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无锡地方学校探析

2020-10-20 02:18何赛赛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明清科举无锡

何赛赛

摘   要: 无锡地处江南腹地,经济文化兴盛。明清时期,当地官方的引导和社会倡学风气的影响下,无锡教育机构规模较前几代更加完备兴盛,县学、书院、义学及私塾的发展共同构成了无锡的学校教育体系,创造了无锡“一榜九进士,三科六解元”的文化盛事,为无锡培养了大量的科举人才,使无锡形成了享誉全国的梁溪文人群体,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明清    无锡    学校    科举

無锡,又名梁溪、金匮、新吴,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之畔。历史上的无锡经济发达,文化和教育事业非常兴盛。自北宋时期便有了自己的县学,并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诸如北宋抗金名相李纲、南宋初年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及其弟子蒋重珍。明清时期的无锡,经济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一批大家族开始出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当时的江南地区普遍重视教育,有“江南读书风气胜甲于天下”之说。本文通过梳理明清时期无锡地区的学校类型、运行情况,同时对比周边地区教育概况,探究其对无锡经济、文化及社会的推动发展作用。

一、学校的类型及规模

1.无锡县学

无锡县学又称儒学、庙学、学宫,是古代无锡地区唯一的官立学校,“学宫在无锡县治南三百步,临束带河,创建于宋嘉佑三年(1058年)”①(290)。由当时的知县张诜创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无锡隶属于常州府管辖,无锡当地官员对原有的县学进行修葺、扩建。“明洪武十八年,知县袁大典修改齐为二日志道进德,宣德间知县唐泰安复加葺治;至成化七年,同知谢廷桂撤旧学,建礼殿、议堂、尊经阁及齎庑楼星门。嘉靖初以木主易圣像,像置复壁。清康熙年间出像重塑,因修大殿及戟门,按县学庙制学制与各学略同,但左文庙、右学宫。泮池不在庙之前而在庙之内为异。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徐永言修重建启圣宫、训导署”。经历多次重修扩建后,县学规模日益扩大。“中为大成殿,殿前为露台,环以石栏丹墀之,旁为两庑,其殿庑崇祀神位如制;西为乡贤祠,外为檽星门。有敬义坊及亭三,历亭而上,有池跨以石梁,入为尊经阁”②(105)。如今,在遗存的碑刻中我们仍能看到其昔日的辉煌。如此规模的建筑后来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现存建筑仅余戟门、明伦堂、讲堂等三处,均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后重建。明伦堂为县学的主要建筑,是县学商议重大事宜的公堂。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手书的“明伦堂”匾额悬于高堂正中,取自孟子的“以明人伦”之意。

2.书院发展

明清时期无锡地方书院林立,最具代表性的有东林书院、崇正书院、二泉书院、安阳书院、共学山居等。和其他地方书院一样,其在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积累了许多经验,为无锡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无锡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常州府志》载东林书院:在无锡城东,亦名龟山书院。宋杨文靖时学于河洛而归。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至常州无锡县留十有八年,此即其讲学地。明邵文庄宝尝慨东林书院之废而兴复之。万历甲辰,顾端文宪成偕弟允成寻今地,兴复之。《无锡金匮县志》载:天启五年八月,诏毁天下书院而东林为首乃先坏依庸堂。其明年三月攀龙自沈城南止水后,二月知县吴大朴奉檄督毁,俄顷俱尽。崇祯初诏学臣修复东林。又载:“清顺治十一年,当地免除东林地税,攀龙从子作燕居庙如旧制并建。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时人对东林书院不断进行修葺扩建。咸丰十年,兵乱被毁。同治三年修葺重建,光绪二年知县裴大生再次捐建。”②(106)有清一代,书院有所增广,除进行学术探讨外,还招收童生,课授学业,以应科考。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东林书院改为东林学堂。

除此之外,据《常州府志》及《无锡县志》载,无锡境内还有崇正书院、二泉书院、共学山居等书院。《无锡县志》载崇正书院:学宫之东五十步,宋宝祐年间为纪念陆九渊等九先生而设,后改为五贤祠,嘉靖八年建启圣祠,增加李纲及邵宝为七贤祠;崇祯年间又增加顾宪成、高攀龙等五人;乾隆元年增加顾允成,共十三人,七贤之名如故。《常州府志》载共学山居:在锡山东麓,是邑人顾培兴、宜兴汤之锜、武进金敞讲学地,康熙三十年建。敞尝与培兴两会学者于此,后废弛①(293)。

3.社学与义学

社学,是由明代政府倡议设立的小学,相当于府、州、县学的预备学校。《明史·选举志》载,洪武八年,政府,聘请老师以教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弘治十七年,社学建立。根据无锡县志记载,旧社学在女贞观西,成化年间知县赖瑛设立,后迁至北禅寺左,今废。除此之外,县志还有记载六所社学,如下表:

义学,又称义塾,始于北宋,是一种专为民间贫苦子弟设立的公益性质学校。元明时期义学已经出现,但尚未普及。清代,在官方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纷纷兴建义学,是义学发展的极盛时期。明清时期,无锡经济发展和科举的繁荣使一大批家族得以涌现,促进了无锡义学的兴盛。据县志统计,整个明清时期,无锡义学约有十四所。雍正年间建义学两所,为芙蓉乡社学和怀仁乡社学;同治年间建义学8所,分别为勖悌义塾、孝勉义塾、崇仁义塾、乡义义塾、江陂义塾、南门内义塾、西门内义塾、莪香书馆;光绪年间建义学1所,为义正义塾。上述义塾分布在无锡各地,对无锡学子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更多出身贫寒的学子因而有了学习的机会,在普及民间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无锡教育的兴盛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二、学校的管理与发展

明清时期,无锡县隶属于常州府。明时无锡县学设教谕一名,训导二名;清时定“教谕”为八品,“训导”为从八品。教官除了管教学生以外,还以明人伦道德、厚风俗、崇尚礼乐、强调教化人民为职责。

县学内生员主要分为廪生(廪膳生)和增生(增广生)两种,此外,还有附学生员。廪生除日给廪膳外,还免除差徭杂役。增生虽无相关优厚待遇,但可准其待缺补充。提学官定期对廪生和增生进行考试,以定赏罚。“生员食廪六年,不谙文理者,悉充发为吏;增广生员六年不谙文理者,罢黜为民”。没有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称为童生,根据所考科目(文科、武科)的不同,又分为文童和武童。童生需经过考试,考试合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对入学的文童和武童,府、州、县学有着严格的名额限制。康熙《常州府志》记载,无锡县学廪膳生员二十名,增膳生员十名①(294)。《无锡金匮县志》有载:诸生员额自康熙二十二年停止纳生,考取文生入学十五名,三十八年大县广额五名,六十一年又广额五名,共二十五名,武生员额十五名,雍正四年后,无锡金匮二县③各增廪生十名④(213)。

除此之外,县学内还藏有大量的书籍,供日常生员学习之用。据县学记载,无锡县学藏有《圣谕广训》一本,《周易》四套二十四本,《周易述义》一套六本,《书经传说集纂》六套六十二本,《诗经传说集纂》六套六十八本,《诗义》一套八本,《春秋传说》八套四十八本等三十八种大类图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锡官学的办学实力。

三、學校的作用与影响

1.培养人才

隋唐科举制创立以后,科举考试的发展日趋完备,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其中离不开教育的支撑。一个地方文化是否繁荣,人们常常看此地的进士和举人的数量多少。明清时期,无锡的各类学校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根据光绪《常州府志》及《无锡金匮县志》记载,明代无锡境内共有进士227人,其中包括状元孙继皋;清朝出进士236人,包括状元邹忠倚、王云锦、顾皋3人。两朝合计463人,状元4人,榜眼2人,探花6人,传胪、会元各3人,此外还有武进士8人。除此之外,还有近千名文科举人和90余名武举人,其中进士比例占常州府1281人的三分之一以上,教育实力可见一斑。这些人一旦走向仕途,便形成了一个个科举士族,在各个方面对家乡的教育事业予以重视和扶持,典型的有泾里顾氏、锡山秦氏、荡口华氏等。《锡金识小录》云:“康熙中,修学有欲易此两额者,有士人争之,谓九进士中有高忠宪(攀龙),三解元中有顾端文(宪成),为一代名贤,不可去,乃仍从旧额。夫科名以人重,人不以科名重。”⑤(64)他们设立义学,创办书院,使教学得以延伸到官学触及不到之地,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教育,唤醒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科举的竞争意识,进而实现了科举人才与当地的良好互动。

2.文风鼎盛

明清时期随着教育兴盛的发展,文人的数量急剧增多。在学校较多的无锡地区,大量文人的涌现为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在东林书院、共学山居这样的讲学之地,他们谈诗论道,逐渐形成了享誉全国的梁溪文人群体,同时为无锡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从梁溪地方诗文总集的编纂就可看出来。诗文总集以《梁溪诗钞》《续梁溪诗钞》《梁溪文钞》《续梁溪文钞》为主。《梁溪诗钞》的编撰者顾光旭在书的自序中写道:“乾隆丙申冬余归自蜀,从兄谔斋(顾斗光)既辑《梁溪诗钞》,南塘黄可亭(黄正衡)亦有《梁溪诗汇》,二君但序时代,尚未按甲科编定,前后其人不见史乘者俱无传,而其稿则尽归于余。”⑥(125)这些大规模地方诗歌文集的编撰,不仅使无锡当地名人的著作得以保存,而且为后人研究江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注释:

①[清]裴大中,倪咸生修,(清)秦缃业纂:(光绪)《常州府志》,清光绪七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4,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②[清]裴大中,倪咸生修,(清)秦缃业纂:(嘉庆)《无锡金匮县志》,清嘉庆十七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7,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雍正四年(1726年)无锡被分为无锡、金匮二县,民国元年合二为一.

④[清]秦瀛,纂修.(嘉庆)《无锡金匮县志》,清嘉庆十八年刻本,中国数字方志库.

⑤黄卬:《锡金识小录》,无锡文库第二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⑥顾光旭:《梁溪诗钞》,无锡文库第四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文献:

[1][清]秦瀛.(嘉庆)无锡金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06.

[2][清]裴大中,倪咸生.(光绪)常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06.

[3][清]黄卬.锡金识小录,秦瀛.无锡文库[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02.

[4]顾光旭.梁溪诗钞,秦瀛.无锡文库[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02.

[5]童岳敏,罗时进.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探论[J].苏州大学学报,2010(04):4-25.

猜你喜欢
明清科举无锡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小小花钱看科举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科举文献《唐摭言》词语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