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建设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
——访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

2020-10-21 07:41
大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苏州大学大学发展

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第一所遵循现代大学学科体系和教育理念举办的大学。寻根溯源,苏州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基因。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苏州大学的历史正是由一代代苏大人奋斗、创造和传承的。这段历史传承至今,历久弥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学校将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作为苏州大学的掌门人熊思东校长,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上海市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第十二、十三届副主委、民盟江苏省委第十一、十二届副主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为进一步了解苏州大学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建设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本期“高端访谈”栏目由特约记者郭伟和本刊记者罗建平对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进行了专访,以飨读者。

苏州大学校长 熊思东

●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就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服务”,真正做到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具有传承力、渗透力、感召力和持久力,她能把大学的“人”和“物”紧紧凝聚在一起。提升硬实力需要持续性投入,提升软实力则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在硬实力建设方面迅速提升,而软实力建设却相对滞后。因此,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要“软硬兼施、神形兼具”,通过双轮驱动实现均衡发展。

《大学》: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思想引领,您觉得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该怎样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熊思东校长(以下简称熊校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既是我们办学治校的根本落脚点,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性路径。我们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就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服务”,真正做到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其次要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要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

以苏州大学为例,建校120年来,始终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头顶蓝天”与“脚踏大地”之间,首先要把牢办学方向强定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涵养良好校园发展生态。其次要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才。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让思政教育贴近学生,用鲜活的故事和例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最后,苏州大学依托苏州经济、科技、文化等优势,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国家在苏州的重大战略布局,聚人才、建平台、促转化,提供有力的智力、知识、科技和思想支撑,构建创新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形成了“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互动发展新格局。扩大服务半径广延伸。我们主动与全国更多的城市建立伙伴关系,当好城市的智力源、动力泵和风向标,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通过顶天立地、天地互动,学校的发展与面向国际前沿、承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实现了有效结合。

《大学》:任何事物都是构建于自身实力之上,那么,您是如何理解大学实力的?

熊校长:我们通常在分析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的综合实力的构成要素时,往往将之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对于大学来讲,综合实力也包含硬实力、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是“物质力量”,指的是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基础设施等有形载体。我们认为,硬实力的核心在于“人”,因为人是使用有形载体并使其发挥功能的关键。人才是大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决胜未来的重要力量。一所大学只有汇聚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才能在发挥大学功能中有更大作为。因此,大学对人才和生源的吸引力,作为学校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学校的长远发展。软实力是“精神力量”,是指在“德”的层面形成的大学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追求,以及在“法”的层面形成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软实力的核心在于文化。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具有传承力、渗透力、感召力和持久力,她能把大学的“人”和“物”紧紧凝聚在一起。提升硬实力需要持续性投入,提升软实力则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在硬实力建设方面迅速提升,而软实力建设却相对滞后,部分高校在追赶和超越的潮流中变得浮躁、缺乏定力,存在“失去灵魂的卓越”的风险。因此,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要“软硬兼施、神形兼具”,通过双轮驱动实现均衡发展。

对于苏州大学来讲,学校在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两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硬实力建设方面,我们聚焦引才、育才、用才等关键环节,重点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了包括12 位院士和22 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约77%的高层次人才来自全球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得益于人才汇聚带来的发展红利,学校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我们不断涵养大学文化,浸润人文情怀。一是注重传承历史文化,总结好学校的创业史、奋斗史、成长史,积极挖掘校友事迹,讲好苏大故事。二是注重凝练精神文化,凝练具有自身特色且与时代和世界同步的办学理念,形成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和目标追求;三是注重提升环境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让师生浸润在浓郁的人文精神校园里。在硬实力建设与软实力建设的动态平衡和螺旋式上升中,我们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

●大学要坚守育人初心,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育人上,提供一流的学习环境和卓越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学到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和批判性思维,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大学理念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办学的质量。在大学理念的众多组成部分中,人才培养理念是核心,对此谈谈您的认识?

熊校长: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一个国家和民族拥有怎样的未来,取决于大学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因此,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未来的有用之才。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知识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大学所传授知识的“保质期”也越来越短,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愈发的迫切和多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认为,大学要坚守育人初心,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育人上,提供一流的学习环境和卓越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学到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和批判性思维,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能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一直以来,苏州大学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卓越人才,希望学生既引领未来,也能适应当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引领未来,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建立有灵魂的通识教育体系,组建了一支由高水平教师组成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围绕中华文化、世界文明、科学精神、生命关怀、社会科学等打造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二是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让一流学者走进课堂,将科学前沿和创新训练融入教学,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和呵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导学生选择有挑战性的目标,构筑激发式、广谱式、精英式的科研创新体系。三是积极与世界知名高校合作,开展国际联合培养及学生互访交流,着力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下,我们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一是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生命力的专业,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二是重点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面向传统产业培养创业型人才,面向支柱产业培养领军型人才,面向新兴产业培养研发型人才。三是突破“以我为主”的人才培养机制,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让企业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站上讲台,让我们的学生进入车间,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四是鼓励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进乡村田野、走进生产一线,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的大地上。

●地方高校应该重新定义视野、格局和边界,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更要引领地方、走出地方,以尊重历史传统为前提,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基础,以顺应世界潮流为导向,以面向未来发展为考量,做到与地方扎根更深,与国家对接更宽,与世界连接更远。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一要开阔视野;二要打开格局;三要突破边界。

《大学》:新时代,地方高水平大学如何既能服务区域经济,又能引领地方发展?

熊校长:我国目前有2,572 所地方高校,约占全国2,688 所普通高校的96%,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中流砥柱。过去,地方高校主要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随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打破了高校身份限制,而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为不同类型高校展现了相同的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与使命已发生了变化。如何打破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功能上的“区域倾向性”、竞争上的“区域封闭性”以及服务上的“区域定向性”等局限,突破发展边界,是地方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我认为,地方高校应该重新定义视野、格局和边界,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更要引领地方、走出地方,以尊重历史传统为前提,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基础,以顺应世界潮流为导向,以面向未来发展为考量,做到与地方扎根更深,与国家对接更宽,与世界连接更远。一要开阔视野。眼界决定胸襟,有什么样的眼界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地方高校要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将目光投向远方、投向未来,在更开阔的视野坐标上,积极找准与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主战场的结合点。二要打开格局。格局指的是大学的办学品格和学科布局。办学品格体现了大学的精神气质,学科布局体现了办学特色,两者构成大学存世立世的标志。地方高校要强调“地方”,更要突出“大学”,以勇立潮头的文化自觉、卓尔不群的办学成果和历久弥醇的办学声誉恪守大学使命、传承大学精神;要从全球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宏大背景中找到着力点和增长点,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大家庭,为攻克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三要突破边界。突破传统行政束缚,扩大学校服务半径和范畴,将扎入地方的根不断向下延伸,与所在城市的下辖市、区、县以及周边城市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学校创新链与城市产业链深度融合。突破传统学术范畴,聚焦内涵和质量,提升学术竞争力和话语权。

●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服务全球中得到发展。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作为中国的大学理所应当要扎根中国大地,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才能与国家同向同行,才能汲取充足的营养,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特质,作出特有贡献。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并不矛盾。国际化已成为当今大学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任何一所立志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都不能将视野和思维封闭在本国范围之内,要将学校置于国际舞台,融入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一要对标国际标准;二要拓展全球伙伴;三要创新合作理念。

《大学》:党和国家提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同时也提出了大学国际化的发展目标。您是如何理解扎根中国大地和国际化办学的关系?

熊校长: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和支持。纵观中外大学发展史,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服务全球中得到发展。中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作为中国的大学,理所应当要扎根中国大地,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才能与国家同向同行,才能汲取充足的营养,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特质,作出特有贡献。一直以来,苏州大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人才和平台等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出人才、出知识、出思想、出技术;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参与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开展学术研究,贡献苏大智慧和方案。

知识无国界,科学无国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并不矛盾。国际化已成为当今大学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任何一所立志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都不能将视野和思维封闭在本国范围之内,要将学校置于国际舞台,融入国际高等教育体系。苏州大学在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中,坚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引领学校发展,力争成为全球性大学。一是对标国际标准,我们坚信“与高手过招,才能成为高手”,积极开发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从日常交流、项目合作到全面战略合作的国际合作交流全体系。二是拓展全球伙伴,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科研联合攻关,推动全球重大科技问题和治理问题研究的跨国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来自苏大的声音。三是创新合作理念,一方面,积极“引进来”,在扩大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规模的同时,推进“在地国际化”,培养学生宽广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努力“走出去”,探索建立海外基地、海外平台、海外兵团,推动文明互动交流。通过对接国际标准、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合作交流,我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格局,实现了与世界连接更远,探索出迈向世界一流的新路径。

●大学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大学治理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

●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要厘清“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和“怎么治理”的问题。

《大学》:您认为如何才能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熊校长: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大学治理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苏州大学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实践,厘清了“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和“怎么治理”的问题,实现了治理精准化、科学化、民主化,具体涉及内外部治理结构两个层面。

在“内部治理”层面,一是完善苏大之“制”。建立新订规章制度评估审查机制,对全校规章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开展“废改立”;根据中央“示范文本”及时修订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重大议事规则,建立以学校章程为龙头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二是实施苏大之“治”。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分工合作、推进落实、协调运行、督办督查的工作机制;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建立行政与学术事务清单,厘清学术与行政事务边界,聘任10 位国内外院士担任特邀委员,为学科发展建言献策;推进民主管理,加强校院两级教代会建设,执行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设立学生参事制度,定期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教授与学生议校会、校领导午餐会等制度,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与建议;以国家试点学院为载体,下移管理重心,探索“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三是实现苏大之“至”。通过苏大之“制”到苏大之“治”,营造了党政同心、上下同德的良好氛围,巩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完善了以教授治学为中心的学术文化,坚定了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信心决心。

在“外部治理”层面,一是科学处理与城市的关系。在努力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保持必要的张力和大学的独立性。二是科学处理与企业的关系。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打造发展共同体。我们与企业开展科技联合攻关与人才培养,共建了119 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和388 个研究生工作站。三是科学处理与院校的关系。我们与30 余个国家(地区)的200 余所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等,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

面向未来,苏州大学将坚持法律之治、道德之治、科学之治和民主之治,完善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提高办学效率的一流生态,让制度更具约束力、管理更具执行力、资源更具生命力、师生更具创新力、文化更具吸引力。

●高等教育经由科学阶段过渡到技术时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丰富了大学的理念,扩充了大学的功能,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让大学走出象牙塔。当高等教育遇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插上智能信息技术翅膀的高等教育,既回归了“人本价值”,构建了平等的“师生交互”关系,更加突出了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又实现了教育供给从“限定性”向“定制化”的转变,高等教育呈现出新形态,诞生了“奇点大学”“开环大学”“云中大学”等大学新形态,重新定义了未来大学模式。

《大学》:您认为高等教育应如何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

熊校长: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来看,高等教育经由科学阶段过渡到技术时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可以说,技术丰富了大学的理念,扩充了大学的功能,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让大学走出象牙塔。当高等教育遇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插上智能信息技术翅膀的高等教育,既回归了“人本价值”,构建了平等的“师生交互”关系,更加突出了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又实现了教育供给从“限定性”向“定制化”的转变,高等教育呈现出新形态,诞生了“奇点大学”“开环大学”“云中大学”等大学新形态,重新定义了未来大学模式。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点,赋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

苏州大学与华为公司面向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未来,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协同创建一所全新理念、全新格局的“云中苏大”,致力于打造一个镜像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云中大学”,实现完全数字化,即校园内人、景、物以及学术活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全息复制,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实现了智能化升级,催生教育形态从传统的“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位老师、一群学生”转变为“一张网络、一个终端、成千上万学生、学校老师任挑选”,实现了“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行进在“上好学”的路上。“云中苏大”有学习时空无边界、知识体系无层级、师生互动无间隙、虚实切换无压力、精准管理无死角等特征。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通过新技术强化对教育环境的智能构建和对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感知,打造了基于67 间录播教室、515 门优质课程、23,000 多个视频、627 间在线教室的云课堂,利用VR/АR 等新技术突破时空、快速传播、手段丰富等优势,推进多场景、知识体系、教学人员等多维度互联互通,为学生带来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我们强调个性化精准定制,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画像,提升个体的精准分析能力,推动学生评价从原来的一张强调结果的“成绩单”,变成一份注重过程的“诊断书”,实现教育评价从“经验”走向“数据”,更有效地提升对学生的指导与陪伴。在校园治理方面,我们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正在打造云中苏大智能运营中心,对云中苏大的人、车、资产、各业务系统进行全联接,努力实现数据全融合、状态全可视、业务全可管、事件全可控,推动校园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转变,不断提升校园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标准化和动态化水平。

我们相信,数智时代下的未来大学是物理大学和云中大学双轮驱动的大学,是新技术集中萌发和应用的大学,是“学生永远不下课、学校永远不放假”的大学。云中苏大正是这样一所面向未来的大学,她将创造一种新的校园生活,探索一种新的大学形态,制定一套未来大学标准,为全球高校向全数字大学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学校的发展要基于历史文脉与现实基础、基于国家对大学的要求与期许、基于全球大学发展态势与未来走向。

●学校要想长远发展就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注重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二是注重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三是注重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大学》:“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请你谈谈如何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实现内涵发展?

熊校长: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致力于内涵发展、实施“双一流”建设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既能保持冲击一流高校与一流学科的发展势头,又能够遵循教育规律、强化办学特色、实现内涵发展,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重点。那么,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和创新,因此,要基于学校的历史文脉与现实基础、基于国家对大学的要求与期许、基于全球大学发展态势与未来走向。以苏州大学为例,我们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为“建设一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可用十二个字概括之,即 “人民满意、国际认可、世界尊重”。为了能全面、尽快而高质量地达成我们的既定目标,我们将在总结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推进苏大再出发。一是注重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既走得快,又行得稳,更有理性且高质量。因此,我们要将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高质量发展上,遵循大学和学科建设规律,保持合理的增速,通过提质增效增强发展活力。二是注重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时代在变化,历史在演进,赋予大学各种新的使命和责任,要求大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是,作为人类探究未知、创造新知、培养当下可用及未来引领的学术圣地,大学的性质和宗旨不会变也不能变。在我看来,变是大学存者适也的法宝,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直面问题,勇于改变自我,革新自我,升华自我;不变是大学长存于世的根据,我们要固守大学本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知识创造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传承好苏州大学的精神与传统,在不变中寻找变的基础和动力。三是注重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迈向世界一流要内激活力,更需要外拓资源,在内外互动中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我们要苦练内功,在提升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我们要扩大开放办学,拓展学校的学术边界和服务半径,以贡献求支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四是注重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进程,均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即使是世界最顶尖大学,在学科发展上也是各有侧重。我们将以一流学科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以点带面,实现学科群、学科域全面突破。同时,在优化治理结构、培育拔尖人才、加强科教协同等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辐射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基础,变与不变的关系是根本,内与外的关系是支撑,点与面的关系是路径。处理好这四组关系,我相信苏州大学一定能顺国家战略而为、乘城市东风而起、因融合发展而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使苏州大学更有情怀、更有格局、更有作为,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成为国际学术舞台上的重要一员。

《大学》: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猜你喜欢
苏州大学大学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Simple Life is Far Away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