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执政理念的嬗变及基本经验

2020-10-21 22:08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安徽 亳州 236800)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思想上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地确立了执政理念,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奋勇开拓中前进,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在与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方面,党的执政理念发挥着重要的统领作用。我们将视野扩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比较与反思,来研究党的执政理念的嬗变,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执政理念的嬗变历程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根植于时代发展和实际要求,更离不开科学执政理念的引领。

(一)执政理念

执政主体在执政过程中必然要采取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来维持其统治地位,在这些路线方针政策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就是执政理念。所谓执政理念,是执政主体“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是执政活动的意识形态层面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是产生执政纲领、主张、方略、政策以及工作思想的思想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例,这一概念明确了党的执政理念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次,即为什么执政,也就是党执政的价值追求问题,具体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党的本质属性;第二层次为实践层次,即怎么样执政,也就是党为实现执政目标所采取的执政方略和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具体发展路径的选择上。而将两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则成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基本遵循。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的思想灵魂。一个政党在执政之后,到底确立什么样的执政理念,这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没有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科学的执政理念的统领,执政党的执政选择主观盲目,就不可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难以实现执政目标,执政地位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挑战,甚至退出政治舞台。因此,执政理念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更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和前途命运。

(二)党的执政理念的嬗变历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脱颖而出,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各党各派轮番上场,但都未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最终,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伟大历史任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党领导人民开始向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方向进发。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异常复杂的局面,怎样去稳定政权、治理国家,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探索,立足中国实际,总结和汲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成败得失,确立了反映时代要求和实际需要的正确的执政理念。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把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为国为民的情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其中以中共八大的召开最具典型,全面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7 年反派右斗争扩大化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的错误,“左”的错误方面逐渐占据上风最终演变成十年“文化大革命”。

“文革”结束,邓小平同志复出。直面“文革”后的严峻形势,党更多的是强调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力求尽快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邓小平认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做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并从根本上扩大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20 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为根本特征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使党的执政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地对改革开放后的执政理念进行了继承发展,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党始终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党更多的把关注点转移到人民身上。21世纪初期,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胡锦涛同志立足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进行了新的理性思考,提出了要实现科学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是根本”,发展经济的本质、根本动力、终极目的是人,开创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这一执政理念引领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了党的历史方位,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同时,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发展理念,有力地推进了党的执政实践的开展,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二、党的执政理念的嬗变内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回顾党的执政理念嬗变历程,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遵循着相通的思维方式,即“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又不断创新发展。

(一)执政方式上,由人治转向法治

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由于受到“苏联模式”影响,叠加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人治”思想,党对经济社会实行了全面的政治领导,但党内民主制度却不健全,最终导致了十年“文革”的发生。

改革开放后,为了防止个人专断的情况发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汲取了教训,特别突出法制的重要作用,“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时,大力推动改革开放,经济上放权让利,着手运用法律制度治理国家。江泽民同志在继续加强法制建设的轨道上,开创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胡锦涛同志则进一步强调了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法治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并将依法治国上升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

由传统的人治模式走向法治的现代治理模式,反映了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自觉意识的提高。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法治理念深入民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执政内涵上,由重经济发展转向践行新发展理念

经济建设是党执政后的首要任务。自执政伊始,党就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但是,在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了失误,改变了发展经济的初衷,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理念,同时还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努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江泽民提出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为执政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要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还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21世纪初,胡锦涛依据国内外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明确提出了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党的发展理念更加科学,更能顺应实际要求,切合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发展实际,创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入。这一新发展理念,也成为破解新时代发展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遵循。

发展观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是执政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起着根本性作用。党对发展理论认识逐步深化,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水平的跃升。

(三)执政手段上,由社会控制转向社会治理

为了有效整合全社会力量,党在特定时期内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实行直接控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随着改革发展,直接控制的方式越来越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首先,在过去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是采取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但随着公民逐渐完成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政府与民众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其次,随着传统社会阶层不断分化,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形成。不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要求政府必须适应利益群体多元化的现实需要,积极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变革。第三,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要求政府必须顺势而为,对社会由单一控制转向多元化的治理。

在实践中,党也在与时俱进地调整社会治理方式。从十六大以来,党就开始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深层次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由控制转向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全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三、党的执政理念的嬗变原因

党的执政理念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变迁,主要是由党的建设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等因素推动的。

(一)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政党执政,尤其是长期执政,从根本上说,必须获得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厚实执政基础。民众认同可以建立在不同要素基础上,如封建社会的世袭制度,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制度、政绩观等,但最重要的是执政理念。在一定意义上,执政理念直接影响着执政效果,影响到政权的稳固程度。因此,作为长期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执政理念,这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所在。此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政治威望不断提高,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大量优秀人才被吸纳入党,党员结构出现了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等发展趋势。与之伴随的是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还面临着“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的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去教育和管理好党员,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这是执好政的关键。这也要求党必须不断创新执政理念,并通过思想灌输,提高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把党员的数量优势转变为党的执政优势。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逐渐改变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国家间的力量对比,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谋求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同时,中国与世界发展融合日益紧密,但不同制度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碰撞非常激烈,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就国内而言,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社会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经济结构转型、社会阶层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等问题亟待解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这些深刻变化,正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执政理念的现实动因,要求党“无论从理念上还是从思维方式上,或是从手段、方法上,都适时作出调整和改变”。因此,创新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对执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借鉴

任何问题都必须放到历史中去考察,要善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同理,执政理念也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借鉴。首先是对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进行深刻反思。实践证明,如果缺乏长期执政能力,执政理念落后、不符合实际需要,执政党就会被历史淘汰、被人民所抛弃。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最根本原因都在于这些党缺乏科学的执政理念,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最终失去生气。其次,党的执政新理念也是在对自身历史的不断反思中形成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十年“文革”,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直接影响了党的执政理念的科学性,不正确的执政理念对执政实践带来了巨大冲击,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惨重损失,这段历史不容忘记。所以,认真总结和借鉴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也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执政理念,顺应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四、党的执政理念嬗变的基本经验

反思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推动历史前进。通过对党的执政理念嬗变历程和内容的回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党的成功执政实践与推动社会发展,离不开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执政理念引领。因此,深入思考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嬗变的基本经验,也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执政理念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创新执政理念,是各国执政党的共同课题。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执政实践的丰富,执政经验的积累,执政党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概括和总结出反映时代要求的执政新理念,指导实践新的发展。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的失败教训,给我们提供了深刻教训:在执政理念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的执政党,就能够稳固住自己的执政地位;反之,如果执政理念脱离实际,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就会从根本上动摇党的执政地位,这样的执政党将会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党的执政理念这一问题上,不能故步自封,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这是执政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党做到长期执政并执好政的根本保证。

(二)执政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这种血肉联系是党能够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并发展成为执政党的根本原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核心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正因为如此,党的执政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秘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必须“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必须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推动党的执政理念不断创新发展。

(三)执政理念要注重破解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党的执政理念必须着眼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注重解决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矛盾制约着其他问题的解决。正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不断创新发展,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福祉,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当然,这一伟大变革的背后,不仅包括了执政理念的创新问题,更涉及执政理念的实际转化问题,即以科学的执政理念为指导,制订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实现将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执政理念的创新及其实际转化,不仅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也为实现党的长期执政筑牢了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