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形成类型

2020-10-21 22:08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杭州 311121)

一般的,无论是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创新或是党委政府自上而下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实现通常所说的“善治”。所谓“善治”,其实是治理中的一种,即是良善的治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是国家治理中的一剂“善治良方”,以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为代表的“善治”一定体现在“地方经验”之中。我们把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形成的一系列经验成果统称为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需要明确的是,基于我国国情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人民群众为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形成主体的形成类型中,中国共产党的身影也无处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的创新做法进行提炼总结,凝结为能够指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同时,人民群众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与党委政府接触交流,有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甚至会帮助、指导和推动相关创新的深入开展,因此我们认为,人民群众这一形成主体创造的“地方经验”也是属于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范畴。

因此,我们可以对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下一个定义,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由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对于各领域改革发展具有显著优势的宝贵经验,是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形成必然性

(一)地理空间上的阻隔

我国各地山川风貌、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天然的差异性,地理空间上的阻隔加上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间接导致了地方经验形成的必然性。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交通方式的便利,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也日益频繁,地理空间上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深层次的文化传统、日常行为习惯、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所反映出来的差异依然存在,并且还将继续存在。因此,地理空间上的阻隔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形成的必然性。

(二)历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自古便有地方经验的传统,具有丰厚的实践基础。历史文化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随着历史的演进,地方经验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文化基因之中,影响着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譬如当地方文化中存在浓厚的经商历史,人们便不愿墨守成规,敢想敢闯,绝大部分人都选择经商,形成了具有商业文化特色的地方经验,凝结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汗水。由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步伐不会停止,历史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也将会继续存在。因此,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形成地方经验的一个必然性因素。

(三)外界环境的压力

当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人们不进行创新便会失去发展甚至生存的机会时,大部分人就算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也会主动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一系列创新的经验做法。譬如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为了生存,冒着坐牢的风险实行“大包干”,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如果不进行改革,就只有活活饿死。又譬如在面对国外关键核心技术的垄断时,我国企业再不创新便会失去发展甚至生存的机会,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我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咬紧牙关进行科研攻关,最终突破技术难关,拥有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经验,这种由于外部环境无法改变造成的巨大压力催生了地方经验的形成。

(四)政治体制的约束作用

一般的,当上级党委政府要求下级党委政府进行创新的压力传导下来时,下级党委政府即使不愿创新也不得不进行创新;而当地方党委政府面临各地同级党委政府积极进行探索创新的境况时,这种同级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也会令地方党委政府选择积极创新;此外,也存在部分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晋升而大力迎合上级领导进行创新,当然这应是极少数。由于政治体制的影响作用产生了大量由党委政府探索创新所形成的地方经验。同时,我国在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自治范围内,各民族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丰富多彩且充满民族特色的创新做法和经验。因此,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也是地方经验形成的一个必然性因素。

事实上,任何一项地方经验的形成不只是某一个因素在单独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形成的必然性。

二、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形成类型

(一)自下而上的创新型:基于人民群众的视角

1.文化影响型。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习惯、工作生活方式,进而促使了具有文化特色的地方经验的形成,这是一种由内而外自觉自发的活动过程。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未曾中断的古国,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也正是如此,中华文化早已如文化基因一般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体、血液之中,在人们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间都有明显的体现。事实上,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形成过程中既起着内生促进作用,同时也影响甚至束缚着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形成及发展,如一些腐朽、僵化的传统,可称之为文化桎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也是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平衡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的过程,而这种平衡将长久存在。

2.地理阻隔型。由于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加上地理空间的阻隔导致某地的一般做法传到一个新的地方后被视为宝贵经验加以应用。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多民族共存的大国,各地在山川风貌、风土人情、饮食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天然的差异,生活空间的相对固定导致了各地的人民群众早已习惯了他们平时生活中的经验做法。这种风俗习惯的差异加上地理空间的阻隔也间接导致了某地一个习以为常的做法到了其他地方可能被奉为圭臬,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指导地方发展的宝贵经验,也因此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形成。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日益频繁,地理空间上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但一些深层次的日常行为习惯,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所反映出来的差异依然存在,并且还将继续存在。

3.生存发展型。人民群众面对来自外部的压力甚至是压迫和威胁时,为了生存发展主动探索创新以摆脱困境而形成的地方经验,是一种被迫自发、由外而内作用的过程。例如当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时,人们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变革,积极发展农业才能获得生存。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刚刚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人民群众的生活极为困难,不少人迫不得已外出乞讨。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几个农民创造出了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大幅提升,农民的生活逐渐好转,各地也陆续效仿,这一伟大创造于是在全国推广铺开,此后经过实践不断地发展成为了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需求驱动型。人民群众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逐渐产生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的需求,这些需求驱动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断创新、努力奋斗,从而形成了许多创新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 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这一系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驱动着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干事创业,投身时代建设大潮,一系列创新经验应运而生。如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于是各地开始实行垃圾的分类,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垃圾分类创新做法。

5.见贤思齐型。“见贤思齐”一词出自《论语》,可以此指代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一种形成类型。《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是人们见到优秀的人或事物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学习,向优秀的人事物看齐,而见到不好的人事物便会反省,从而不断改善自身,这是先贤的智慧。其实对于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而言也是如此,地方经验的本质仍然是一种经验,既然是经验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经验值得人们去学习、借鉴,不好的经验也值得人们借此反思自身进而有所改变。人民群众在创造地方经验的同时也积极学习优秀的经验做法,既向国内的优秀地方学习,也向国外学习其创新做法。总体上看,这种类型是通过批判性的学习借鉴进而为我所用的过程。

综上,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其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实践总结的结果。

(二)自上而下的创新型:基于党委政府的视角

1.理想价值型。由于党员干部个人理想抱负和价值追求,比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诉求,从而由内而外地促使其积极干事创业、无私奉献,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在为人民服务中产生了大量的创新经验和做法,是一种自发的行动过程,具有正面的积极导向。这样的领导干部和他们所创造的地方经验不在少数,如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黄文秀等人,这些名字的背后是这个时代真正进步的强大助推器。譬如,改革开放初期,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大量调查后排除万难果断决定开放市场,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并且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敢为人先、苦干实干,使义乌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发展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模式也成为全国效仿的样本。

2.晋升导向型。出于个人的职位晋升愿望,单纯为了个人利益的实现,从而形成了在工作中以上级领导的喜好为先,投其所好进行创新的做法。虽然这一类型也形成了一些创新的做法和经验,但这些做法和经验本身有着强烈的政绩驱动,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是与理想价值型相对的具有反面消极影响的类型。历史与现实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屡禁不止,在一些地方,由于实际的权力掌握在少数领导干部手中,导致自上而下的领导管制有余但自下而上的平等交流不足,而这一权力的运作方式具有相当程度的政治合法性,使得对权力的监督一旦缺位便会导致各种腐败的现象。一些官员为了个人的升迁而故意迎合个别上级领导的偏好进行“伪创新”,在任时这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风风火火,调走之后便“人走政息”,经不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转瞬即逝。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避免和杜绝这一类型地方经验的产生,让权力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利。

3.问题刺激型。如果说前两种类型是出于个人由内而外的自发追求形成的,那么问题刺激型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创新、实践形成的。突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司空见惯的流行病,有的是发展过程中的并发症,问题带来的影响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譬如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面对秋收起义失败之后军队士气低落、组织涣散、非无产阶级思想泛滥、逃兵等问题,毛泽东同志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把支部建在连上。这一措施发挥了党员的积极作用,保住了革命的火种。这种由问题倒逼,进而形成创新经验的过程便是问题刺激型的“地方经验”。又譬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因此产生的问题和诉求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予以满足,既给各级党委和政府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刺激着这一主体不断进行创新,而且这种诉求越强烈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创新活动会越频繁、地方经验形成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同时,新闻舆论带来的媒体监督也会从不同角度对各级党委和政府产生影响,刺激着这一主体进行创新。

4.同级竞争型。党委政府在进行创新实践时,常常会面对来自不同地方党委政府在同一领域横向的竞争,任何一方都不甘示弱,力争上游,这种由于同级相互竞争产生的地方经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荣誉感的产物。譬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建引领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都对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大量探索。同级之间横向的竞争压力随之产生,大家相互竞争、暗自较量、为荣誉而战,也因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创新做法,一定意义上激发了党委政府创新的动力。同时,各地立足自身实际进行你追我赶的同级竞争,由此形成的先进做法也为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验来源,因此,对这一类型应当辩证地看待。

5.组织推动型。一般的,当上级党委政府要求下级党委政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某一领域的探索创新,但未给出具体方案时,下级党委政府就会在这种来自上级自上而下的组织推动所带来的压力下开展创新实践,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根据相关文件和指示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动某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加速了这一领域探索创新的步伐,产生了众多的创新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上级领导的重视、组织的推动将始终存在。譬如前面提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就这一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基层党组织要增强引领基层治理的本领,由此形成了开展相关改革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力。

6.试点培育型。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试点培育比作一项政策的实验室。即党中央、国务院在向全国推行一项政策之前,往往会先选择几个小的区域进行试验,取得一定成效和经验之后再在全国推广铺开,这种先在点上试验,进而在面上铺开的做法便是试点。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为试点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大力扶持试点地区的发展,可称之为培育。试点培育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形成类型。在实际案例中有我国20世纪80年代先后设立的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90 年代开发的上海浦东、2017 年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以及在许多城市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承担试点任务的地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经验做法。譬如近年来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允许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7.请示授权型。请示授权型指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某一问题主动制定了创新实践的实施方案,但限于权力制约未能付诸实践,因此请示上级党委和政府,假如上级党委和政府仍无法就这一问题做出决定可以再向上一级党委和政府请示,在征得同意实施意见之后开展探索创新的实践活动,其探索实践后形成请示授权型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有学者认为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出现的一种类型,但笔者认为这一类型早已存在,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产物。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使得中央领导地方、地方决策请示中央的形式早已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对于权力的控制和使用进一步规范,才导致这一现象变得更加明显。当请示授权的导向被进一步明确、相关渠道进一步畅通,这一类型的数量也将逐渐增多,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创新的主要途径,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形成类型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这种类型的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譬如要求下级请示过多,不仅会束缚地方党委政府创新的手脚、降低体制机制的活力,也极易造成上级领导机关的权力过分集中。由于权限掌握在少数几个领导干部手中,导致谁和上级领导关系好谁便更有可能率先得到授权,影响授权能否最终落地的关键往往是个别领导干部的偏好,这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极易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创新实践成为利益的竞赛场,模仿套用、盲目跟风、一味排外、地方主义、恶性竞争等现象难以遏制,对国家和人民毫无益处,权力一旦被不法分子操纵利用,将会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无法想象的灾难。

8.榜样示范型。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积极探索创新地方经验的同时也会学习外界好的经验做法,不好的方面则引以为戒,既向现实学习也向历史学习,既学习吸收国内的经验做法也借鉴警惕其他国家的经验,因此,可以把这一类型概括为榜样示范型。譬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学习市场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榜样示范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对任何事物的学习与交流需要既学习又创新,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取长补短,促进自身的发展。事实上,各地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端的倾向。比如随波逐流、模仿套用以及恶意竞争等,陆续形成了种种“伪创新”,当然这其中不乏官员的政绩驱动,这里将不再赘述。笔者想借此说明的是,任何一种形成类型都会有其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一面,即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经验”的实际形成过程中如何规避这些缺点与不足,把优势更多、更全面地发挥出来是今后我们面临的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