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体育部 北京 10008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几十年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大幅增长,1982-2014年间增幅超过2.5亿,同期的流动人口比重也上升迅速,由不到1%达到18.6%,超过全国常住人口的1/6,如图1。这里所说的“流动人口”即国内移民,“流动”一词强调了该移民群体的“流动性”,却忽视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想要留在城市的“稳定性”,基于这一视角,一部分流动人口被称之为 “城市新移民”。
图1 1982-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增长统计
与流动人口相同,城市新移民中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各省份的中小型发展中城市或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在国家推进教育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他们之中大多没有务农经历,离开校园后直接留在城市,对城市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反而难以适应家乡的生活。
关于城市新移民的界定,目前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童星等认为城市新移民是指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途径实现自我或家庭的区域性迁移,已在移居城市中获得相当稳定的工作和住所并具有定居意愿的群体。廉思则定义为年满16周岁且1980年以后出生,在城市工作、生活而没有取得该城市户籍的中国大陆地区居民。周大鸣在其著作《城市新移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对城市新移民的概念界定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出生地与原户籍都不在本地,在本地居住2-5年;有在城市(城镇)定居的意愿;具有合法居所;具有合法收入。在这些不尽相同的定义中,最为核心的指标就是是否获得当地户口,如果获得该城市的户籍,则认为从一个外来人变为“市民”,不再是移民。
城市新移民往往有意居住城市长期定居、甚至举家迁移,但因户籍制度的阻拦,加之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理活动不尽相同,他们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一层无形的屏障,这使他们的社会融合增加了难度。关于社会融合的测度,研究者常常从经济生活、文化教育、政治活动、心理认知等多个方面进行,例如,以H.Entzinger为代表的“四维度”模型,如图2。在“四维度”模型中,经济融入是移民融入的最重要内容,也是移民实现完全的社会融入的前提条件。亦有观点认为,在进行结构与文化的双重融合后,城市新移民需进一步完成心理融合才能摆脱“无根心态”,拥有对城市的归属感,达到真正的社会融合。虽然阻碍城市新移民融入城市的是难以打破的户籍制度,但城市新移民也可以在既定的事实下寻找新的出路,如加强社团联络,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寻找新的情感寄托,参与娱乐、体育等活动,以达成一定程度的社会融合。
图2 结构与文化框架下移民融入的所有重要内容
当下城市新移民群体的体育参与现状,可以从流动人口的体育情况中略窥一二。根据1997年海胜华对我国流动人口进行体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发现,在当时,该部分国内移民的体育行为与体育意识脱节,虽然认为身体健康较为重要,但实际上的体育参与不足,有将近八成的人拥有超过4小时以上的休闲时间,却并没有为体育挤出一定的时间。这与他们多从事“脏、累、差”的体力劳动工作息息相关。同样因为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现如今的城市新移民多处在以“996”模式为工作常态之中,这使他们虽然具有了一定的体育意识,但无法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却变成了客观上“没有时间”,庄永达基于宁波市研究后发现,主观上“没有金钱”也是城市新移民参加无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还有文化、社会、体育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城市新移民的实际体育生活质量和体育消费水平大多处于低水平状态。尽管如此,城市新移民在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偏好,他们愿意多选择简单且经济的公共体育活动,尤其偏好一些群体性、低技术性体育活动。城市新移民对群体性运动项目的偏好,值得引发关注与思考,这会不会和他们的社会融合有关呢?
体育作为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会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体育参与对城市新移民群体也有理由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但其效用因该群体的特殊性,不可与当地居民一同而论,所以有必要对城市新移民的体育参与问题与其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以便后续探究其作用机制与效应,并为该群体的健康生活作出正确的指引。
从已有研究来看,体育参与能够对个体社会融合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诸如少数族群、女性和有障碍人士等等。从户籍制度产生的隔阂而言,城市新移民也可算作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但学界关于体育参与对该群体的社会融合效应存在结论不一的现象,大多数声音认为其作用是正向促进的,也有个别声音认为,体育参与会使该群体离融合更远,面临更多的社会排斥。
早在2010年,仇军就基于大众体育的视角对城市移民的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问题行了专门的理论研究。他提出了与之相关的若干个命题,其中包括体育参与之所以能够促进社会融合,是因为社会资本的介导作用这一假设。他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加个体的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的越多,会导致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增多。其中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通过与他人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认识了更多的锻炼伙伴,个体的社会交往机会增加。在认识越来越多锻炼伙伴,提升社会交往数量的同时,个体也有了新的机会向他人不断学习,增加与人沟通的频率,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个人的社会资本增多,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互动增多,从而更容易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
为何体育参与过程中的交往和互动更容易促进社会融合呢?有观点认为是由于在体育参于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增多起到了介导作用。郭鹏飞认为体育参与作为新城市移民融入当地生活的独特媒介,可以通过增加人际交往,增强人与人间的信任感,搭建新的社会网络从而促进社会的融合。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方式,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提供了参与其中的机会,为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交流空间,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交际圈。人在参与其中时,没有利益冲突与隔阂,任何身份和角色的人都可以成为锻炼伙伴。在同一环境下进行锻炼时,为了单纯的运动目的,运动者逐渐进行交流,从陌生到熟悉,开展合作或是竞争,城市新移民群体在这个过程可以和城市居民加深认知、真诚以待,渐渐产生感情,成为关系融洽、彼此信任的运动伙伴。而在运动之外,这种信任感的建立是十分复杂的,也是较为缺乏的。体育参与过程却大大降低了信任的难度,急速建立了运动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容易延伸到体育之外的情感之中,促进了移民与居民的相互信任,从而有效促进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
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公平公正的特质,也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介导作用。公平公正本属于竞技体育,例如,在耳熟能详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追求中,强调公平与正义。但城市新移民所参与的大众体育,也同样体现着公平公正。对于城市新移民偏爱参加的群体性运动而言,每一项运动都拥有自己的规则,运动者需要彼此遵守规定,运动才能得以进行。或是城市新移民常有机会参加的一些趣味运动会,也无不体现着比赛的公平与公正。对于参加个体项目的城市新移民而言,付出的汗水、时间与他们收获的健康、快乐也有着成正比的关系,运动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公平的。无论是群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他们都能从体育参与中获得强烈的公平感。而公平感对于个人对社会的感知是较为重要的。使社会成员感到公平公正,是社会制度永恒的追求,只有让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感到公平,才是一个积极良性的社会。城市新移民被城市的户籍制度排斥在外,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表现,对于在体育生活中感受到的这种公平,算是对他们文化生活平等的一种弥补。所以城市新移民应当积极参与体育生活,充分感受体育所带来的公平公正的魅力。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水平也受到其个体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个人幸福感越高,其社会融合程度更高。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对改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城市新移民亦可以通过体育参与的方式改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促进个体社会融合的目的。短期的体育锻炼,即可减轻压力与紧张感、降低焦虑水平、改善心境状态,然而这种情绪的改善是一过性的;长期的坚持运动相较而言则能显著提高运动者的幸福感,且经临床证明,长期锻炼对改善焦虑以及抑郁的症状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改善情绪和自我知觉从而促进心理健康,进而影响运动者的幸福感。关于体育参与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大多从微观层面入手,强调体育参与对运动者个体幸福感产生的正向“效用”,并被分为内部效用和外部效用两种。体育参与的内部效用研究,即关注运动者自身,着眼于研究运动过程带来的“福流”(flow)、巅峰体验以及愉悦感等积极情绪。例如,蔡赓认为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能使运动者获得较多的运动愉快感,改善紧张、疲劳、抑郁、焦虑和愤怒等不良情绪,对提升运动者积极情感有着明显的效果。因此体育参与能有效减少城市新移民的人体脂肪含量、缓解日常工作给他们造成的较大的精神压力与紧张、使他们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以此产生较为强烈的主观幸福感。至于体育参与的外部效用研究,则和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外部效应侧重于研究运动过程中运动者与他人产生的社会互动与交流,研究认为这种社会关系可以带来幸福感。对于一些原本具有心理障碍的部分城市新移民而言,与锻炼伙伴一起运动时进行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有助于他们提升自信心,摆脱原本消极的悲观情绪,对于社会融合具有良好的促进效用。
虽然体育参与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能够有效的帮助来自天南海北、各不相同的运动者相识相交,促进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但是体育参与仍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有时甚至会产生社会排斥的效果。
首先,体育参与虽然打破了职业、教育背景的束缚,使原本素不相识的体育爱好者有了生活交集,促进了他们的社会交往,但现代体育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这导致体育参与并不能使个体从所在的社会经济地位中跳脱出来。处于社会边缘的农民工仍然会选择公共场所中免费的健身场地,都市白领或中产阶级还是会选择收取费用的健身房或对场地进行租赁,而上层社会仍旧倾向于选择在高尔夫会馆中相聚。诚然,同一阶层的人可以通过参与大众体育生活结交到不同职业背景的运动伙伴,拓展自己的社会网络规模,增加社会资本。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体育参与无法打通社会阶层之间相互流通的通道,运动者的交往大多限于所在阶层的内部,而固化的社会阶层,并不利于社会融合。
不仅如此,体育参与有时会造成移民抱团取暖的局面,Blecking对在德国的土耳其和波兰的移民体育组织进行了研究,发现体育组织生活并没有对促使该移民群体向德国社会融合做出贡献,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移民之间的感情联络,对于我国的城市新移民来说,同样如此,共同进行体育生活使该群体的情感需求在内部得到了满足,而忽视了与城市居民的融合,如果城市新移民故步自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引发社会排斥。城市新移民多相聚于“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同乡会和老乡群,地方社群的乡土情怀非常浓厚,充斥着城市新移民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其中与体育最为相关的,莫过于支持属于自己家乡的球队。根据对城市新移民人群中的球迷群体的研究发现,球迷的社会融合程度各不相同,他们自身特征差异会显著影响社会融合程度。其中年龄较大、学历较高、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城市新移民球迷的社会融合程度较高,他们会积极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获取社会认同;而部分低学历、低年龄的球迷,由于其尚不成熟,与前者相比,社会融合程度较低。由于来自同一故乡的球迷通常整齐划一坐在比赛场地的客场区,且人数较主场球迷少很多,他们更容易在竞争氛围激烈的比赛产生集体凝聚力,认为只有坐在一起老乡们才是一家人,而把主场球迷视为敌对势力。尤其是当比赛出现一些“不公平”的判罚时,很容易激化双方球迷的矛盾,尤其是在城市主场球迷表现出不文明观赛行为时,城市新移民球迷群体会将球场中的情绪带到球场外,降低对当地居民和城市的认同感,其社会融合进程将受到阻碍。从而使竞争的体育比赛场景是影响新移民群体构建社会认同的独特影响因素,会使新从而影响其社会认同过程。
鉴于体育参与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确存在以上多种介导作用,作者认为体育健身运动有理由成为城市新移民融入到城市生活的一个切入点,因此有必要对该群体的体育参与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建议,以促进正向效应的积极发挥,与此同时规避社会排斥等负面效应的发生。
基于城市新移民在体育参与中能够扩大社会交往,结交新的朋友,积累社会资本这一功能,城市应当为城市新移民构建出较好的运动健身环境,提供理想的运动交友的平台,将更多的城市新移民和城市居民吸引进来,以促进社会融合。该健身环境应在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新移民的工作、生活习惯量身打造,营造出舒适愉悦的整体环境,以满足城市新移民和城市居民对休闲体育生活的要求。譬如,将体育场馆建设在办公楼宇之间,使已经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移民和居民在工作之余就能直接享受到便捷的体育服务,省去场馆奔波之苦。对于其他仍不具有健康体育锻炼意识的城市新移民,要加强文化宣传与知识教育,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求得社会融合程度的提升。
目前我国大多城市都面临着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这需要整体体育环境做出改变,在此环境下,城市新移民拥有的体育资源更为匮乏,但这也意味着他们的体育参与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社区作为城市新移民居住生活的地方,是改善城市新移民体育生活的重要场所,只有把握好社区体育,才能最大程度上影响城市新移民的体育习惯。这要求社区相关部门加紧构建完善的体育服务体系,引入更多的健身设施,并成立建设更多的社区体育社团,促进城市新移民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并保障他们能够和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同样的体育福利。在居住社区开展运动,搭建体育交流平台,更容易让城市新移民感觉到自己是城市中的一份子,不仅能够促进人际交往,更能使城市新移民获得归属感。在社区体育中获得自我认可的城市新移民也更容易享受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社区应当积极组织开展趣味比赛,通过线上的方式集结城市新移民和居民,使彼此之间获得联络,并通过线下的方式开展具体体育活动,除此之外,可以举办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以促进城市新移民群体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运动参与目标,并组织开展晨练、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使城市新移民和社区居民更加正确、有效地参加体育锻炼。
如今,城市新移民发展的强势已是大势所趋,他们的社会融合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以体育视角对该群体进行关注的仍是少数。城市新移民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对所在城市缺少归属感,存在较为普遍的社会融合问题;而由于工作时间长,生活压力较大,城市新移民同时存在体育行为与体育意识脱节,体育参与有心无力的现象。本文认为,城市新移民的体育参与行为可以对他们的社会融合产生一定的介导作用。城市新移民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心理健康、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感受公平公正,从而对其社会融合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与此同时,城市新移民在体育行为中抱团取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融合。针对以上体育生活所产生的种种效应,本文提出了为城市新移民打造一个较为丰富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包括硬件上完善的健身设施和软件上多彩的交流活动等相关建议。希望通过对目前城市新移民体育参与的研究梳理,能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并助力城市新移民的身体、心理、社会融合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