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霞
摘 要: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对故事有着特别的兴趣与钟爱,与其他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道法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生活,怎么把兴趣、课程、生活紧密结合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而相互促进,这是上好小学道法课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小学道法课中引入共编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放飞思绪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激发学生的共情意识。借助多媒体、动作表演、声调变化等方式进行共编故事的实践探索过程,也是充分挖掘“故事”在小学道法课中的价值的过程。
关键词:共编故事;生活性;想象力;共情意识;实践探索
一、“共编故事”的基本内涵
共编故事,即是,教师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教师把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时可以借助图画、音频资源等手段,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了什么,然后,教师留个“小尾巴”,让学生进行续编,利用故事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思考,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个故事内容老师可以改编绘本,也可以选取低年级儿童生活中常见到的事例并采用适当的夸张。通过共编故事,以实现寓教于乐,让课堂活泼、生动起来,以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引导孩子们的成长。
二、“共编故事”的理论依据及教学价值
(一)“共编故事”的理论依据
1.共编故事的尝试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年级下半期和二三年级的孩子的思维已经具有了逻辑性和完整性。但这种思维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需要与具体的经验相联系,在借助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撑下,学生已经开始逐渐能进行逻辑推理。
2.“课堂故事小尾巴”的设置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共编故事“小尾巴”的设置也能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特别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在直觉方面、记忆方面、言语和思维方面都不尽相同,学生的已有经验不同,那么他们就可以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续编。
(二)“共编故事”的教学价值
1.故事教学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共情意识,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故事中情节具有“因果联系”性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喜怒哀乐,均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能渗入一种哲学理念,比如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矛盾等等均可以以形象的故事蕴含其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并在思维上不断拓展,把教育自然延展到课外、校外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共编故事教学能够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共编故事以期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故事一定在小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并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一旦脱离学生的实际经验,那么故事就失去了其教学魅力和德育价值。有的故事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产生一种共情意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或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这才是共编故事所要达到的目的。
3.小学道法课的内容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很多道理都是家长们和所有学科的老师经常强调的,也就意味着这些道理在浅层次上是学生已知的,比如“不做小马虎”,学生们都知道马虎不好,不能马虎。鉴于此,道德与法治课一不小心就会沦为简单的说教,空洞的乏味的道理。另外,把道理寓于生活性故事可以让学生明理,续编可以鼓励学生把道理再回归到生活,孩子们还是特别喜欢的。特别是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共编故事很值得去探索和落实,既有助于新入职教师真正地驾驭课堂,有张有弛,张弛有度,有助于孩子们知其所然又知其所以然,轻松愉快,调动孩子们的热情与想象力。可以实现以下具体目标:①喜欢道德与法治课。②轻松愉快地让一些道理在心中生根发芽。③活跃课堂氛围。④激发呵护学生的想象力。
三、“共编故事”的初步实践探索
刚开始的时候,我侧重于老师根据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编故事,通过一些夸张、拟人化的方式进行传达,教师又注重加上一些动作并加入形象化的语言,力求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在课堂上,学生们的确听得津津有味,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故事讲完之后,他们也积极回答在故事中明白的道理,甚至还会学着延伸出其他一些小道理。可以说课堂效果、教学目标当然也达到了。但在第一阶段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于是,第二阶段我选择在故事中多一些师生互动,或者采取逆向思维让学生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教师多问几句:“然后,会怎样呢?”“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呢?”“这个事情该怎么解决呢,真是让人费解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故事的结尾处教师要学会留个“小尾巴”,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也变得活跃起来。对于一些学生不能理解的事情,教师可以试着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多举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会遇见的问题。但是对于学生想象力的调动还不是很充分,需要进一步激发。到第三阶段我尝试了只提供主线让学生自己想象过程究竟是怎样的。课堂伊始老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创编故事之后留下一条“大尾巴”,并提供故事主线,这个主线的设定也是一条“轨道”,限定着学生发挥的区域,让学生的思考既自由又不自由,之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白纸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简单画出自己设想的故事,接着分享,老师总结引导深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和主题。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之一,小学低年级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为生活服务的,它也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共编故事”中的“故事”来源于生活,“共编”又让“故事”回到生活。“共编故事”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完善,以实现“道理”的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2][瑞]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燺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