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多还原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中极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通过研究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的现状,提出提升第二课堂建设的路径,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实践;培养
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中极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不断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全面发挥第二课堂教育作用,真正做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复合型人才的深化培养。
一、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
根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主线,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覆盖各学院、各级学生组织,其中涉及思想引领、文化活动、志愿公益、实践实习、技能特长等内容,第二课堂活动着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第一课堂同向同行,有机融入学校育人工作全局的根本目标。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校园文化活动案例:
1.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活动。该活动作为对青年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活动载体,打造校院班三级主题模式,将团支部活动内化到班团文化建设中,通过才艺表演、学习成果汇报等形式,让每个学生“登台亮相”,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全动员和全覆盖。在“一二九”合唱比赛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主题或雄浑厚重,或含蓄凝练,引起了广泛共鸣。这些精心设计的主题有效发挥了第二课堂的导向功能,使青年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伟大和祖国建设的成就,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
2.“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该活动是由学生凭借自己对任课教师的教堂教学及对该课程的直观感受无记名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最大限度体现作为听课主体的学生对授课者的期望和评价。在颁奖仪式中,许多获奖教师在接受学生代表颁奖时纷纷落泪,为自己在教学上的投入获得学生认可感到欣慰。这些活动的环节既弘扬了高尚的师德师风,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教师敬业爱生、学生尊师爱学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和优良学风教风建设。
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走进团支部。该活动邀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走进团支部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与团员青年进行互动分享,展開深入交流。发挥榜样作用在交流中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被榜样的思想所感染,在青年楷模的先进事迹中领悟、把握、落实,锻造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达到高校育人的目的。
从上述活动的开展效果来看,一是第二课堂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社会主流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活动的组织和举办,正是潜在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价值选择和世界观塑造,帮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腐蚀,坚定理想信念。二是通过举办各种讲座、报告等活动,使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质。通过各类文艺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内化校园文化倡导的精神,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增强知校、爱校、荣校的情感。三是各类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理解专业理论,建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四是在与社会知名人士的交流及到校外参观与实践的过程中,亲身感知社情、国情和民情,为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铺石垫路,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二、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1.通过调研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了解到部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认知意识还不是很强,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是锦上添花,主要是丰富课余生活。
2.从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到梦空间”后台看到,思想政治养成类及文艺体育活动类参与人数占比较高,而创新创业实训类、科研类的参与人数占比较少。
3.很多校园文化活动通常是在团干部的带领下,依托学生团干部进行,在活动的实际策划和组织过程中,很多活动如创新创业实训及实践实习拓展类活动是需要专业教师的有效指导。比如科创类活动没有专业教师的系统指导是很难取得成绩,也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基于“第二课堂”育人新模式的构建
1.强化目标导向。将第二课堂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和社会通用知识、职业专业知识、科研创新知识等需求相结合的目标,明确各项活动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
2.立足校园文化实践,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思想引领新模式,提高网络的吸引力,充分发挥网络渗透性的隐形教育作用,实现线上平台触手可及、线下阵地质齐升、线上线下互为依托。
3.加强数据分析。目前校园文化活动都会在到梦空间进行发布,可定期整合信息以及数据进行分析,优化内容供给、创新工作载体,知青年所想,避免盲目性。
4.减少活动数量,增强活动质量。聚焦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兼顾就业、继续深造的成才需求,加强活动的审批力度,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意义,推进学生素质提升,引导团员青年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蒋瑾,等.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路径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作者简介:岳雨(1991-)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团委志愿服务部副部长,山东大学硕士在读,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