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素养教育:何以所需?以何应需?
——学生与经济生活的关系视角

2020-10-21 07:41
大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财经协同素养

历史进入21世纪后,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进入了与经济全面关联的状态,学生也概不例外。学生周遭的生活都在不同程度地以经济的形态、经济的标示、经济的元素所表达,甚至借助现代化的手段以“不得不”的方式让人们去适应、去接受、去习惯、去“离不开”。这样的学生与经济生活关系状态,会让经济生活中实时出现的不良现象,像空气一样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从前那种将社会过滤后呈现给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措手不及,例如,高额打赏主播、攀比高消费、违法贷款赚大钱等。那么,该如何重新看待学生,看待学生应对经济生活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及教育,尤其是财经素养及教育,成为非常需要关注的紧迫问题。

从学校教育体系看,0-18 岁儿童覆盖的学段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包括普通高中和中职。如果从中国家庭中子女与父母在经济往来、大学学习等诸多方面非独立的紧密关系而言,这个学生的所指范畴至少还可以延长到大学学段,存在着“后18 岁儿童”的大学生儿童。所以,关于“学生与经济生活关系”的视角讨论,可以辐射到幼小初高大五个学段的学生与经济生活关系的理解,只是我们把这些学段的学生放置在社会人概念下,来统一观察和讨论财经素养教育对于他们何以所需以及以何应需。

一、财经素养教育的起点——学生与真实经济生活的关系

(一)学生的三种关系状态

我们可以从家庭、国家、社会三个角度来看学生以及学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1.成人保护的学生

我们时常将学生与成人放在两个对立主体来看待。学生是未完成的成人,成人是完成了的学生。成人对学生的保护,是成人监护未成年人之职责必需,也是长者关爱幼小之道德自觉,还是长大了的学生对自己内心学生世界的珍视与期盼。也正是这样的职责、道德、情怀等要素,使得学生始终处于成年人的保育、爱护、呵护之下,并没有真正从社会意义上完成生命的“第二次断乳”。于是,以父母为呵护者首要代表的成年人,不遗余力在学生与经济社会之间架构起一堵墙,试图不让接触或者少接触真实的经济社会,尤其是那些被成年人认为属于“非类”的活动或现象。此保护下,学生往往被放置在经济生活的“墙外”。

2.制度保障的学生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为学生成长提供制度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法,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个层面对未成年人保护做出了规定。2020年5月28日正式通过的《民法典》为未成年人撑起了保护伞,比如,将一个人受保护的起始点前移到胎儿,继承权从胎儿开始算起;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劳动行为受到保护等。国家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当学生因成年人的关系被带入某个经济生活事件时,比如某个经济纠纷、教育纠纷等,学生就被参与到经济生活的某个范畴。此保障下,学生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方式多是事件式的接触。

3.社会消费的学生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不待学生走出家校,社会的经济特性就已经以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方式挤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须臾不离。这是以往任何时代的学生不曾有过,至少是不曾强烈有过的生存环境冲击。今天的学生早早就被社会作为消费对象暴露在真实的经济生活中了,消费主张乃至消费主义倾向的经济元素,更是通过科技支撑的现代化设备与服务全面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所谓远离社会的学校“象牙塔”更像是“皇帝的新衣”。于是,面对一直在经济社会中的学生,对他最好的保护就是让他尽早与经济社会“和解”,让他早早地知晓身边的经济社会,早早地学会去适应去接纳这个未来他必定要全面融入的经济生活。

应该说,三种状态或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都是必然必要必需的,通常我们更重视前两种状态以及学生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成人对学生的精心呵护,国家法律对学生的制度保护,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需和必要,缺少任何一方的支撑,对于学生而言,都是致命的缺失。这两类关系共同的意向都是将学生送入学校,通过或过滤或避免或减少的方式,将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挤压到最低限度。一定程度和范围说,学生被轻放在家校真空里,圈养在真实经济生活之外。但在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及后疫情世界经济时期,学生与社会尤其是与经济生活的关系,需要予以重新审视,也更加迫切需要关注、重视和强调;让学生拥有财经素养就是关注、重视和强调的有效手段。

(二)财经素养的学生经济生活意义

全面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财经素养就是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所必备的财经知识、理财技能、财富观念、人生信念等基础素养的总和。它为学生形成并优化应对经济生活所必需的综合储备,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视野、应用能力、积极心理等。获得财经素养是学生认知与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

财经素养可以保障学生拥有经济生活的权利。一是有权利成为经济生活的思考者,而不只是旁观者。能够有意识突破简单的家、校空间关系,通过观察自己和身边人的经济活动,认识与知晓社会的经济生活状况,进而逐步理解个人与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关联,例如借助了解父母的工作了解经济分工及其意义等。二是有权利成为经济生活的创造者,而不只是消费者。能够力所能及作为一个商品、服务的正能量消费者的同时,通过个体探索或团队行动等方式参与创造经济生活,改善与引导经济生活的方式与思想,例如为垃圾分类制作特殊标识等。三是有权利成为经济生活的护卫者,而不只是受保护者。能够在安全的范围,发表意见和质疑评判,保护与捍卫清正廉洁正义的经济生活,如参与环境保护、贫困资助等。

应该说,学生的财经素养之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可能是微小的,但却可能是深远的。财经素养是学生未来全面融入经济生活的原初根芽,它引导着将要成为成年人的那个学生在面对无限诱惑时,还能在未来某些时刻稳稳地持有对经济活动规范与正当、理性与安全、信用与责任的价值及行为坚守。而那些未来某些时刻的坚守,就是今天财经素养教育之于学生经济生活的全部意义释放。

二、财经素养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指向学生与经济生活的内在关系

供给学生的财经素养教育,必定要在理念、目标和内容上深刻反映学生与外界的关系,指向学生与经济生活的内在必然。

(一)理念:学生为本、国家为重

当我们把财经素养作为学生处理自己与经济生活关系的一种手段与方法时,财经素养教育就不只在经济学知识范畴、理财技能范畴,也不只是道德或心理范畴。实施财经素养教育的期盼是,让学生学会理解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进而理解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经济活动与国家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成为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人;而不是培养或加重培养“精致的个人主义理财者”。所以,我们倡导,财经素养教育要秉持“学生为本、国家为重”的理念,以促进个体进步、维护国家发展为根本目的,建构起基于学生、面向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视野的财经素养教育目标。

(二)目标:“三九五体系”

财经素养教育以劳动为起点,以德育为指向。我们可以建构起提现财经素养教育基础型、拓展型和结果型目标的“三九五体系目标”。

三即“形成三个观念”:正确的劳动观、合理的金钱观、正义的财富观,这是财经素养教育的基础型目标。告诉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取收入创造财富;合理理解金钱对于生活的正当意义,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懂得财富创造的社会责任,创造与累积财富既是个体能力和努力的体现,也是社会支持的结果。

九即“理解九对关系”:这是财经素养教育的扩展型目标。财经素养教育要教会学生集中理解这些关系,包括从付出劳动演绎出的“付出劳动与获得收入、诚实劳动与个体尊严、劳动能力与尊重他人”三对关系;从赚取收入演绎出的“赚取收入与遵守规则、信用原则与市场秩序、收入差距与风险管理”三对关系;从累积财富演绎出的“个体努力与社会支持、个人财富与国家发展、财富拥有与人生幸福”三对关系。

五即“成为五个合格者”,这是财经素养教育的结果型目标。财经素养教育的最后目标是要让个体进入社会经济生活时成为五个方面的合格者,助力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包括能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合格的消费者,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消费者;成为合格的理财者,做一个诚信规范的理财者;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做一个保有财富的管理者;成为合格的创造者,做一个财富人生的创造者。这五个合格者,是个体在经济生活中或将承担的不同角色,不同角色的存在价值和能力要求,其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与提升。

“三种观念”从劳动付出—获得收入—累积财富这一经济活动过程逐一展开并覆盖,为学生未来从事经济活动形成基本的财经素养底色。通过“理解九对关系”,将财经素养教育的基础型目标“三种观念”予以深化和具体化。“成为五个合格者”的财经素养教育目标,旨在帮助个体能够在人生不同阶段胜任经济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为个人幸福、家庭福祉、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财经素养教育的实施——“三观、三味、三境界”

在实施财经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有教育无财经”或者“有财经无教育”的两种极端现象。目前在我们还缺乏专门的财经素养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的财经素养教育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这两种现象都或多或少存在。为此,我们倡导立足于学生与经济生活关系的财经素养教育实施过程要充满“三观、三味、三境界”。

(一)财经素养教育“三观”:正确的劳动观、合理的金钱观、正义的财富观

这是财经素养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三九五体系目标”中的基础型目标,是实施财经素养教育必需随时渗透的思想引领。

(二)财经素养教育“三味”:生活味、铜臭味、人品味

这是实施财经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三味由南京师范大学朱曦教授2019年提出)。强调在对学生进行财经素养教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财经的韵味,彰显为人的品质。三味从操作层面与三观呼应,并形象地解释了财经素养教育教学的独特之处。

(三)财经素养教育“三境界”:学无涯、思无邪、行无止

财经素养教育是跨学科的教育活动。学校实施财经素养教育,是对“课堂革命”的响应和创新探索,但也是对当前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一种挑战和考验。因此,需要把散在的财经素养教育力量聚集起来,形成财经素养教育共同体。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已经组织建构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校不同学段财经素养教育共同体,聚集价值观认同的学校一起探索与创新财经素养教育教学。

其中,我们倡导共同体及每位老师在实施财经素养教育时拥有三境界。一是学无涯,强调不断地学习。当前,我国公民的财经素养水平总体不高,不只是学生的财经素养,包括教师的财经素养水平也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实施财经素养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学习财经知识提升自我财经素养水平的过程。二是思无邪,强调不断创新正能量思想。一方面是正确地理解财经素养教育,教师必须持有正确的、“无邪”的财经素养教育价值观,不能把财经素养或财经素养教育想歪了,学校的财经素养教育不是教孩子们如何赚大钱、发横财;另一方面是真诚地、“不虚假”地探索创新更多的财经素养教育思想和理论,促进学校财经素养教育发扬光大。三是行无止,强调不停步地实践。学校实施财经素养教育是有许多困难的,需要校长具有对财经素养教育的深刻认知及制度安排,需要教师团队有集体创新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财经素养教育的协同推进——理解“我、你、我们、你们”的关系

独木难成林。财经素养教育可以协同学校、科研机构、社会企业、政府部门等多种力量来共同推动。学校之间可以通过众创教学、相融文化、互培师资、集体研究、校外联动、联合调查等多种方式参与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共同体,共创共享财经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协同共同体可以是分学段的、分区域的多种样式。协同推进财经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个共同体因子正确理解协同共同体中存在的“我、你、我们、你们”之间的关系(图4-1)。

图4-1 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共同体关系图

第一,正确理解“我是我”。协同中,每个学校都是一个“我”,每一个“我”都要努力形成并体现自我,探索形成自己的财经素养教育教学特点,体现独特性。第二,正确理解“你是你”。协同中,学校要重视与尊重其他的“异我”,也即重视与尊重每一个“你”,要善于学习“你”,不断提升“我”。第三,正确理解“我是我们”。协同中,每一个“我”都要汇流进“我们”这个共同体,学校间彼此为彼此的财经素养教育探索做出贡献,实现协同过程中的共创,将单个的“我”变成团队的“我们”。第四,正确理解“你是我们”。协同中,每个“你”也要汇流进“我们”这个共同体,学校彼此与彼此相互分享成果。

但协同的过程并不是要泯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界限,相反,协同团队里的每一个“我”和“你”都受到共同体的尊重,所有“我们”和“你们”共创共享的成果都接受个体/学校的确认,并得到共同体的知识产权维护。所以,协同共同体里,每所学校的财经素养教育都可以在其间形成自我、贡献我们、分享他人。

总之,财经素养教育对学生理解、参与、融入经济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学生拉回真实的经济生活中接受财经素养教育,要让财经素养教育贴近真实的经济生活,引导学生慢慢学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领会自己及周遭及未来的关系,逐渐提升财经素养水平。为此,学校作为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也需要进一步重视并加快提升财经素养教育在学校教育的价值和地位。

猜你喜欢
财经协同素养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财经日历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