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芳
摘 要: “1+X”拓展阅读方式存在教学模式流于形式、教师布置任务不当和家长缺少配合等问题。教师、家长与学生三者之间分工协作形成的拓展阅读能力培养机制决定了其发展能力。教师加强课堂拓展阅读训练,家长课外指导学生做笔记与仿写,让学生学会将“读”与“说”相结合,并运用信息化技术使拓展阅读能力培养方式多元化,是加快拓展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拓展阅读 能力培养 教师 家长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基于“大语文”观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近年来“1+X”拓展阅读教学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因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认清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加快培养学生“1+X”拓展阅读的能力。
一、小学“1+X”拓展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
“1+X”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精讲教材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课文,然后围绕该课文,附加若干泛读或课外阅读的篇目,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该种阅读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扩充课程容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在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形成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成为懂得思考、懂得感受、懂得沟通的人。为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了“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1](45)的教育理念。甚至课程总目标还为此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字”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重视课外阅读是当下课程目标的一个根本导向,加快实施“1+X”拓展阅读教学实践是实现该课程目标的有利途径。
现今,各大中小学虽已认识到“1+X”拓展阅读对语文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因教学方式还未形成成熟模式,教师大多只能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
首先,“1+X”拓展阅读(以下简称拓展阅读)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教师未能对拓展阅读进行科学引领。教师所选的拓展阅读材料与教材文本的主旨不相关,或者选定的阅读材料泛而不精,主题不鲜明,重点不突出,导致拓展阅读与教材阅读文本脱节。其次,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过难、过多,阻碍“1+X”拓展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小学教育阶段,同一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一定上限,不同学段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尽相同。部分教师未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材不精,贪多求全、盲目拓展,缺少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导致目标泛化,使阅读质量大幅下降。另外,课外拓展阅读活动缺乏家长的配合,孩子阅读任务的完成度不高。在现今泛娱乐化的时代,网络游戏、娱乐节目对学生的学习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更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课外拓展阅读活动在脱离教师的监管下,如缺乏有效监督,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面对当下拓展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拓展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策略地开展与推进。
二、小学拓展阅读能力的培养机制
顺利推进小学拓展阅读能力培养,离不开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之间的紧密配合。作为一项由引导者——教师、辅助者——家长与主体——学生三者联动而构成的系统实践活动,各参与者明确定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培养机制,而该机制的良好运转则是拓展阅读能力培养活动成功的關键。
(一)拓展阅读能力培养的引导者——教师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生产与积累速度呈现出几何量级增长趋势。在此背景下实施拓展阅读活动,教师必须充当好领路人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社会教育认知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材书本上的内容,也就是“1+X”中的“1”。对于教材内容,教师基本能做到精读教学,细致深入地讲授课文。对于“1+X”中的“X”部分,很少有教师涉猎,课堂教学常常受限于课本。在现今“大语文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跳出课本的束缚,不能只对单篇文本进行深挖细究,应将眼光与思路打开,由“1”联想到与之相关的“X”,以此扩大课程容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时,教师应把握住“思乡”这一主题。在详细讲解这种含蓄情感的基础上,顺着情感脉络进行拓展,让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思乡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他材料,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现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拓展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需要教师精心把关。“群文阅读不是国家课程,同样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做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从语文素养本身来说,读本必将起到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建基文化自信、提升思维品质的作用”[2]。教师应以课内的文章“1”作为引擎,运用自身能力素养作为纽带“+”,帮助学生在纷杂的资料中找到与教材关联度高且具有拓展意义的阅读资料“X”。比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七律·长征》,整首诗歌将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旅途描绘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乐观豁达的精神。教师讲解完这首诗歌,可以帮学生多选择一些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例如《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让他们阅读,让学生自行领会毛泽东各诗篇的异同,从中归纳出伟人诗歌创作的风格特色,加深对毛泽东诗词的了解,从而学习伟人积极向上、勇敢无畏的可贵精神。
(二)拓展阅读能力培养的辅助者——家长
家庭是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在拓展阅读活动中扮演的辅助者角色至关重要。教师虽是拓展阅读的引导者,但是拓展阅读更多在课外进行,脱离教师的监管范围,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很多拓展任务的完成并不理想。因此,拓展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然而,部分家长存有课外阅读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成绩,容易造成学生“分心”,无法专注当下学业,纯属浪费时间的狭隘观念。加之教师与家长沟通不到位,致使家长对拓展阅读的配合度不高。
拓展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第二教师,家长首先需认识到,学生仅靠课堂上的阅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教育报》的一篇研究报告曾指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至少要五倍于教材的阅读量。因此,仅局限于课内阅读是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的,学生个人素养、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更多课后课外的拓展练习。课堂上教师虽布置了拓展阅读任务,但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完成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学生拓展阅读能力的培养,还需家长在工作之余,督促学生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习,帮助学生解决不能自主理解的问题。
总之,家长是拓展阅读培养机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靠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
(三)拓展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主体——学生
学生作为拓展阅读培养机制中的实践主体,决定了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模式与活动纵深。因此,拓展阅读培养机制除了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外,还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布置的拓展任务,深入讨论拓展阅读的学习心得,丰富拓展阅读的学习形式。拓展阅读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其知识面,全面、系统地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选定拓展阅读材料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创造拓展阅读的方式。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其自觉自发地交流拓展阅读的心得体会。
不仅如此,作为拓展阅读培养机制中的实践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也是制订拓展阅读能力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整个拓展阅读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学生进行,教师与家长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拓展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案。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尚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弱,自我约束力不高,容易分心、走神,如果缺乏合理与有效的指导,那么不仅不能培养出阅读的兴趣,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学习的畏难情绪。教师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一些阅读难度较低,但趣味性较强的拓展材料。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好,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阅读材料,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拓展阅读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才能保证学生将阅读任务与课堂所学有效对接,规避课堂学习与拓展阅读脱节的情况。
三、小学“1+X”拓展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积极培养小学生“1+X”拓展阅读的能力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既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与学生的积极性,使拓展阅读能力培养机制高效运转,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拓展模式,强化小学生的拓展阅读能力。
(一)教师加强课堂拓展阅读训练
“1+X”拓展阅读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指导。“从近几年‘1+X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成果案例来看,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非单纯的叠加课堂阅读教学内容,背后凸显的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重构”[3](25)。“1+X”拓展阅读不是乱读,而是有计划、有安排、有目的地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下功夫。首先,教师对课文的讲授要精练,不用逐字逐句地讲解。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的讲课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且违背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要精简课堂,有策略地讲一些、留一些,把拓展阅读环节的时间预留出来。对于一些阅读为主的篇目,教师应注重方法,悉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指明方向后,讓学生自己走,必要时再加以指点。其次,教师要具有整合意识。整合意味着打破文章之间的壁垒,寻找到几篇文本之间的内部勾连,找到契合点,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4](18),以便在拓展阅读中实现有效转移。比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孔子拜师》,讲的是孔子年轻时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文章突出表现了孔子谦逊有礼、虚心尚学的高贵品质。教师教授完这篇课文,可以这篇课文为引擎,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古今中外关于先贤的故事,体会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美好品德。再次,教师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好的阅读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快提高自学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学生“思维导图”的方法,并将它应用在阅读模块,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快梳理文本脉络,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画简单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是故事情节的起伏,也可以是人物的心理变化等。
(二)家长课外指导学生做笔记与仿写
拓展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之外,家长还可以在课外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仿写练笔,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阅读笔记对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大有裨益。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制作阅读卡,在卡片上写上日期、文章(书籍)名,摘抄喜欢的词句,附上一两句简单的感想。同时用简单的手工装饰阅读卡,提高学生的兴趣,锻炼其动手能力。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积攒不少阅读卡,学期末拿出来在课堂上总结、分享,体会到切实的成就感,提高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值得家长注意的是,读后感只是阅读笔记的一种形式,要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限制,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鼓励发散性联想,尽可能做到“我手写我心”。
其次,课外随文练笔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仿写能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深入掌握写作方法。但在此过程中,家长需加强引导,避免学生的仿写陷入只得其形、不得其神的泥沼。有的学生仿写故事,只是把拓展阅读中的主人公名字改一改,故事情节与原文大体相似,甚至相差无几,显然不可取。仿写,仿的是方法、是精神。在练笔之前,家长可以通过提问、思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调,“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是不是非常精彩”“这篇故事是不是主要通过对话展开?人物的语言是不是很符合他的身份?”“这篇故事的主题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你能不能也写一个关于它的故事出来?”……诸如此类。只有在学生充分了解了文章的写作特点与思想情感的基础后,仿写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三)学生应学会“读”与“说”结合的学习方法
拓展阅读过后,除了写下读书笔记,让“读”与“写”结合之外,还要让学生将“读”与“说”有机结合,除提高阅读能力之外,还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通过成果汇报、演讲、朗诵、小组讨论、辩论赛、情景再现等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展示阅读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阅读成果“活起来”。比如在学习《寓言两则》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几篇比较有教育意义的寓言,并且就这篇寓言展开讨论与交流。对于寓言中有争议的、与现代价值观不相匹配的地方,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讲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作为引导:“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呢?”在学生作出回答之后,征询其他学生的意见:“你们觉得他做得怎么样?为什么?”通过层层引导,教会学生正义、善良与尊重。无论选择哪种形式,目的都在于营造良好的读书交流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激活思维,引发灵感,形成情感共鸣。同时,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机会。所以,除了在老师、同学之间“说”外,还可以在父母面前“说”,应提倡亲子共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后,与家长进行讨论与交流,以此增进亲子感情,形成书香弥漫的和谐家庭氛围。
(四)利用信息技术让拓展阅读多元化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拓展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X”拓展阅读模式中的“X”不仅是指跟课本有联系的阅读文章,还指能拓宽学生视野的各种影视材料或各种形式。比如教师在讲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时,《白鹅》《白公鵝》《猫》《母鸡》等都是关于动物的篇目,教师可拿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播放《动物世界》《地球生灵》《生命的故事》等一类纪录片节目,激发学生对动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以便带入以后的拓展阅读之中。再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千年圆梦在今朝》这一课文时,也可以利用影片资料,让学生课前观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太空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再于课堂上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该篇课文,了解中国的飞天梦,课后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有关我国航天成就的文章、观看跟航天相关影视视频,让学生的阅读更生动形象。
总之,信息化时代下的拓展阅读能力培养形式不应只局限于文本资料,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选取各种贴合学生兴趣的拓展形式,让学生的阅读真正实现由“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转变。
四、结语
实施好“1+X”拓展阅读要做的就是“搭好一个架子,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这个架子既是教学中常见的填表格,列出所要比较、对照、类化的方面,又是打破线性思维,建构网状思维的一种融入”[4](19)。这个架子即拓展阅读的组织模式,它决定了拓展阅读的发展形态和实施效果。拓展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便是优化组织运行的生态环境,调整组织中各参与者的角色分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这种调整必须在相应的教学语境下进行,参与者应明确分工,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尤其注重学生在拓展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维护好学生的话语权,避免拓展阅读的开展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而成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单向“合谋”。
参考文献:
[1]袁远辉.名著导读:一篇触发牵线引导阅读全书——以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导读《水浒传》全书为例[J].语文教学,2015(06).
[2]王本华.“1+X”群文阅读是教材的有效补充[N].中国教育报,2019-5-8(9).
[3]周丽婷.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2).
[4]谭培霞.1+X拓展阅读的问题及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