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专业“产学一体,二元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10-20 00:17王娟王雪松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王娟 王雪松

摘 要:近年来,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致力推进的工作重心之一,依托地方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产教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重要策略。文章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新迈尔学院为例,通过产教融合,创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学一体,二元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时代产教融合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产学共融、校企共赢等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学一体;二元共育;高职院校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内部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研究”(DJA190350)研究成果;广安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教学改革一般项目“产教融合视野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研究”(GAZYJG2018-20)研究成果,主持人:王娟。

当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要避免陷入概念改革,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脚踏实地走向行动实施,着力构建职教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建立产教融合机制,大力推广实施“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更多更实用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劳动力支撑,引领产教融合进入新的高度和新的时代。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深化产教融合

新形势下,在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初期探索中,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坚定思想,坚持探索,认真把握好市场信息,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依托地方产业发展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工学结合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推动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进而抓好教育质量,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让产教融合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产学共融、校企共赢。

(一)产是前提,教是支撑

产教融合必须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前提。面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真实的客户反应进行产品生产,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以产为前提进行专业学习,学能实战。但是这样的产不能是单纯的工厂生产,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要以教为支撑,教学服务于生产,推动生产,教有所长。

(二)坚持双赢原则,实施“人才共育”

企業追求经济效益,学校追求人才质量,校企合作要保证企业生产具有可持续性的效益回报,让教师“双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充分训练,实现校企双赢,共生共荣,所以校企双方“融合”的程度,决定着产教融合的总体水平。

二、当前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的改革实践势在必行,但在推动和深化产教融合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推动产教融合的制度不完善

当前,国家和地方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出台了一些引导发展的政策,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政策仍显滞后,相关条款的力度、操作性与约束性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更多还停留在理论和概念改革阶段,产教融合往往容易流于表面,学校配套政策与评价体系不足,校企协同契合度不高,产教融合实施内容与达成目标存在较大落差,导致企业参与的产教融合项目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二)对产教融合存在认知误区

在传统的办学理念背景下,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产教融合缺乏共识,一方面担忧企业的逐利性与学校的公益性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产教难以实现融合,另一方面局限地认为“校办企业”就是产教融合[2]。在产教融合的形式上仍然停留在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局限于点对点的融合,一个专业对接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课程对接一个项目,缺乏统筹建立置于经济带与产业带框架中的产教融合形式,合作过程不具备可持续性,实效性有限。

(三)产教供需的技术对接滞后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体来说滞后于新产业技术变革,不能有效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产业需求不明确,对产业技术的创新需求也不够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思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高职院校体制内教师缺乏产业一线实践经验,思维和技能跟不上产业界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术革新,专业能力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更不知道如何把产业需求转化成推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技术研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的动力。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推动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究

2018年8月,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与新迈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议,联合成立新迈尔学院,针对广告设计与制作等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推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实训、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产品开发、技术咨询、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合作。

(一)学院共建,探索“产学一体”校企合作模式

新迈尔学院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师资、设备、技术等资源,打造整体软硬件教学环境,共建艺术设计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单一的专业学院变为产业学院。探索“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校企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长效发展。构建“三段式”生产性教学模式,通过自愿和考核的双向准入机制,将学生批量输送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让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一进校就有机会成为新迈尔“准员工”。通过课程教学、生产实训、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在学校的有效监管下,由企业方结合企业课程、企业案例、企业环境对学生进行企业订单培养,引入真实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来自企业的真实训练,增强学生实战能力。

(二)专业共建,探索“二元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元共育”源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育人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能力培养[3]。

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普遍推行的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明确专业教学的目标和方法,解决师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清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企业参与,缺少项目来源和规模化的保障,更多只能以虚拟项目的形式教学,缺乏激励机制和效益保障。

新迈尔学院堅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依托学校教学和管理优势,发挥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将新迈尔企业在项目、师资、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引入学院,实施项目驱动,分层培养,打造专业企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就业质量。

(三)课程置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能适应行业需求动态调整,及时把产业升级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等融入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中,使专业教学能够更好地对接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与时俱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迈尔学院以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为出发点,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与时俱进,增设、置换相关课程。比如,近年虚拟现实行业发展迅速,各行业和企业单位对虚拟现实技术和UI设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大,新迈尔学院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了UI创新设计和VR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课程,联合行业知名企业将优质专业师资引入教学服务,使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多元评价,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过程和质量的评价上,教学质量评价偏于主观化。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综合化,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人才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企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和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新迈尔学院建立了工学互融的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的岗位积分和课程学分互认互通机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通过客户、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分别对生产过程和结果的进行评价。重视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将评价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健全人才评定标准体系与专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面对新环境新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有序、协调地推进深化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闯,张宏生,刘海庆.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0):134-136.

[2]王万川,邓光,顾云鹏.新时代高职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J].教育管理,2018(2):42-46.

[3]周家领.深化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7):261-263.

作者单位: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