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10-21 03:51李毅李舒展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教师教育

李毅?李舒展

摘 要: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是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本研究调研了东中西三所部属师范院校,发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认识不到位,学位认可度不高;入学考试缺乏,求学的时间及地点不尽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双导师缺位;专业和思政课均不够完善,网络课程效果不佳;考核过于宽松,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所在中小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在问题总结与归因分析基础上,针对各责任主体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公师硕士培养质量。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一、问题提出

免费师范生教育在我国始于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10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1](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正式发布。2012年9月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正式入学。2015年7月我国第一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毕业。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全国教育大会都强调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2][3],这标志着我国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4]提出,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2018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对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全面规定,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5]。公费师范生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标志着我国对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投入将持续增长,从政策和待遇上将加大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支持力度。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学历的入职要求及高学历人数与欧美发达国家乃至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小学教师学历要求仅为中专[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发展中国家;据教育部《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中教师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为8.9%,初中为2.6%,小学仅为0.9%[7]。相比之下,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小学教师硕士比已超过50%[8];欧美国家大都要求中学教师至少拥有硕士学历,有些国家比如法国、捷克、芬兰、爱沙尼亚等甚至要求小学教师也要有硕士学历[9];

发展中国家朝鲜、泰国等均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是从师范院校毕业[10][11]。

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以下简称“公师硕士”)政策是全面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学历层次,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但在其管理机制与培养质量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东中西地区三所部属师范院校为例进行调研,对目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拟为我国进一步提升公师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研了我国东中西三所部属师范院校。通过各高校的研究生院分发问卷,最终回收有效学生问卷3246份(在读80.26%,毕业19.74%)、高校教师问卷368份(副教授54.34%,教授27.17%)、高校负责公师硕士培养的相关管理者问卷43份(研究生院负责人占比9.48%,学院负责人和教学秘书占比90.52%)、中小学管理者问卷382份(校长占比20.42%,副校长占比79.32%),有效问卷的平均回收率为92.75%。此外,课题组随机抽取了56名学生、39名高校老师、28名高校管理者、30名中小学管理者进行了访谈。

2.问卷与访谈

本研究参考《实施办法》等国家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广泛吸取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学工作者的意见,通过初测—修改—再测的程序编制了信效度较高的《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分别针对学生、高校教师、高校管理者及中小学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运用SPSS21.0对量化数据进行分析,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类、归纳分析,深度剖析当前公师硕士培养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2012年首次招收第一届公师硕士,截至2016年2月统计(该数据为公布的最新数据,2017~2018的数据教育部正在统计),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全国累计招收公师硕士46797人,28个省级师范院校也在积极开展培养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公师硕士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据我们近期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公师硕士的培养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1.各方认识不到位,学位认可度不高

各责任主体及学生自身对公师硕士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识不到位,对培养意义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高校认识不到位。高校把公师硕士培养当作学校的主要创收工作,未能认识到是在培养未来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家。三是中小学校认识不到位。未能将培养公师硕士当作提升本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并给予支持。四是学生认识不到位。未意识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未认识到攻读公师硕士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学习动力不足,不珍惜国家的优惠政策。此外,公师硕士学位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据调查数据显示,56.87%的高校学院管理者、61.07%的高校教师、67.12%的中小学校管理者、65.94%的学生指出该学位在社会,特别是在教育界的认可度较低。

2.入学考试环节缺失,求学的时间地点不尽合理

公师硕士政策存在问题,尤其是招生政策不完善。一是入学无门槛,缺乏招生考试环节。《实施办法》规定,学生攻读教育硕士采取免试的办法,即学生不需要通过招生入学考试,只需提出申请即可入学。54.90%的高校指导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学习不认真不投入,不具备攻读硕士的基本素养。74.62%的高校指导教师认为有必要设置入学考试。可见,免试招生政策造成了学生不重视学习机会,本科阶段知识的遗忘又未能重新拾起,基础薄弱,为后续培养埋下隐患。二是攻读时间不太科学,申请时间过早。《实施办法》规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便可申请在职攻读教育硕士。调查数据显示,47.02%的学生都选择在工作后一年开始攻讀。该政策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对教师选择攻读时间起到了误导作用。根据美国学者卡茨的“教师发展时期论”,入职1~2年的教师正处于“求生存时期”[12],关心更多的是能否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无暇顾及自我提升等。访谈中,超过60%的中小学管理者表示新任教师在工作的1~2年内尚处职业适应期,难以协调好教学工作和学习任务。超过50%的新任教师反映他们还缺乏对教育教学理论的体验和感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教学相结合。三是求学地点不尽合理,局限于本科毕业学校。《实施办法》规定,学生只能回到本科毕业的部属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这就意味着公费师范生无法就近攻读学位,而由此形成的“双校”距离障碍必然会给学习带来不便。此外,部属师范大学师资有限,容易造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而地方师范院校又不能参与公师硕士培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13]。

3.激励机制不健全,双导师缺位

高校团队对公师硕士培养的顶层设计欠缺,师资方面存在高校导师专业不对口、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师生联动机制欠缺。一是高校导师专业不对口,指导質量差。受“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影响,高校从事学科教学的老师数量很少,据高校管理者的访谈数据统计,80%~90%的高校指导老师为纯学科研究型导师,只有百分之十几的老师是从事学科教育。高校导师不了解当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现状和需求,惯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方法,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54.77%的指导老师表示不太愿意担任这一职位,72.48%的指导老师对自己的指导质量不满意,72.09%的学院管理者认为指导质量不够理想。二是双导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积极性受限。65.07%的高校任课及指导教师表示其所在教学单位未将公师硕士的教学及指导计入工作量,课酬和指导学生的酬劳很低。超过一半的高校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在访谈中表示获得小于付出。此外,89.7%的中小学负责人表示所在学校并未给实践导师额外的报酬,这严重制约了实践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高校导师、实践导师与学生的三方联动机制欠缺。公师硕士的培养是“双导师制”,由高校导师、实践导师分工合作,从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共同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与实际教学能力,但实际上“双导师制”并未发挥其预想功能。一方面,导师团队组建松散,缺乏合作意识。66.94%的高校导师表示与实践导师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沟通。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缺乏交流。高校导师表示每年与所指导学生交流次数不足5次的,占比均高达73.10%。69.87%的学院管理者指出实践导师与学生也基本不联系,责任落实不到位,严重制约培养质量。

4.专业和思政课均不够完善,网络课程效果不佳

高校团队给公师硕士开设的课程存在脱离实际、与本科课程雷同、学科专业知识不够、思政课开设不足、网络课质量不高等问题。一是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紧密。57.10%的高校学院管理者、77.11%的高校教师、88.00%的中小学管理者认为公师硕士课程结构失衡,理论课居多,实践课占比太低。二是公师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雷同。65.00%的高校学院管理者表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支撑新课程的研发,63.56%的高校指导教师也表示公师硕士课程其实就是本科课程的复制。三是课程对学科专业知识的体现程度不够。53.69%的高校管理人员指出公师硕士课程不仅应包含教育教学相关内容,还应帮助学生深化学科知识的理解,但目前公师硕士课程多聚焦于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四是思政课的开设不足。58.90%的中小学管理者认为公师硕士的思政课程开设不足。61.13%的高校管理者认为公师硕士的思想政治素质非常重要,而现行网络课程不足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五是网络课程质量不高、系统操作不便、互动性差、学习缺乏监管。39.53%的高校管理者、44.57%的高校指导教师、24.77%的学生指出网络课程质量不高;34.88%的高校管理者、28.58%的高校指导教师、26.43%的学生指出系统操作不便; 65.12%的学院管理者、43.75%的高校指导老师、43.01%的学生反映网络课程学习互动性差;67.44%的学院管理者、55.71%的高校指导老师、32.78%的学生反映网络课程的学习缺乏监管。

5.考核过于宽松,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高校团队给公师硕士的毕业考核存在形式单一、形同虚设、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71.43%的学院管理者认为目前公师硕士课程考核不合理,方式过于单一,几乎所有课程都采用闭卷考核。大部分学院管理者在访谈中强调,在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几乎处于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状态,学院和指导教师难以监管。而95.91%的高校指导教师认为公师硕士生的论文质量未达到硕士论文水平,毕业考核标准形同虚设,30.05%的高校导师认为甚至低于或等于本科论文水平。大部分学院管理者在访谈中表示论文普遍存在选题重复,创新性小;写作不规范,抄袭情况严重;文不对题,编造数据、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均不明显等问题。学院管理者表示为了不滞压学生毕业,不得不降低毕业论文的要求。

6.经费和时间无法保证,奖励机制欠缺

中小学校对公费师范生攻读学位的经费、时间及精神奖励支持不足。仅有11.83%的学生反映任教学校给予了攻读经费支持,访谈中,中小学管理者指出“经费支持”相比其他的“时间保障”“评优评奖”“重点培养对象”来说是对培养支持力度最小的。65.89%的高校管理者指出学生欠费情况较为严重。39.80%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保障了其攻读学位的学习时间。此外,精神奖励缺乏。调研发现,34.90%的学校将获得学位的老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仅有14.22%学校在评优评奖中给予了注意。

四、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国情,针对调研结果反映的突出问题,从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及中小学校各责任主体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公师硕士培养质量。

1.提升各方认识,提高学位认可度

第一,教育部及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公师硕士的培养放在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位置,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公师硕士培养重要性的认同及其学位的认可。第二,高校应将公师硕士的培养作为其应尽之责,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将其定位为创收的渠道。第三,高校任课及指导老师应增强为国家培养未来优秀教育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中小学校应认识到公师硕士的培养对其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给予足够的支持。最后,公费师范生应认识到攻读公师硕士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增强主观能动性。

2.完善招生政策,科学引导攻读

教育部应对公师硕士培养的相关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一,取消免试入学规定,设立考核选拔机制,设置一定的入学门槛,招收有追求、有上进心、真正具有攻读意愿的公费师范生。第二,延长申请攻读时间为任教满两年,错开教师成长的“求生期”,使其拥有一定的教学实践体验,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后再申请攻读。第三,调整学生必须回毕业院校攻读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规定,允许学生按区域就近入学,可选择部属师范院校也可选择地方师范院校。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教师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