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华
摘要: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界的热词,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一素养就是对于人的培养,简言之是“育人”,也是为了让人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从容的面对各种未知与挑战。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应对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变革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育;学生
数学课堂小学生核心素养影响培养“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界的热词,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個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这一素养就是对于人的培养,简言之是“育人”,也是为了让人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从容的面对各种未知与挑战。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应对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变革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笔者以下从两个方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原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
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杜威曾说: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
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7+75、69+47+53、68+32+49_.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3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 “老师,其三组的同学做的题目简单,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 “三组所做题目前两个数相加得100,算起来简便。”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结合律的内涵。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式教学。
新颖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3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是从动手能力开始的。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从中学到新知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处来说,数学是一门比较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因此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的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验分月饼(一块月饼,如果给两个人平均分,每人会分到多少?如果给咱们班每人都分呢?)这样设计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大”这一道理。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