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楚调汉韵特质的云梦皮影音乐活态传承探究

2020-10-21 09:11王晶晶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9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

【摘要】“非遗”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本文以“非遗”——云梦皮影音乐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音乐形态分析法、比较归纳法等方法,通过田野工作、例证分析和实地调查,查阅湖北省图书馆和云梦县文化馆资料,以音乐艺术学为学科背景,结合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从发展渊源、流派唱腔、音韵风格、传承记忆、艺术风尚五个维度,分析、总结、归纳了云梦皮影音乐的楚调汉韵特质,提出了推进艺人表演技术、皮影音乐剧目、观众传统记忆“三项传承”,力求实现荆楚“非遗”民间戏剧活态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楚调汉韵;云梦皮影音乐;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項目: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楚调汉韵特质的云梦皮影音乐活态传承与创新探究”(项目编号:19Q169)。

前言

云梦皮影是湖北云梦县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到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集民间口头传统、非文字叙述传统、民间音乐戏剧和民间美术传统为一体,是荆楚人民口传身授、创造传承的活态文化记忆。云梦皮影音乐极具楚调汉韵的荆楚文化特质,行腔豪放、高亢激昂、婉转悠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是研究荆楚民间曲艺的珍贵资料和活化石,具有很高的音乐、史料、学术、艺术研究价值。

一、云梦皮影音乐的艺术特质剖析

云梦皮影音乐作为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态样本,是极富楚调汉韵特质的荆楚文化缩影,拨开历史的尘烟,从其发展渊源、流派唱腔、音韵风格、传承记忆、艺术风尚五个维度去探寻,具有如下鲜明的艺术特质:

(一)丘泽桑田的历史沉淀

楚国自古就是“泽国山丘、泽菽桑田”,云梦曾是楚国的旧都,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印记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龚家砦、好石桥、斋神堡多处新石器文化,睡虎地秦代竹简、东汉陶楼等,折射出荆楚人类文明的最早曙光。楚人信鬼神,尚巫傩,具有感性而浪漫的情怀。原始、古朴的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从汉代的“素纸雕簇”到北宋初的“绘革社”,从清代中叶的鼎盛至“文革”后的复苏,历经岁月铅华和积淀淘沙,云梦皮影音乐这朵荆楚民间曲艺的奇葩,和着楚调汉韵唱了百年千年。

(二)粗犷俚俗的荆楚腔调

云梦皮影音乐高亢激昂,节奏明快,与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皮影戏流派唱腔比较,唱腔为湖北西乡高腔,当地群众誉为“土摇滚”,演唱需真假嗓子相结合,行腔豪放,刚柔并济,刚如打麦号子,柔似摇儿歌。后受姊妹艺术的影响,融合了汉剧和楚剧的某些唱腔,逐步形成生、旦、净、末、丑各种腔调之分和起、煞、摇、数、垛等多种板式。词格融合俚曲,唱词讲究韵辙。曲调尤以“悲哑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动情处,根据固定格式,一腔三折,一唱三叹,气氛浓烈,娓娓动听。

(三)汉涢交融的乡土韵律

云梦地处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临长江,滔滔涢水流过县域,曾经辉煌的农耕文明滋养着这片锦绣乡土。云梦皮影戏轻装简从,表演形式为“独撮”,只需二人一台戏,前台由一个人一边操作,一边说唱,素有“戏剧轻骑”的美誉。“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深耕沃土的云梦皮影音乐委婉流畅、律动殷切、音韵缭绕、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音方言,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调、多腔并用,旁无提词,全本贯通。舞台场面,有条不紊;唱念做打,声情并茂;提杆操作,游刃有余;乐器伴奏,配合默契;管弦丝竹,一锤定音。

(四)口传身授的人文记忆

云梦皮影音乐剧目分为大本戏、小本戏,大本戏以历史演义、侠义公案为主题,惩恶扬善、宣扬美德;小本戏以乡土风情、家长里短为素材,情节风趣、讽刺教化,表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些剧目实际上只有简单条文,表演时全凭艺人即兴发挥,讲究腔随字走、字随腔连,快慢、强弱、顿挫、抑扬,恰到好处,收放自如。这种承载着历史人文记忆的唱腔表演技艺和口头艺术形式,历经数百载,或师徒传授,或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坚守清贫、繁衍生息,成为荆楚民间戏曲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

(五)流变不息的艺术风尚

荆楚大地“水陆要津”的地理环境和楚汉先民“浪漫不羁”的艺术情怀,将“顺应大势、流变不息”的精神风尚深深地植根于云梦人的文化性格当中。云梦皮影音乐虽历经多次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末曾因白莲教“玄灯匪”牵连问罪,新中国成立前受战乱摧,残苟延残喘,“文革”期间遭文化浩劫毁失殆尽,但其传统的躯壳里始终坚守着“坚韧、乐观、不拘守”的灵魂和初心,深深植根于民间田垄和茶社书场,与优秀传统文脉基因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顺应形势发展,富于求变,有声有色地成长,开枝散叶,历久弥新。

二、云梦皮影音乐的活态传承路径

云梦皮影音乐浓郁的文化特质和厚重的历史积淀为活态传承发展提供了内力支撑,聚合以剧作家、戏班、艺人、观众等组成的鲜活主体群,挖掘以剧目、茶社、戏馆、博物馆等组成的民俗资源库,重构整个云梦皮影戏生态,促进云梦皮影音乐表演技艺的传习、戏曲剧目的整理和票友观众的回归。

(一)艺人表演技术传承

针对云梦皮影音乐的文化特质和活态传承的相关性,一是关爱呵护传承人,给优秀戏班和知名艺人戴上“金字招牌”,给予应有的荣誉尊重、公众认同和社会地位,促进其取得与其技艺水平、专业实力、业界口碑相当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收益;二是孵化培养传承人,探索以师徒承袭与科班传习为特色的戏班与院校联合培养模式,开设相应学科和配套课程,创建传承艺人孵化基地,聘请优秀艺人为客座教授,发放传习补助,支持传道授业,倡导学戏问艺,保证老、中、青、少四个层次都有人才储备;三是动态管理传承人,完善评价标准,对传承人进行审核认证和定期考评,打破终身制,做到有进有出,激励艺人提升自身表演技艺和积极参与活态传承的文化自觉。

(二)皮影音乐剧目传承

过去,皮影艺人地位低下,剧目全凭口传心授,档案散轶、缺失严重,然而,每部剧目的剧本、乐谱、编排、场记、舞美、角色创作、演出剧照,尤其是著名艺人、大师的艺术资料等都弥足珍贵。一是深度挖掘。云梦皮影音乐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必须深入民间、扎根生活,广罗普查和挖掘保護、探幽析微,采取收购、交换等方式,搜集文稿、手本、影卷,记录典藏、影像。二是研究采撷。坚持辩证取舍和扬弃,对文化精髓进行科学分析、甄别、修复和梳理,如从《武松打虎》《鹤与龟》等经典保留剧目中汲取精华,从细微处拾遗补缺,正其谬、弥其缺,不能让宝贵的艺术资源枯竭。三是精细整理,在建设档案库、博物馆的同时,设置开放式“云梦皮影音乐数据云”,开展“云梦皮影研究”“征集非遗音乐原始档案”“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非遗”文化保护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观众传统记忆传承

云梦皮影音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闪烁着朴素的人文光辉,对其“守护和保留”不能仅仅体现在档案上,而要“活”在舞台上、走进百姓中。一是雅俗同赏。用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剧目找回曾经的集体记忆和往事,唤醒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让观众集中地、直观地感悟这份久远的乡愁记忆和人文情怀。二是观演互动。善于捕捉社会情绪的凝结点,将传统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拉近角色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使演出亲切生动,紧扣观众心弦,使观众在情感上与皮影艺人产生共鸣。三是场域共振。拓展剧演空间的社会场域,以云梦皮影音乐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村镇等多种方式,搭建起同频共振、更接地气的交流平台和传播载体,唤醒大众关注热情,涵养起一个热爱云梦皮影、关心云梦皮影的文化生态。

三、结束语

一腔一调道出人间百态,一招一式唱出千古兴衰。当下,云梦皮影等“非遗”文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濒临失传的严峻挑战。抢救活的文化和历史,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使命担当。走过寒冬的人,最知春天的温暖。可以预见,云梦皮影的春天花欲开,溢满乡情乡音的云梦皮影,从时光深处款款走来,如滚滚涢水蜿蜒不绝,如滔滔长江亘古不息,诉说着悠久的岁月,放射着人文的光辉,在活态传承与创新驱动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角下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11).

[2]滕得清,李雪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J].文艺指导.2007(3).

[3]张艳,戴俊超,邹华丽.唱腔在云梦皮影音乐中运用的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3(9).

[4]杨祖愈.论中国皮影戏的起源[J].戏曲艺术,1988(4).

作者简介:王晶晶(1981-),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荆楚传统戏曲音乐、声乐表演艺术理论、小城镇社区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
艺术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实践探讨
以“非遗”市场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研究
蒙古族音乐活态传承之衍变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青林寺谜语的活态性特征及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