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珠
摘 要:独龙族编织工艺是独龙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通过这种编织技艺发明了不同种类的工具和器皿,并应用于不同的地方。独龙族编织品有着独特的使用价值和功能,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工艺品,并且体现出独龙族先民的智慧。研究独龙族编织工艺,既要从社会记忆的视角了解编织工艺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要研究独龙族编织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生境。
关键词:独龙族;编织工艺;文化生境
注:本文系2018云南省哲學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从互助自救到自主治理:独龙族反贫困策略研究”(QN2018027)阶段性成果。
一、独龙族编织工艺
据村民介绍,独龙族的编织工艺很早之前就有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具体的时间不得而知,但是这种编织工艺体现在祖祖辈辈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各方面。在独龙江地区,无论男女,田间劳作、上山采集、下河捕鱼等都要带着编制的器皿,攀援悬崖或渡江用的溜索、藤篾桥也需要编织而成的工具。编织工艺是独龙族的祖先留下的一门手艺,工艺的主要传承都是当地的独龙族人。
(一)编织工艺的原料、工具及种类
1.原料
对迪政当、孔当、马库等村子里的村民进行访谈,按照独龙族老人的集体回忆和讲述,编织的原材料主要以藤条和篾条为主,因此又称为“藤篾编织”。藤是一种生长在原始森林里的藤本植物,质地坚韧,身条很长,外皮色泽光润,弹性好。藤条生长速度很慢,一年只能生长15㎝左右,一根完整成熟的藤条可能要长好几百年,数量较少,比较稀有。篾是用竹子加工成的竹篾条,用到的竹子大多是山中自然生长的,一般会挑选笔直、节长的竹子来作为编织的材料,因为韧性问题,不挑选粗大的竹子为原材料。除此以外,麻线也是编织的原材料之一。
2.工具
独龙族进行编织的工具很简单,一共有两种,包括刀和锥子。其中刀分为两种,大刀主要用于削藤条或者竹子,除了对藤篾和竹子表面不平整的地方进行修整以外,还兼顾着分割的作用。小刀的主要作用是对分割后的藤篾片和竹篾片进行细致的修整。锥子用于编织的过程中钻出小孔,方便藤篾片和竹篾片的穿插。
3.编织的种类
笔者在对三个村七个小组的走访中,共收集到20余种编织的器皿、工具,通过访谈了解到每一件编织制品的功能用途。按照用途来说,有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中盛放、晾晒、筛除异物的各种编织品,有专门用于捕鱼、攀爬、打猎的工具,还有用于避雨的蓑衣和随身携带物品的挎包等。独龙族编织是独龙族为生活而生产的手工艺品,源自于实用的属性。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编织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这是不同时期对独龙族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写照。
(二)编织的工艺流程——以蓑衣编织为例
独龙族编织种类很多,每一种都有其编织的工艺流程。笔者以蓑衣编织为例叙述蓑衣编织的工艺流程。
第一,用一根草绳或者麻绳,作为雨披的领,粗细根据自己需求而定。
第二,先用大刀将藤条外表刮平,再把藤条的一头进行15度的削尖,不能削太尖,便于大刀将藤条分割为均匀的4根细木棍。将分割好的细木棍的皮削掉并且修整为长宽厚一样的长条形状,接着在长条上用刀在顶端划出深1~2mm的口子,一手拿着长条,用牙齿从口子处往下轻轻匀速地撕下薄片。以此类推,直到木条不能够进行分割为止。
第三,将撕下的薄片2至3片一组拧紧,类似一根细长的草绳子。
第四,将第一步中作为领的绳子两头拉直并固定起来,接着将第三步中拧好的草绳从上方绕到这根拉直的绳子上(我们以1和2形容绳子两端,左侧为2,右侧为1)。首先,将1预留长一点,2稍短,将1从拉直的绳子后面顺时针绕到2上,顺时针绕三圈,然后将1从前面呈三角形状斜向绕到拉直的绳子上,从前向后绕回来,再在形成的三角形边上从外向内顺时针绕两圈。最后进行打结,打结的时候将1往2上顺时针绕1圈以后从三角形前面向后面穿入再拉出,穿入的时候1处留一个孔,拉出的时候从孔中穿过,一个三角形就编织完成。在绕绳打结的过程中,每绕一圈就要拧一次绳子,如果不拧的话,编的过程中细草绳就会散开。
第五,在编好的三角形左边和右边重复上一步的编织程序。在编好雨衣的第一排三角形以后,就可以顺着往下继续编了。以第一排挨着的两个三角形的两个点为直线,新的一根细绳子绕上去,重复第四步的编织方法。第一排编的长短决定着雨衣的大小,编织过程中的松紧决定着遮挡雨水的效果。
二、独龙族编织工艺形成的文化生境
所谓文化生境,按照学者的定义,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由特定的文化加工,并与特定的文化相适应的外部空间文化体系,包括自然和社会系统。”[1]独龙族编织工艺形成的文化生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既是独龙族编织工艺形成的背景,同时又决定着编织工艺在其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意义。
(一)由自然环境发展而成的农耕文化
在以农业为主的时期,传统的独龙族编织工艺品作为一件日常的必需品发挥着它的实用价值,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怒俅边隘详情》中记载:“查曲江(即俅江)系从藏属擦瓦龙地流入……江面宽窄不一,有宽至四五十丈者,有窄至二十余丈者,急湍固多,安流亦复不少,曲人不知为船以渡,只用蔑索三根,平系两岸,虽以木槽溜绑,衔索系腰,仍须手挽足登,方能徐渡……男子下身着短裤,惟遮臀股前后……左佩利刃,右系篾箩。”[2]通过以上文献的记载可以了解,独龙族传统手工艺编织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传统手工艺是有形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独龙族在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物质文化形态的直接体现。
(二)由历史传统形成的社会结构特点
工艺和技能的形成发展,总是与家庭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事关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及其工艺,直接反映着社会结构中的家庭生活状况。独龙族的家族公社组织结构比较复杂,但是其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家庭以男子为中心,首领也是男子,男子支配生产、生活等,以家庭公社财产所有者的资格,与其他家庭公社或者其他民族进行交换,向土司缴纳贡赋,解决家庭内部或者外部的纠纷等公共事务[3]。在这种父系家长制的生活中,独龙族编织的产物不仅是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还是家庭财富的物质载体,是构成父系家庭的经济的要素之一。
(三)人文环境的时代变迁
由于独龙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所以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在经济方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独龙江周围聚居着怒族、藏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独龙族与这些少数民族就有族际交往。据当地人介绍,先辈们需要通过藤篾编织的天梯、竹溜索、藤篾桥才能够外出与其他民族进行物物交换。后来有了钢丝吊桥,市场交易越来越便利,大部分独龙族人也会几句怒语、傈僳语、藏语,甚至有些独龙族人还会缅甸语。独龙江地区的独龙族与其他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善于学习和借鉴各民族的文化因子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表现出一种亲和、包容的情怀。这次调研中看见距离独龙江乡孔当村孔美小组一公里多的上游在修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大桥,同行的独龙族小伙伴还亲切地称之为“一号桥”,这些不同类型的渡江工具表现了不同时期独龙江地区的发展史。
三、结语
传统手工艺延续了几千年,不同时期表现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在没有机器的时代,所有手工艺完全由人工操作,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来之不易。传统手工艺品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理解,是留下的传家宝,是亲情、乡情的载体,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各个民族的手工艺都隐藏着来不同地域的秘密,见证着文明的演进。
参考文献:
[1]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十二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48-149.
[2]罗康隆.文化人类学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61.
[3]杨鹤书,陈启新.独龙族父系氏族中的家庭公社试析[J].文物,1976(8):81-90.
作者单位: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