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雁婷 卢思良 杨慧轩
摘 要:本文结合《空管监视原理与系统》课程基本情况与网络教学形式的特点,对其开展了基于网络授课的教学探索与研究。并在网络教学背景下,基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结合我国航空运输业与空中交通管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空管监视原理与系统》线上教学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
关键词:空管监视;课程思政;网络教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空管监视原理与系统》是基于培养空中交通管制、航空公司签派和航空电子机务维修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针对通信工程(电子系统与机载设备方向)和交通运输(机场现场运行管理方向)两个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主要讲授空管监视领域广泛使用的一次雷达、二次雷达以及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飞机通信寻址报告系统、多点定位技术、先进场面监视系统等空管监视技术、设备及其基本工作原理,结合介绍空管监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民航大国的前瞻性规划,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空管监视系统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新体制下的技术方法[1,2]。
本课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以保障飞行器的安全、高效飞行为目标的实时通信数据链与实时监视技术。针对通信工程(电子系统与机载设备方向)的学生,授课内容侧重在空管监视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技术方法等,适用于学习过《民航概论》《现代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针对交通运输(机场现场运行管理方向)專业的学生,授课内容侧重在空管监视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应用场合和相关概念等,为后续学习《机场管制》《机场运行指挥》《机场运行指挥模拟实践》等课程奠定基础。在讲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使学生在获得成为空中交通管制员和航空公司签派员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之余还能切身体会到民族精神的传承、国家发展的速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及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培养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政教育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要把课程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找准切入点,使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自然而然的融合,润物于无声之中[3]。
(二)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可以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依托空港发展航空枢纽经济及航空制造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的重要动力。与一些欧美航空运输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航空运输业起步较晚,无论从技术设备上还是管理方式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使用空管监视设备还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化率不高,存在价格昂贵、部分核心技术设备易受到管制、引进的空管系统不适应国内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等问题。针对这样的现状,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思政元素:
1.鼓励创新,培养民族使命感
在课程设计中全面贯穿中外行业发展情况对比。从航空运输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到空中交通管理的技术、设备和方法,再到各类雷达、ADS-B、MLAT等空管监视系统和相关技术,通过全面的对比和分析,了解航空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卫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厘清我国航空运输业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和升华出思政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差距,了解科技力量是一个国家的兴盛之本,从而鼓励学生立志以创新引领发展,建设科技强国。
2.见证发展,培养民族自信心
在讲授课程内容时,着重强调我国在起步晚、基础差的情况下在航空运输业和空中交通管理中取得的重要成就,结合珠海航展、中国首架大型客机C919研发投产等社会热点事件,通过“课程思政=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科技进步的意义和国家发展的速度,提升民族自信心与国家荣誉感。
3.回顾灾难,培养职业敬畏心
在课程设计中有机融入由空管问题造成的空难。空中交通管理对航空器的安全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授课过程中,以直观的画面与数据对被称为“世界十大空难之首”、造成583人死亡的特内里费空难和由于空管不力造成航空器高空相撞的吴柏林根空难等空难进行呈现,对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空管监视设备的正常运行、空管监视技术的发展与空管从业人员的严谨态度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心、使命感与责任感,将“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这一民航精神延续下去[4]。
三、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内容的组织实施
(一)课堂授课
当下特殊时期,全国高校均采用网络授课,本课程也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找准切入点,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与现场授课相比,网络教学模式下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直接,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更加注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体会、多发言,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相关概念、技术原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文献选读
《空管监视原理与系统》是一门针对性强、专业特征明显的课程,国内开设相关本科课程的高等院校不多,可以使用的相关教材也不多。然而,随着空管监视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外积累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与专著,使用与本课程主干内容相关的学术前沿与综述性论文作为阅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与行业相关的技术前沿与发展动态,从中学会辨别和分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三)观看视频影像资料
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便于在课堂内外向学生分享各种课程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现雷达、ADS-B、A-SMGCS等空管监视技术设备的原理、空中交通管理发展的历程、空管不力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等,帮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能够认知本课程蕴含的创新精神、人文关怀、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本着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评价的理念,将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纳入评价考核中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分组专题调研汇报和考试,且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5%。通过合理布置任务和设置题目,将思政元素有机地体现在课程考核的全过程中,在案例和题目中进一步实现课程内容和情感价值的融合[3]。
结语
《空管监视原理与系统》是一门面向民航领域专业人才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乃至行业特点本身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一脉相承,紧密相关,如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紧急备降事件中英雄机长刘传雄的事迹、新冠疫情期间民航业联合抗“疫”的各种举措等,都能对学生起到间接教育的作用,培养其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后续将根据学生成绩分析、量表等教学反馈,借鉴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继续丰富和改进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为提升本专业育人成效做出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召悦.空管监视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
[2]姜高扬,王超.可视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以《空管设备与系统》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6.
[3]苏春,陈斌.课程思政的素材挖掘、内容组织与教学实践——以《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火科学版),2019(21).
[4]史金鑫.行业特色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的实践研究——以创新航空特色“课程思政”改革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6(58):73-75.
作者简介
韩雁婷(1992—),女,籍贯:河北邯郸,内蒙古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