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力敏 刘雨
摘 要:中国“工匠精神”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匠人管理制度,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关职业工种的岗位素质要求和技能劳动属性特点决定了“工匠精神”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通过将“工匠精神”纳入专业课程教学总体目标,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专一、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价值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艺术设计;高职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XJG-19-54-4)研究成果,主持人:魏力敏。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精髓与形成
“工匠精神”是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在每个国家有着不同的表达,德国人称为“匠人精神”,韩国人称为“达人精神”,无论何种表达都代表着专业、专一、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代表。
追溯中国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发展有其软性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文化、审美价值的引领,也有其强力因素的作用,如社会管理制度的强制规范作用等。一方面,士农工商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中国工匠是兼具力工和匠人角色的手艺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备受欺凌,没有话语权,匠人们只能通过自身精湛的技艺获得社会认同,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如汉代画像石工匠卫改,唐创制“陵阳公样”的窦师纶,清代“样式雷”雷发达、雷金玉等都因身怀神技而被社会主流文化认可推崇从而留垂青史。正是这种被主流文化的认可推崇使匠人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其技艺的现实价值,从而不断引领着“工匠精神”的發展与传承。同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助力“工匠精神”的传承发扬,中国传统的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之美都对工匠的技艺修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工匠只有在高度专注自身工作中才能助力自身技艺水平提高并达到“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境界。社会文化主流对工匠精湛技艺的推崇与精益品质的生活追求成为了匠人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形成了精益求精、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
另外,“工匠精神”发源于古代中国工匠群体,受到社会管理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通过严苛的法律制度与官僚体制对工匠进行管理,从周朝的“工商食官”制到明朝的匠籍制,从将作监、少府监等机构的设置到《考工记》《天工开物》《营造法式》等对工艺、材料等严格细致要求的著作记载,充分反映出古代中国从制度、人员、机构等方面对工匠实行严苛管理。“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匠人制作的器物一旦在品质上出现问题将会受到严厉惩罚。正是这种完善的管理机构,严格的工艺与原料选取规定,冷峻的酷法惩罚在客观上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起到强制规范作用,并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对传统工匠职业的继承与发展,其课程教学目标总体分为三方面的能力培养,即实操动手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和知识理论能力。“工匠精神”专注、专一、专业、精益求精的价值精髓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脑、手、心”的训练目标有着天然的内在统一性,高超技艺的实现源自“脑、手、心”的协调一致,源自专一、专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保证。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通过科学系统化的实践训练来实现。然而高水平职业技能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助力,“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专心学习和专注提升自身技艺水平。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是紧紧围绕艺术设计岗位能力培养展开的,依据生手—熟手—能手的技能目标提升路径进行教学设计的,通过科学的训练体系来达到学生技能训练目标的实现。学生高技能水平的实现往往需要经过艰苦的训练,在这一训练学习过程中也在不断磨练塑造学生的学习意志品质,同时学生优秀的学习精神与意志品质的形成为学生未来职业精神的养成树立奠定了基石。“工匠精神”作为对艺术设计岗位职业精神的最好诠释,其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价值精髓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对工作品质理念的树立,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同时,“工匠精神”作为道德层面之上的精神追求,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目标,有力促进了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因此“工匠精神”成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育人培养应有之义。传统课程教学认识到学生学习态度对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然而传统课程教学多聚焦于“匠心”“巧手”目标的实现,很少有将正能量的态度用可测可操作的方法明确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因此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将原来的“匠心”“妙手”的目标提升为“匠心、妙手、工匠精神”三位一体的目标,有助于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提升为一种职业精神,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价值的认同,从而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课程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因此在高职教育新形势下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价值意义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后形成的“匠心、妙手、工匠精神”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整体培养,“匠心”“妙手”“工匠精神”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古语“心灵手巧”(用来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方面独特的能力)很好地诠释了三者的内在统一。 “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精益求精是“匠心”,专注专一是“匠心”,匠心独运是“匠心”,造物之妙,悟者得之,悟者即是用心体悟之人。“匠心”是灵魂,“匠心”含有巧思、专注、创新之意。“妙手”的养成需要大量刻苦的训练,得益于“工匠精神”的专一、专注的价值精神。《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与欧阳修《卖油翁》中的卖油翁都是通过大量实践训练,熟能生巧而达到神技境界。然而技艺训练过程中,只有专心致志才能使人(工匠)与物(工作对象)高度统一,“工匠精神”的价值就在于为“匠心”“妙手”的实现提供了精神保证,“工匠精神”正是以产品品质为牵引,培养一种专注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品质。《庄子·达生》写梓庆削木为鐻的制鐻过程,梓庆言:“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可见其制鐻的精修用心。这则寓言充分阐明了保持心静专一和工作的专注对技艺发挥与品质保证的重要价值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化,团队合作精神也成为匠人应有之职业精神。中国传统造物生产分工细微与生产密集性特点非常强调匠人合作精神。传统造物活动中,一个产品的完成往往有一套系统的工艺流程,需要多人多工艺的合作完成,《考工记》中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手工业制作原则,以及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对制作陶瓷“一器而百工聚”的记载都反映出产品生产的系统性与工匠的合作精神。现代“匠人”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背景下生产劳动,更需要具备合作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中,传承发扬工匠文化十分重要。
四、结语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古代工匠的职业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积极的正能量价值。因此,“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有着现实价值与意义。“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养成各司其职、专心、专业的职业精神,有助于艺术设计人才高质量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
魏力敏,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设计教育。
刘雨,江西三和策划营销有限责任公司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