实回顾历史,眺望未来。

五、结语

摄影不仅仅是光与影的结合,更是有意识、有思想、经过思考的艺术作品。摄影创作的过程是摄影师基于对历史的观察,基于对现实的认识和想象,创作出富有未来意义的艺术作品。杉本博司在作品中融入对美学的研究,加入对哲学的思考,使得其作品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拥有了现实意义。不可否认的是,扎实的基础使艺术作品美丽,但通过对杉本博司作品中蕴含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个人的独特思想使作品美丽。只有作品中含有现实的意义、生活的内涵,融入个人的爱憎、人类的希望,它才是一副配得上艺术作品这样的夸赞。一幅作品只有在带给观者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的同时,还能让观者拥有心灵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满足,才是艺术。就像哲学家叔本华所认为的那样,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它们终究难以用于人文关怀,而这一点唯有艺术可以做到。

参考文献:

[1]温灵.杉本博司的摄影禅思[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5(3):132-134.

[2]黎敏斐.从“瞬间”到“永恒”[D].北京:清华大学,2017.

[3]杉本博司.直到长出青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張苏雨(1997-),女,汉族,江苏省淮安人,硕士,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设计学;李丹阳(1997-),女,汉族,四川省攀枝花人,硕士,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设计学;Ladan Abouali(1984-),女,伊朗人,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家具设计与工程。

猜你喜欢
美学哲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