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马拉松的“热”追捧与“冷”思考

2020-10-21 02:37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部 江苏 南通 226010)

1、前言

作为“舶来品”的马拉松运动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直到1981年北京首次举行了城市马拉松赛事,才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居民提供了参与马拉松的机会。随后,越来越多的城市争相举办,以此作为展示城市风貌、提高城市知名度的一种方式。早在4年前,中共中央就已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之中,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正是贯彻落实这一理念的基础工程,而通过马拉松赛事成功举办可向社会大众彰显文明包容的城市形象、民众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等。

城市“马拉松热潮”正是因为其自身商业价值凸显、体育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加之政府积极引导,以及社会民心所向形成了多因一果的局面。但由于主办方缺乏直接经验,生搬硬套、各环节把控能力和服务水平有限、参赛者人身财产安全保障低、缺少赛前赛后评估评价体系等,使得许多城市须“冷静思考”,以求整改提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透析我国当下城市马拉松“热”与“冷”中寻求促进赛事健康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2、城市马拉松的“热”追捧

2.1、马拉松举办场次激增且民众参与热情高涨

据统计,1981-2000年,我国马拉松赛事仅有5项,但在2011年之后,我国马拉松热却呈现“井喷”之势。在随后的2014年里,国内举办马拉松的城市全年增至55个。然而,在次年申报及审批赛事政策继续放宽以后,数据再创新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34场。2019年底,中国田协给出了全年马拉松赛事官方数据,呈现在《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中。报告称,在政府引导、地方响应、民众支持的背景下,马拉松正逐步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许多人民崇尚健康的一部分,并继续朝有序良性方向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从举办数量来看,同比以往呈现持续升温态势,中国大陆全国范围内,马拉松路跑年度举办次数达到1828场,较去年度的1581场增长了15.62%;举办规模赛事数量排名前三依次为:浙江省232场、江苏省185场和北京市117场;从社会参与度来看,全年参加各地比赛总人数为712.56万,较上年度增加了22.22%。

2.2、马拉松赛事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并驾齐驱

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热门运动项目的马拉松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作为“后起之秀”,亦可与中超足球联赛、CBA篮球联赛并称国内体坛“三甲”赛事,且自身品牌价值与衍生价值实现双高。其衍生出的相关产业既包括运动鞋服、智能穿戴设备等实体物件制造,也包含了运动APP、云端运动数据存储等科技化研发。闭合产业链还包括运动设施、产教融合、基础学练等部分协同构成,商业气息日益浓厚,有时甚至超越了赛事价值本身,增值回馈并造福于城市发展。从统计与分析的大数据中还可以得出,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毛利率平均可达六成,有的甚至高达近70%。如按每场利润1000万元计,2019年全国1800余场马拉松约有180多亿元利润空间。对此,全球著名的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曾在《中国马拉松调查报告》中,也对中国马拉松的附加利益加以评价:“The growing number of marathon runners nationwide is due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rapidexpansion of amiddle class that is more than ever keen on staying healthy and fit.(译文:国内马拉松参赛人员的日益增长,可归结于国家的经济大发展,也包括社会的中产阶级迅速扩张。对于这些人来说,可不光是为了能够保持健康这么简单)”。

2.3、马拉松文化的价值表达迎合城市发展的形象追求

体育作为有效发展人们智能和体能的有效手段,自古希腊开始就流传着跑步与人类智力发展、身体强壮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国古代的《山海经》、《出行图》等也有关于马拉松赛的雏形——长跑的相关记载,例如,“夸父追日”、“走疾奔马”等。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倒逼城市适当放缓发展步伐,满足人们心理需求。马拉松适时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且自身文化的价值表达也迎合城市发展的形象追求。既包含“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砥砺前行”等催人奋进的引导,也有“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慢慢走欣赏啊”等,不同文化理念积极引导也是为了满足众口难调的庞大参赛群体行之有效的手段。一方面,马拉松文化价值的传播需要有更多民众的参与和口碑流传;与此同时,“快”时代下的“慢”生活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品读生活的广泛认同。

3、城市马拉松的“冷”思考

3.1、城市马拉松举办演变为跟风“蹭热度”

2014年,国内举办马拉松的城市全年增至55个。然而,在次年申报及审批赛事政策继续放宽以后,数据再创新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34场。一方面得益于赛事文化内涵与城市倾力打造和追求相一致;另一方面或许在于马拉松赛事带来较高的经济回报率,与各地政府部门积极响应“体育奔小康”而着力打造品牌赛事不谋而合。从下图1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过去几年间国内城市马拉松规模爆炸式增长,且热度持续空前。国内知名的“四大赛事”,即北京、上海、大连和厦门的马拉松参赛资格紧俏,呈现一席难求的局面,甚至因此滋生了黄牛倒卖参赛资格、假身份替跑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在这种利欲熏心的刺激下,相关部门非但没有行之有效地办法抑制和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反将重心投入到争相举办赛事上来,县级市甚至个别乡镇也争先恐后参与进来。与此同时,不禁让人疑惑:当下国内是否真的需要每年1800余场马拉松比赛?

出于跟风“蹭热度”目的而竞相举办赛事或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且并非因为追求马拉松文化的特质与内涵为目的举办赛事,未全盘考虑其价值取向,既未能得到预期的盈利回报和城市正面宣传,又损害了马拉松赛事在城市内外民众心目中良好形象。

图1 2014-2019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举办场次变化概况(单位:场)

3.2、赛事运营水准待提高且内容设计上缺乏休闲体验

总的来说,大多数马拉松举办城市对于赛事的运筹帷幄能力偏低,社会化大发展带来的城市化水平提升迅速,内涵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从举办马拉松赛事来看,在单方面追求效益回馈而忽略了许多必要环节的成本支出是不可取的,起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相耦合。如何降低参赛选手的运动风险、增加更多项目体验、满足不同参赛者的需求是重要环节。例如,赛前宜采用线上线下多渠道全方位普及马拉松的项目知识和注意事项,给参赛小白和从众心理而报名的选手们理论扫盲;另外,选拔、培训一支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医疗救援队伍必不可少,组建“医疗志愿者服务队”远比政府行为压力下从医院抽调的医疗队伍或短时雇佣关系更可取,地方或周边城市医药卫生相关专业的学生们成为很多城市医疗救援队伍里的靓丽风景线。年轻活力、服务热情给赛事本身加大了宣传力和影响力。常言道“防患于未然”,与其将这支队伍用于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倒不如加强赛前报名选手的初步筛查,以避免源头上带来的隐患。必要时,可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参赛费用里包含意外伤害保险,以最大程度保障生命安全,提高抗意外发生的能力。

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城市马拉松比赛中独树一帜,恐怕是今后举办方需要重点思考和筹划的问题。推行“比赛年年有,年年有不同”的理念,或许比满足少数追求运动成绩和赛会奖励的跑者,来得更受众一些。全民健身首要的就是全民参与,除了将赛程从全程拓展为半程、迷你跑等,项目体验方面可融入一些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内容。让原本单纯的跑,仅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参赛者收获健康的同时,加深对城市的好感和来年再相会的夙愿。

3.3、参赛者自我认知及评估能力不足引发运动伤害

马拉松项目得以从奥林匹克竞技场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了报名者的运动储备能力和体能要求。对马拉松参与者说,参与马拉松是其追求身心健康、磨砺意志和培养人格的价值诉求。对于政府和主办方而言,尽管强调全民健身、大众参与,但将项目本身的运动特点以及庞大参赛者的安全把控融合起来并非易事。参与马拉松需要一定的运动基础和心理准备,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比赛的难度。但在实践上,由于缺乏跑步和体育相关专业知识,运动理论和技能实践之间,还是横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更何况有些跑者连项目最基本的理论都似是而非,或者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项目参赛要求之间的差距。比赛时,片面又过分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大大加剧了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当问题发生时,社会民众和媒体总不免将矛头指向马拉松,马拉松赛事本身或受到波及的城市,也因此蒙受了难以甩脱的污点。

4、城市马拉松良性发展策略

4.1、聚力商业开发与赛事价值有机契合

城市举办赛事所追求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注入和支撑。当然,适度范围内的商业赞助和广告植入也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大好局势所在。应该清醒认识到,外部商业支持归根结底是为了扶持并发展以马拉松赛事为主体,辐射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马拉松产业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首先是与之直接相关的体育鞋服等销售行业、社会舆论的主阵地、可能涉及的附属体育场馆(含会展中心等)、医疗团队、城市旅游行业等核心产业。此外,像广告行业、餐饮服务业、科学调查研究、特色建筑雕刻等延伸产业发展也不容小觑。整合在一起,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巨大马拉松产业链。充分发挥赛事公司在产业链中的作用,提出具有创新市场开发的理念,聚力商业开发与赛事价值有机契合。随着各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随之也会产生一系列配套的赛事经济与文化活动。逐渐打造围绕马拉松产业链,以核心产业为基础,延伸产业为附属的马拉松良性经济生态。以城市特色为出发点,注重创新,力求衍生更多与时俱进、迎合时代所需的新领域。

4.2、组织管理精细化,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能否成功承办举办大型赛事及活动,是检验一个城市或地区管理能力及治理水平的试金石。后来者欲居上,首先就是学习借鉴成功组织管理经验,同时极力规避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与教训,总结提高、不断完善。首先,办赛理念的推陈出新,既要考虑马拉松“为何而办”、“为谁而办”、“如何去办”的问题,也要科学评估本地的自然环境、城市管理水平、人才对外交往能力等禀赋因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行量身打造,不可以把“大、全、多”作为唯一标准,“便捷、小型、分众、多样”也许更符合马拉松运动在国内发展的时代潮流,更符合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丰富生活品质的价值需求;另外,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不断加大赛事人才资源的培养,以及相关专业方向的人才向体育赛事人才的转化;最后,组织管理力求最大程度精细化,打造部门管理体系和模式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4.3、优化赛前及赛后的评估体系建立

赛前预先通过线上或线下形式,采集报名参赛者的简易问卷调查,并运用分析软件形成量化且详实的大数据。问卷内容宜选用选择形式为主,题量在5-8个适中,既节约时间又便于采集到真实有效信息。针对不同运动能力和习惯,不同性别年龄和特点,给予对应的备赛指导和简易评估。相关内容可通过发送短信、电子邮箱等形式,反馈给参赛选手。一方面,可一定程度规避运动伤害和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彰显办赛城市对参赛选手,尤其是首次参加或远道而来的朋友细微关怀。

赛后及时回顾整个赛程前后的进展状况,与赛前评估之间的对比关联度,形成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同等重要。针对突发情况以及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反思整改,力求来年最大程度优化。

5、结语

马拉松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尤其是与各地区城市文化紧密结合,正在经历从无到有再到优的演变进程。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超越了作为运动项目本身的影响力及单一宣扬城市文化带来的成效,应该说这种高度的社会认同为今后更好的发展与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市马拉松“热”追捧的同时,应该正视并清醒认识到,诸如,跟风“蹭热度”目的而竞相举办赛事以及社会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浪费、赛事运营水准不高且内容设计上缺乏休闲体验、参赛者自我认知及评估能力不足引发的运动伤害等负面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赛事逐步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以及想要提高办赛水准必须解决的困难。通过聚力商业开发与赛事价值有机契合、组织管理精细化及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优化赛前及赛后的评估体系建立等有效途径,助力城市马拉松赛事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本月赛事
冰上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