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玮
“镇江情”园本课程是指充分挖掘镇江自然、社会、人文等资源,将镇江景、镇江音、镇江味等课程资源融合到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中,并根据本园幼儿的特点、需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进行整合与重组,立足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整合地方资源,拟定三级课程目标体系
1.课程总目标
激发幼儿亲近镇江、热爱生活及家乡的情感,激发幼儿好奇好问的兴趣,培养幼儿乐于思考、勇于创造的能力,促进幼儿情感、认知、态度等全面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2.领域目标
①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喜欢玩镇江的民俗地域游戏,促进走、跑、跳、钻爬、投掷等动作技能的发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勇敢、自信的良好品质。
②在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能与成人、同伴主动交流,想说、敢说、喜欢说,能用镇江话诵读家乡童谣或传说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③在良好的生活氛围中,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镇江民俗地域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基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④通过“走进镇江景”“体验镇江味”等活动,运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
⑤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家乡的美,从而激发对镇江的热爱之情。
3.各年龄段目标
结合总目标、领域目标的内容,我们共同商讨制订了小、中、大班各年龄段的课程实施目标,涵盖健康、语言等五大领域。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进行调整与修改。
二、梳理资源,确定课程内容
1.收集、汇总、筛选、梳理“镇江情”课程资源
家长是课程的参与者、建设者,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镇江景、镇江音、镇江味等课程资源,然后进行汇总。从家长收集的多元的镇江地域文化资源中,我们通过集中研讨、整合梳理,选取幼儿能接受的、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的地方资源,作为“镇江情”园本课程的内容,以引发幼儿的学习。
2.集体研讨,初步确定课程内容
我们通过不同规模的研讨,选择适宜的镇江自然、人文等资源,整合到原来使用的综合活动课程中,或结合原有课程,或新增特色活动,实现时间、内容上的整合,促进课程的有效开展,并初步预设、架构了各综合活动的实施网络图、目标、集体活动、区域游戏、家园共育方案等。
三、多元整合,多形式实施课程
1.与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相整合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年轻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不高,难以把握独立课程的建设。因此,在专家的剖析和指导下,我们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调整,以《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作为蓝本,整合出各个主题的主题框架、实施顺序、实施时间,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整框架、扩展内容、生成课程、延长或减少实施时间。通过整合,我们生成了“京江脐”“大京果”“香香的醋”等项目活动,组织了寻找体验、亲子制作等系列活动,并在社区协助、教师共同体研讨等中对课程进行调整。
2.与幼儿园环境相整合
一是重新规划,融入镇江地方文化,全面改造户外游戏场。我们对原本单一的幼儿园环境进行了重新规划,巧妙地融入镇江的风土人情和建筑特色,对户外空间进行划分,打造了白龙洞式的木工坊,戏水池,乌篷船,农家生活坊,涂鸦攀爬区,小土坡等。木屋、廊架、窗格……处处呈现出江南水乡——镇江的建筑特色,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幼儿有归属感、存在感和自豪感。
二是优化调整,科学利用室内空间。我们优化了室内公共区域,打造“镇江情”课程环境,巧妙利用公共区域的走廊、楼梯、游戏室等空间位置打造具有浓郁古街文化的西津古渡、三山画廊、南山绿道、镇江人家等。我们还调整了班级区域设置,利用各班活动室内、外、门窗、墙面等空间位置,围绕镇江民俗地域文化创设区域活动环境(恒顺醋坊、老茶坊、镇江传统手工艺坊),并与“镇江情”课程相融合。
3.与区域游戏相整合
我们以幼儿园主题活动教材作为蓝本,渗入镇江景、镇江音、镇江味,创设活动区域,专门开辟镇江民俗文化的游戏室,将一些区角延伸到走廊、拐角处,并在各区角融入镇江民俗文化的内容。比如,音乐区里的南乡田歌,语言区里的民间故事讲述,美工区里的镇江美景绘制、镇江美食制作、镇江民间艺术体验,益智区里的香醋酿造、肴肉制作,等等。
4.与幼儿园一日生活相整合
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学习与发展契机,“镇江情”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比如,生活环节中有镇江话手指游戏的过渡,学习环节中渗透具有镇江民俗文化的儿歌、童谣,游戏环节中开展有镇江民俗特色的集体游戏“斗驴”等。
5.与家园共育相整合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通过家长助教、亲子出游等形式,带着幼儿走进镇江大自然,走进镇江生活,亲身体验镇江的风景名胜、特色建筑、风味小吃。幼儿找到了镇江的美景、镇江的特产、镇江的传说、镇江的变化,并用有趣的方式记录下来。
四、检验实施成效,展开真实、多元评价
1.对幼儿的评价
一是幼儿活动评估表。教师根据一定的指标,对幼儿在活动中所反映的情感与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初步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经验获得、能力发展状况等,便于教师了解活动取得的成果,为实施下一个活动提供相关依据。
二是教师观察分析记录。教师对幼儿在集体、游戏、生活等课程活动中的语言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原因并形成一定的教育策略。
三是家长參与评价。为了让家长关注“镇江情”课程实施,了解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我们通过活动观摩、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现场活动评析。在“镇江情”课程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实施过程,看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充满兴趣地投入活动,并使用相关的评价表对教师组织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评价。比如借助教学活动评价表从目标制定、活动设计、情境创设、策略运用、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以促进教师课程实施力的提高。
二是分享教育心得。教育心得是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较为真实、深刻的思考。通过交流心得,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态度、行为和情感,了解其课程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和课程行为不断完善的过程。
3.对课程的评价
一是建立综合活动档案。为了便于教师对“镇江情”综合活动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我们围绕各综合活动建立活动档案,通过照片、记录图标、幼儿作品、活动前后思考等形式反映出活动的实施脉络、实施过程、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等,并借助档案将个人的教育经验进行展示、交流,为课程实施提供借鉴性的研究资料。同时,也能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课程实施情况和幼儿的发展状况。
二是信息搜集。我们定期召开课程研讨会,针对课程理念的贯彻、课程的内容选择、组织形式的运用、幼儿需求、资源准备、师生互动特点与教育效果等方面收集信息,作为课程调整和评价的参考,并反馈给教师。我们以问卷调查和交流访谈的形式,多途径地了解课程建构与实施情况、幼儿发展状况、教师保教行为等信息,为课程的调整和评价提供支持。