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

2020-10-20 04:01绪道恒戎岩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绪道恒 戎岩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措施,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是保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基础。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是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强化国防意识的重要载体。高校军事理论课与“课程思政”融合贯通,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程的认识与了解。“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军事理论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路径转换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军事理论课    国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从本质上说是将德育的若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凸显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目前,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立体的、多范畴的育人理念,各个高校和学科已经开始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探索。高校军事理论课是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军事教学大纲》,加强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军事理论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随着“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不断深化与扩延。怎样将“课程思想”理念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将军事理论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优化教师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军事素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军事理论课作为现行高校国防教育的抓手,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军事思想、国防观念、信息化武器装备、国际军事格局,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军事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同向同行,充分发掘军事理论课的元素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纵深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军事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现状分析

(一)教学课堂情况。

一是缺乏专业性的军事挂图、实体模式展示,没有专门的军事教学教室和教学氛围。二是课堂解读不足,例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化信息武器装备等,课堂的教学拓展性不够。三是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不足,多数课堂沉浸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翻转课堂”借鉴较少,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军事格局,以往的授课方式很难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诉求。

(二)授课师资情况。

现今,多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师为兼职教师,导致师资专业性不强、科研能力不足、专业素养偏低。另外,军事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为“一名教师面对上百学生”,教学课堂的活跃性不高,互动性不强,导致课堂教学多数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将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优。

(三)学生学习现状。

一些学生对课程认知程度不够,认为修军事理论课只是为了完成学分。相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军事理论课程虽被新课标定义为必修课,但容易遭到忽视,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学习效能难以提升。在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反馈等环节,存在学生敷衍了事、消极对待的情况。

(四)课程设置与完成度检测情况。

首先是军事理论课的教材使用情况。当前军事理论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教材水平良莠不齐,缺少一套能够广泛使用的通用教材。其次,考试方式单一机械。部分高校在学期末课程完成之后通过一次闭卷考试完成学习任务,形式基本“千篇一律”,仅仅通过一次考试即判定学习任务是否完成。检测主要停留在书本知识而缺乏灵活运用,不能够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或者场景化的考试模式。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可行化分析

(一)注重“思政”反馈,解决学生困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需要为学生解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生价值、助力国家发展等问题。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及时、正确地回应學生在课堂实践中关注的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古今军事思想演变的现实意义、中国在国际战略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信息化装备变化和发展的时代因素与中国人民不懈努力、不断进取之间的必然联系。现今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军事领域的改革面临新的难点。这就要求“课程思政”与军事理论课结合的过程中,贴近学生实际,解答学生的问题,注重“思政”反馈,既要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又要回答好“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开军事理论课上的困惑,搭建“军事思维”的知识结构、认知体系。

(二)强化科学立场观点方法。

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战争军事观。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军事理论课中的问题,尤其是战争规律、军事与政治、战略的关系,人与武器的关系,强调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而且是精神的比拼等一系列对应关系。新时代习近平强军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高校军事理论课必须牢固树立军事辩证法思想新时代内涵,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看待课程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二是共产党人科学的思想风范。军事理论课程中强化落实“课程思政”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线,强调实干兴邦。近现代以来,涌现出的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的军事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彰显了共产党人在强军路上不断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成果,谱写出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进步篇章。

(三)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基调。

爱国主义是军事理论课的主线,高校军事理论课最重要、最核心的意义是弘扬爱国主义。从中华古代军事文化源远流长,到新中国的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为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进行了一系列战争,涌现出了一系列民族英雄。新形势下,高校军事理论课堂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军事理论的爱国主义主基调,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要积极搭建“爱国主义”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体验,充分利用全民国防纪念日、征兵日、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惧生死的良好品质。

(四)将文化自信融入军事理论课程。

“军事理论”是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是大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讲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时,可以挖掘中国古代战术思想的文化因素,例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同时可以结合高校或学生所在省区,分析当地古代都城名称和古代著名战役、著名关隘或国防工程建设,不仅可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古老的中国国防智慧,而且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另外,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外来文化,比如英国、日本等国家近代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借助军事手段对殖民地的中国军民进行文化输入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军事观念,增强国防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

(五)打通“课程思政”跨学科互联式教学。

强调打通与“形势与政策”课程之间的互通联系,跨学科互联式教学包含方面较广,此处仅抛砖引玉。首先“形势与政策”和“军事理论”课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是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与发展,主要基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国内外热点等事件,主张阐明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和应对措施,结合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军事理论”课程中,部分章节要求学习者了解国内外当前军事战略格局。但分析国际军事战略格局不能孤立思考,要结合国内外所处的形势,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树立军事思维的系统性格局。两门课程在格局分析及我国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基本战略方面具有普遍联系性。所以,笔者认为,当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掘跨学科互联式的教学方式,将“思政课程”融入“课程思政“中,是有必要且可探索的教学路径。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协同创新教学路径

(一)发挥军事理论课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

上文中分析到军事理论课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是一门具有系统性的必修课程。“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军事理论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在课堂上,而且要注意搭建线下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学习。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国防观念,提高军事理论素养。但需要强调的是,军事理论课程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么培养学生”。当前国际军事形势变化万千,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安全贡献力量。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尤其要注重“三维教学”,强调启发式教学。课堂上要引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思考,例如:“中国目前所处的世界战略环境是什么?我国政府这样做的意义及对世界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是什么?”系列性问题。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将军事地图、军事模型、军事类书籍作为课堂或学期末的考评奖励内容。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一是现行军事理论课课堂多以100人—200人的课堂为主,一节课的课程时间约为90分钟。所以,课堂上留给每一名同学自主“思政”的时间并不充裕。笔者建议,普通高等院校开设军事理论课应以小班(30—40人)为宜,这样教师不但可以控制课堂教学的走向,而且可以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课堂监测。二是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目前专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人数明显不够,专兼职教师已是军事理论课师资来源的主体。思政课教师应扮演终身学习者的角色。学校应定期组织军事理论课教师开展培训和课程教学评议,保证教师专业性不断提升。

(三)构建多维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以史为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军事理論课程是中国军事的一部历史。军事理论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了解一个个经久传唱的战争故事,一个个声泪俱下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感悟今日之美好,领会中华民族从盛到衰到再次强盛的艰难岁月,其中包含指向强烈的理想信念教育。优化教学手段,融入文化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党的理论知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军事理论”课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引导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和涵养,厚植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维度较广,需要专业教师帮助学生归家构建知识体系,统筹归纳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等知识。但整体上,军事理论课需要教师与学生课堂上“共情”,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最终归宿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但中国人民应该居安思危,记住忘战必危,爱国主义是每一名中国人应该有的品质。

四、结语

思政课程对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军事理论课具备思政课程的基本属性。“课程思政”具体要求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之中,让课程与思政有机结合,由表及里。教师引导学生在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思政”,对提高学生的军事理论素养,加强国防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崇阳,任笑笑.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

[2]陈丽.文化自信融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7).

[3]石强,张燕,宋长进.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证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4]张建,刘金亮,李承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