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0-20 00:07马明杰冯丹丹
广告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高等院校培养模式

马明杰 冯丹丹

摘要:我国教育事業的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优异成果,同时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问题日益显现。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探索的过程中,高校在师资队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发挥智库作用等方面的改革成为关键性要素。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上升发展期,经过三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近十年来,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之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9年,教育部也印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各地各高校提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国创计划”),倡导让学生作为创新性实践的主角,推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综合改革,提升大学生综合创新创业能力。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指标就在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国家的政策引导高校对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升级完善,联合社会力量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实地实践,与此同时,高校学生也应培养积极响应投身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我国整体的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做到各个阶段教学的有效衔接,这必然使得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举步维艰。”[1];创新创业管理体制不完善、教学实践活动安排不够,“在实践领域,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尚未落地生根,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滞后等问题依然严重阻碍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2];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投入的不足等问题。

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国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同时使高校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学校在培养高水平人才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能够结合现实,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专体系,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教师队伍方面

1、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作为信息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当下,高校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收到挑战。现代高校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功能于一体以更好地展现教授内容,极大地延伸相关知识点。高校老师如果可以使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新奇满足,收获大量信息,刺激学生多重感官接受内容,这样就能够更加利于学生历届知识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先决条件必然是先进的知识储备。

2、提升教师的上课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上课能力。在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在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角色,高校教师将理论与社会发展前沿结合起来,极尽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塑造一支科研、教学水平过硬而且具有极高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提。

3、打造高校双师型队伍。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具备一支理论功底强硬同时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师的选用上,可以从社会招聘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适用于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以及参与校企合作模式的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实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安排中,一方面要求高校专职教师开展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活动,鼓励开展实验实训课程,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计划,深入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去;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与实习基地、科研院所的联系,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增加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

二、在教育内容方面

1、将前沿知识融入课堂。当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短缺的的最根本因素在于高校教学内容的滞后,改编这种陈旧的现状,必须对高校的教育内容进行创新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加强对最前沿知识、技术的关注,将实践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前沿的设计技术上,以此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内容,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在此基础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大实践教育的力度。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加强对学生工作实践内容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综合能力满足社会需要。“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优势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建议,使学生课堂所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慢慢提升完善综合能力。”[3]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时注重在实践教育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工作经验。所以,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内容,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建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器,为学生创业提供充足实践基础,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开发有前景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学校视情况进行评定并给予高度支持。为学生提供创业空间的支持,根据项目实情提供创业奖励资金,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外部支持。第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立项丰满、能力不足的现状,学校在鼓励学生创业的同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项目指导,促进项目的更好发展。第三,完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机制,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有效转化是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打造创业能力。

3、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提是对展业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只有在学好传统学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例如,可以建设学校创新创业资料库等教育资源平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步发展。

三、建立双创班带动学生二次成长。

创新创业实验班(双创班)的出现,是高校的一种升级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的探索模式。教学内核不变,以兴趣驱动带动学生的二次成长。首先,通过创新创业班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培养起创新创业的意识;其次在“双创班”中让学生体会到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学案例,领略名师的风采,从而激发学生的双创思维;再有,在“双创班”中,让学生和教师成为一个团队,激发团队成员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感受团队的力量。以“双创班”为实践载体,将创新创业思想与专业基础教育相融合,构建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

高等院校要结合现实,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寻求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还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保证学生接受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型人才。对于高校而言,必须从产教融合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班、合作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培训机构等产教融合平台,形成以产教融合办学、技术研发与服务、技术技能培训为主的合作模式,是优化人才培养体制,探索更加契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之路。

四、发挥高校智库作用

1、确立认识,清除陈规旧律。当下,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人才方面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就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政策方面,高校首先应该提高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制度,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时清除阻碍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陈规旧律,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指导,从而培养出一批有目标、有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深入调研,汲取先进经验。现代大学应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智库作用,在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科研骨干和多方力量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工作、创新意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广泛学习国外高等教育领域相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分析大学生创业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广泛吸纳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前沿成果。应当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国际名校合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联通师资、教学、实习与实践的功能,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全链条”培育。

3.重点关注,提出切实建议。中国高校在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的过程当中,应重点关注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结合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现状,尽可能地挖掘高校創新人才培养改革典型案例,分析影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着重从国家政策、学校和社会不同层面提出促进高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建设性意见,针对性地指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为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力求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高校的办学定位应建立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上,使其可实施且规范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适应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推进高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贵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5—7.:2

[2] 吴晓球.现代大学的责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2019(01):21-24.

[3] 杨晓慧.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 -44.

作者简介:马明杰(1968——),女,河北省保定市人,教授,主要从事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研究;冯丹丹(1994——),女,山东省烟台市人,研究生。

基金项目:河北省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会(2019-2020年度)课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Y2019111。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高等院校培养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